没有免费的午餐,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准则。所有的获得,都来自于等价的交换。
在烹饪中,如果想获得美味,我们要拿什么去换呢?
新鲜优质的食材?
品类繁多的调味料?
娴熟高超的烹饪技术?
这些都是基本的,世事都是修行,造诣越深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烹饪也是一样,单从一道菜品的成熟来说,
想要换取美味,我们得付出更昂贵的东西,时间和空间。
在之前的文章中,浅谈过一些烹饪中时间,空间与味道的关系。
味道因子,是需要承载介质的。
油,水,气,都可以作为味道因子的载体。
他们之间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完成一道菜品味道的堆栈。
这些承载味道的载体,就是烹饪中重要的空间因素。
他们之中,由于各自本质的区别,味道的承载能力也是不同的。
水更擅长存储鲜味,油可以容纳多种香味。
味道因子的萃取,融合,存储并不是一瞬间完成的。
就像更多事情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一样。
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烹饪中鲜有发生,更多的时候,厨师们都要等味道。
从烹饪前期的去异存香,到中期的味道调整,后期的补味锁味。
味道获得的这整个过程,都需要用时间来作为交换。
时间和空间,其实是获得美味最大的消耗品。
而与时间与空间直接相关的要素,是烹饪中的温度。
如果仔细研究烹饪手法的话,不同手法之间的划分,也都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
煎,炸,炒,蒸,炖,煮。
这并不是一个随机的排序,而是按照烹饪过程中温度高低的降序来排列的。
我们轻而易举地就能看出,炸的时间最短,煮的时间最长。
类似“久煮入味”这样的词语,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果把顺序反过来,煮,炖,蒸,炒,炸,煎。
就变成了烹饪手法中,时长的降序排列。
而从空间上分析的话,这个排序中,越靠前的手法用水越多,用油越少。
越是靠后的手法,用油越多,用水越少。
文章看到这儿以后,估计很多朋友该有质疑了?
这么空洞的理论,对做菜能有多少实际的帮助呢?
烹饪是一件实操大于理论的事,纸上谈兵在烹饪中,尤其是无用。
下面,结合实际做菜,我们聊一聊时间和空间规则,有什么作用?
不同食材烹饪手法的选择
不同烹饪手法下食材处理
刚学做菜的时候,困扰我最大的问题,就是
这种菜怎么做好吃?
不怕朋友们笑话,炸牛肉,蒸牛肉,炖菠菜,这种菜我都做过。
经常做出要么硬的咬不动,要么烂的夹不起的菜来。
也经历过,什么都炒要么什么都炖的阶段。
面对不同的食材,给他们选择适宜的烹饪手段,直到现在也是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都说千滚豆腐万滚鱼,可是真要是滚的太久了,鱼肉松散的夹都夹不起。
活鱼清蒸确实能最大程度保留鲜味,但总有些不适合的品种。
因为蒸的空间闭塞,腥味挥发不走,端上桌闻上一下,连下筷子的欲望都没有了。
所以为不同食材,选择最合适的烹饪手法,是否能获得美味的基础。
方向搞错了的话,后面再努力也是徒劳。
纤维比较粗的肉类,最适合炖。
以牛羊肉为例,最典型的做法是酱焖跟清炖。
叶类蔬菜,大火清炒或者焯水凉拌,既不丢失味道,也能保存营养。
根茎类食材,质地紧实,可以搭配肉类炖煮,增加风味。
纤维细,脂肪含量高的猪肉和鸡肉,煎,炸,炒,焖,炖都可以获得不同风味。
蛋白质含量高的鱼虾,煎炸增加油香,还能去腥激发鲜味。
等厨艺进步到一定的程度,食材和烹饪手法之间的选择就能更加灵活。
通过一些方法,对食材进行预处理,并且在烹饪过程中控制好时间和空间,就能让同一种食材,在不同的手法下变幻出多样的味道。
牛肉想要像猪肉一样炒,可以提前上浆,让成品保持软嫩。
烧鱼的时候,提前油炸固定形态,严格控制烹饪时长,是可以做到入味且口感劲道爽滑的效果的。
个头大的根茎类食材,改刀处理,快速成熟并且维持爽脆口感。
前面提到适合炖煮的牛羊肉,用在涮锅时,切成薄片,滑嫩醇香。
煎与炸
在我老婆看来,煎就是省油的炸。
为了丰富她的烹饪知识,我用了一个很经典的小吃,给她证明了下煎与炸的本质区别。
食材是买来的成品鸡块,那种洋快餐店里的上校鸡块。
鸡肉打成糜以后调味,包裹一层厚厚的面糊再油炸。
分别用炸和煎两种方法制作了几块以后,让我老婆品尝,最后把煎的都吃了,炸的就只吃了品尝的那一口。
炸和煎共同点,是他们做出来的菜品香味更浓。
但他们的区别,也在于菜品中的香味。
因为比热容的关系,油炸比水煮的温度会更高,而且油香本香的原因,油炸的同时会给菜品增香。
但相比于煎来说,油炸的温度就略低了。
换句话说,食材表面接触的是油,不会接触过高的温度,得以被保护。
煎的话,食材与锅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油,所以表面接触的温度会更高。
温度更高,所能激发出来的香味就更浓。
这里的香味,指的是食材本味的香味。
再回到鸡块这个例子上来,鸡肉糜表面的糊,是经过配比的,里面含有调味料。
煎的时候,他们的味道被萃取的更加彻底,相比于油炸的油香,会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表皮香味越浓,与内部鲜味的对比就更加明显,层次更加分明。
这样一来,香味和鲜味因为互相的对比,就会更加的突出。
生煎包,香煎鱼是不是比常规做法更好吃?
加水的量要没过食材
炖的手法,看似简单,却是烹饪中对时间和空间要求最严格的。
这一点,从加水的量开始。
做炖菜,无论是炒汤还是炒食材,加水的量,直接决定了味道的成败。
水少的话,食材的味道因子被萃取出来以后无处可去。
水多了,会造成味道稀释,花大力气把水分蒸发走,同时会损耗更多的味道。
把炖菜做好,有三个要点。
味道的处理,从去除异味开始,利用温度去除异味是最有效的方法。
焯水或者煎炒,就是腥味的预处理。
以炖排骨为例,排骨冷水下锅,温度慢慢上升,血水加速溢出形成浮末。
不厌其烦地把它们打干净,打到没有新的浮末产生时才算结束。
香料,小料炒香,再把排骨进锅一起炒。
因为炒的温度更高,所以残存的腥味会挥发,排骨的香味也能被激发出来。
加水,以能没过食材为最佳。
如果实在把握不好,过量或者欠量不是特别多的话,后期可以通过火力控制进行微调。
开大火,把锅内的温度拉起来,持续十分钟左右。
这个阶段尤其重要,有三个作用。
十多分钟之后,把葱姜蒜挑出来,香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仍还是留。
转小火,盖盖子焖炖至肉脱骨。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40到90分钟,中间需要观察水量的变化来调整火力。
这个阶段,也是味道形成的主要阶段,这道菜里最大的时间成本就花在这里。
排骨挑出来,汤汁中的残渣清理干净。
大火收汁,这时候融合味已经形成,可以根据口味做味道的微调。
少量的盐,糖,胡椒粉,味精是可以加入的,但不能过量,否则会破坏已经形成的主味。
收到汤汁粘稠的时候,浇在排骨上,更容易挂住味道。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原理,还能指导很多烹饪中的操作。
例如锅盖的用法,盖上盖子和不盖盖子造成的温度和水分的区别,会对味道有很大的影响。
直接决定温度高低的火力,烹饪中火力大小的调整,也是味道好坏的直接因素。
因为篇幅问题,后面再继续分享吧。
觉得文章有所受用的朋友,记得点击
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