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学家发现,0-3岁的婴幼儿社交,其实是一种“同伴相互作用”,可以按照年龄划分成3部分。
执笔:杨十一
编辑:杨十一
定稿:欧阳比文
人是群居动物,学会如何融合群体对于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对于那些天生比较胆小的孩子来说,孩子的社交成了父母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朋友? 萱萱今年3岁了,一次萱萱妈来幼儿园接女儿,却发现所有孩子都是几个聚在一起玩,只有自己的女儿一个人在角落玩积木。
回到家之后,萱萱妈问女儿,为什么你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萱萱回答:“没人愿意跟我玩?”听见女儿这样的回答,萱萱妈觉得心里很难受。
从小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女儿,如今在社交上遇上了困难,她到底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全年龄段幼儿社交特点 在学如何引导孩子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社交特点。
1)0-1岁:客体中心阶段
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与他们交往的其他宝宝只是一个“会动的物体”,比起社交,他们更会把注意集中到玩具或其他有趣的东西上。
2)1-1岁半: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能注意到同伴,对于同伴的行为作出回应,还会出现想要控制对方的行为。
3)1岁半-3岁: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起一岁半前的交往,会更近一步。出现彼此模仿、扮演、追赶甚至打闹的行为。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3岁前的孩子还没有一个“
交往”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出现被“孤立”、“不合群”的情况都属于正常现象。
而3岁以后,孩子会进入交往的
敏感期。
4)3-4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都是
1对1的交往,交往方式也都是通过玩具、食物等,
换物分享形式进行的。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但是很快又会和好。
5)4-5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到
3人或4人组团交往的过程中。在选择朋友时,也从交换为目的变成了寻找有相同想法和爱好的同伴。
在交友上更倾向于
情感的投入,依赖和沟通上也更加频繁。
6)5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规则”开始感兴趣,渴望从规则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喜欢和他人合作。也从这样的合作中建立友谊。
家长记住这两个“不要” 交往在孩子的童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交往受挫也是一种锻炼,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和陪伴,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
1)不要强迫孩子
尤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希望他们能改变。强迫孩子去开朗,去交友。
但人的气质从出生就注定了,外力很难去改变。强迫内向的孩子去活泼、交友,只会让他们对社交更产生恐惧的心理。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予以尊重。让他们在顺应本心的情况下,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自然会收获友谊。
2)不要干涉孩子的社交
很多家长在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后,会去插手“帮”孩子握手言和。
但事实上,家长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只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就好,吵架和受挫也是交往的一个过程。
在这些情况下,父母需要强制介入:
出现“病态的”以多欺少或是以大欺小;有尖锐或有伤害物体;孩子双方有肢体冲突甚至发生了受伤的情况;孩子主动要求父母介入。
这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了解具体情况
当孩子说“没有人和我玩”的时候,家长应该先思考这几个问题,孩子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你在平时足够关爱孩子吗?你喜欢社交吗?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内向的孩子去变成社交达人。
另外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不愿意打开内向,抗拒亲密关系的建立。
最后如果你都是一个不喜欢社交的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你的影响。
2)适当的增加社交活动
当我们带孩子出门时,尽量不要总是选择人少的地方,帮助孩子增加社交活动,多和同龄人去接触,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
3)用游戏和绘本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用交友游戏,帮助孩子打开内心。家长可以设计一些
场景,例如遇到小朋友和她抢玩具该怎么办?小朋友间发生口角怎么办?
提前帮助孩子,在以后发生的事情上有一个
预设,等到孩子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害怕了。另外还有一些交友的绘本,也可以帮助孩子。
4)杜绝恶习,设置底线
有一些行为在交友上是要绝对禁止的,比如打人、说脏话、以大欺小等。都要及时的去教育,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
“我是糖果妈妈,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宝妈,专注孕产和育儿,想要轻松养娃别忘了关注,糖果妈妈团队将为您的育儿之路答疑解惑。”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