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三农 > 周恩来总理决策建黄泛区农场丨我的农场·我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决策建黄泛区农场丨我的农场·我的故事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
2022-06-03
298
管理
编者按:农垦事业发展与党史、军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深度嵌合,农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丰碑。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弘扬农垦精神,准确记录农垦艰苦创业历程,系统梳理农垦改革发展成就经验,深度挖掘农垦励志人物故事,有效传播农垦文化,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组织开展了“我的农场·我的故事”征文活动。《中国农垦》杂志开辟专栏,分期选编征文来稿。
朋友,你知道黄泛区农场吗? 黄泛区农场位于豫东平原周口市西华、扶沟两县境内,是一个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全面发展的大型国有农场,它是按照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建立起来的农场,也是全国唯一用“黄泛区”命名的单位。 或许你对“黄泛区”的含义和黄泛区农场的建立情况还不十分清楚,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内名为拓荒者的雕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然而,黄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泛滥多达1590次,其中大的改道26次、重大改道5次。 黄河的泛滥,给中下游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黄泛区”就是黄河水泛滥的地区。从广义上讲,凡是黄河水泛滥的地区都是“黄泛区”。但“黄泛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名词,是专指1938年6月“花园口事件”后黄河改道泛滥的区域,它承载着一段悲惨的历史。 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威逼郑州、武汉。国民党军队难以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西进,蒋介石悍然下令扒决郑州北面的黄河花园口大堤,“以水代兵”,阻滞日军进犯。混浊的黄河水一泻千里,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及江苏北部的44个县市、面积达5400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人口上百万。 1938年11月,张爱萍将军戎马倥偬中曾写下了一首《黄泛行——经西华到鹿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黄泛区的悲惨景象:“黄河大堤决,一泻千里泽。御寇美其名,人民遭浩劫。遍地若汪洋,水天难分界。村合断残垣,良田俱湮灭。尸骨逐水流,人畜喂鱼鳖。屋顶丧家犬,树梢鸡啼血。不知谁家猫,见主声凄烈。” 从1938年6月9日黄河花园口决堤,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实现合龙, 黄水持续泛滥8年零9个月。“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飞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当时黄泛区的真实写照。1947年5月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关于黄泛区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漫漫走沙,愈演愈大,一片荒烟,到处凄凉……古人云,‘鸟飞不下,兽挺亡群,’‘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用之泛区不惟不甚,且只能道其十之二三耳……昔日中原乐土,今时人间地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国际协定,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对20多个遭受战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救济物资由各会员国提供和民间募集及各慈善团体捐赠。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联合国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先后向黄泛区运送各式拖拉机250多台,另有6台自动式“麦斯”康拜因。联合国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在黄泛区的救济工作,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先后在尉氏樊家村、漯河、方城程庄等地办了5期曳引机训练班,培训学员300多人;二是在黄泛区的腹心西华、扶沟境内建立了3个复垦队,用机器垦荒;三是对灾民发放熟食、衣服、劳动工具,并实施打井、捕蝗、修路等开发性救济。但由于当时正处在战争时期,救济工作只能是杯水车薪,成效不大。 1947年11月25日,联合国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善后救济总暑这一机构,撤回派往各国的工作人员。当时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善后事业委员会接管善后救济总暑的工作。其附属机构有黄泛区复兴局,负责办理豫皖苏黄泛区复兴事宜。该局辖有河南、江苏和安徽三个业务管理处。但此时国民政府在战局上正处在节节败退,直到1948年9月底,国民政府仍未给复兴局拨发经费,复兴局基本上没有开展业务。 黄河水的泛滥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图为黄水退去后的情景,举目望去荒无人烟,只剩一点房顶露出地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黄泛区的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就组织了黄泛区调查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黄泛区的土地改革和复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949年12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农业生产会议上,河南代表、时任河南省农业厅厅长许西莲和豫皖苏行政公署农垦学校校长崔玉华就黄泛区复兴问题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发言强调,1938年6月的“花园口”事件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空前损失,而且导致黄泛区生态严重恶化,土地大面积沙化和盐碱化,许多地方黄沙深达数米,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希望国家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周恩来总理对许西莲、崔玉华的提议高度重视,立即表示要组建高规格的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把黄泛区的复兴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尽最大努力搞好黄泛区的复兴工作。 1950年2月,“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央财经委主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兼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部长薄一波、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等。 1950年3月21日,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在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成立,局长由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为便于统一协调、全面开展黄泛区的复兴工作,当时的华东区派解放战争时期在豫皖苏边区工作,曾任中共宿(宿县)蒙(蒙城)怀(怀远)工委书记、皖北行署专员的赵一鸣任副局长,另一副局长则由1933年8月就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豫东从事革命斗争的路岩岭担任。3月27日,复兴局由开封搬到黄泛区的腹心西华县城黉学庙办公。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大规模的重建家园的复兴运动蓬勃兴起。为尽快恢复生产,改变旧貌,国家拨出专款,并号召农民返乡生产,规定谁开荒谁种地,3年不交公粮,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950年4月,农业部又分配给复兴局70多名拖拉机驾驶员,组建机耕大队进行垦荒。随后,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和以梁漱溟为团长的中央视察团又分别到黄泛区督查复兴情况。 据《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一九五〇年工作简报及今后工作意见》记载,复兴局成立一年主要抓了4件大事:一是协调当地政府,组成几十万人的治河大军,先后疏通了颍河、贾鲁河及双洎河,排除了内积水,确保了农业生产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医疗大队诊治病患者170多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蔓延;三是组建机耕大队,动员和帮助农民开荒种地。机耕大队累计开荒1000多万亩,其中机耕40多万亩;四是在扶沟练寺、西华清河驿建起了两个苗圃,在西华西夏亭建起了一个8400亩的农场。 1950年12月,赵一鸣、路岩岭受吴芝圃委派赴北京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陈云将此事报告给周总理,周总理指示会在中南海开,并亲自到会听取了汇报。周总理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非常满意,说:“完成得很好。唯农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三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与会人员一致同意。 黄泛区农场场史馆内陈列着周恩来决策建农场的雕塑。 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1月,在原复兴局基础上,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路岩岭任场长。不久,中共河南省委又派共青团河南省委第一副书记张延积到农场担任党委书记。 1951年6月27日,复兴局兼局长吴芝圃、副局长赵一鸣、路岩岭向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书面报告:“我局奉令已于(195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结束,自(1951年)元月一日起改组为国营黄泛区农场,所有水利测量林业人员及器材等,已分别移交河南省农林厅,分由水利农业两局接收外,其余行政机构人员及机耕器材均由农场留用。” 在党的召唤下,一大批干部和农村积极分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块荒漠贫瘠的黄泛区腹地,开始了艰苦创业的伟大历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党群工作部)
来源:《中国农垦》2021年8期 原题:《周恩来总理与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建立》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经典好看视频(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