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汽车 > 汽车价格战持续一年,没有赢家
汽车价格战持续一年,没有赢家
来源:财经杂志
2023-12-19
278
管理

比亚迪和理想今年引领了节奏,这两家厂商的年销量同比增幅有望达到 50% 和 180%。特斯拉作为最早发起价格战的厂商,年销量有望实现 33% 的同比增长,达到 60 万辆。

新势力厂商中的小鹏、蔚来则无望达成年度目标,预计会在年销量同比增幅均不超过 30% 的情况下,双双录得百亿元以上的净亏损。至于 BBA 甚至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虽然基本能够维持销量,但正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特斯拉引发价格战

持续一年的降价是从特斯拉开始的。

今年 1 月,特斯拉中国宣布下调 Model 3 和 Model Y 的全系车型售价。其中,Model 3 后轮驱动版的价格由 26.59 万元降至 22.99 万元,Model Y 后轮驱动版的价格由 28.89 万元降至 25.99 万元,两款产品的一次性调价幅度均超过 10 个百分点。

在特斯拉之后,问界、小鹏两个品牌迅速跟进降价。其中,问界 M5、M7 的价格下调 2.88 万-3 万元不等;小鹏 G3i 的价格下调 2 万-2.5 万元,小鹏 P5 的价格下调 2.3 万元,小鹏 P7 的价格下调 3 万-3.6 万元。

理想没有直接跟进降价,但在 2 月推出了价格更低的入门版车型。理想 L7、理想 L8 的 Air 版上市,相较于 Pro 版价格低 2 万元,拉低了购买门槛。8 月,理想延续上述打法,推出 L9 车型的 Pro 版,其价格相较于 L9 Max 低了 3 万元。同期,理想还面向在一个月内新定购理想 L9、L8、L7 中任一车型的用户推出了限时 1 万元的保险补贴政策。

比亚迪在增补入门款车型方面同样引领市场。比亚迪今年 2 月推出秦 PLUS DM-i 冠军版,起售价下探至 10 万元以内,变相降价 1.4 万元。汽车市场信息与咨询服务机构杰兰路的研究员江璇瑶对《财经》表示,这样的定价策略当时在市场上引起很大震动。

受此影响,2 月 20 日,与秦 PLUS DM-i 同级别的燃油车日产轩逸开启 7.98 万元起售的 “限时降价” 活动,降价幅度为 2 万元。后来,基本上比亚迪品牌的所有主流款型都推出了冠军版。

蔚来也没有直接降价,但通过把换电权益解绑,使得全系车型的起售价下调 3 万元。蔚来鼓励用户换电,每个月赠送 4 次或 6 次换电权益。但 6 月将换电权益解绑之后,以此方案购车的用户每次换电需支付 100-150 元费用。

燃油车市场的价格战同样惨烈。3 月,湖北省政府宣布对产自当地的部分燃油车型提供补贴,东风集团旗下包括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东风风神、东风标致等 7 个汽车品牌的 56 款车型推出 “限时促销” 政策,政府叠加企业综合补贴最高可达 9 万元。这一事件成为合资燃油车参与价格战的导火索,近 40 家车企在较短时间内陆续跟进。一些原本还在犹豫的公司也都被一个个带进来。

江璇瑶对《财经》回忆道,“当时市场降价降得特别厉害,整体降幅达十几个百分点,感觉所有燃油车厂商都打起了价格战。”

乘联会与第三方市场咨询机构安路勤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从 2023 年 1 月到 10 月,乘用车市场的平均降价幅度已经由 1.70 万元波动上升至 2.47 万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平均降价幅度则由 0.56 万元波动上升至 1.19 万元。

价格战的战火还延伸到了资本市场。9 月 12 日,新款问界 M7 发布,官方数据显示,这款车型的累计大定已超过 10 万辆。截至目前,理想汽车股价已较今年 8 月的高点跌去超过 25%。多位二级市场人士告诉《财经》,新款问界 M7 的热销虽然没有影响到理想的销量和订单量,但大幅压缩了理想在 2024 年的单车利润预期,这是引发理想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不同类型汽车品牌来说,新能源渗透率越高,其在价格战中的态度就越强势。在价格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以新势力厂商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乘联会数据显示,年初至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从约 44% 提升到 60% 以上,而豪华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目前为自主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虽然所有提升,但仍未超过 7%。

由于新能源市场的同比增速远高于燃油车市场,对电动车倾斜更多资源的自主品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乘联会数据显示,年初至今,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累计增长约 6 个百分点,目前已稳定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豪华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库存预警指数以 50% 作为荣枯线,50% 以下为合理范围。库存预警指数越高,反应出市场的需求越低,库存压力越大,经营压力和风险越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解释称,由于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位于 50% 的荣枯线之上,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已经处于不景气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价格战旷日持久,但截至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并未出现有效的市场出清,头部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也基本保持稳定。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销量排名前十位厂商的月度市场份额(CR10)保持在 60% 左右,CR5 和 CR3 则分别保持在 40%、28% 左右。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汽车价格战发生并且持续的根源,主要在于供需关系的变化。

在市场需求层面,《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 年间,中国 20-49 岁人口数量减少约 1.04 亿。这部分年龄段的人口是主力购车人群,中国汽车市场基本告别以首购为主、销量连年高增长的 “黄金时代”,逐渐进入以增购 / 换购为主、总量相对恒定的新阶段。

前述国内头部汽车经销商人士说,2017 年以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年销量再也没有超过 2500 万辆,如果对比美国市场来说,这个数字整体是被压抑的。

在市场供给层面,由于疫情消退和供应链恢复,2023 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供应能力不断提高。李颜伟说,一方面,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每家厂商能够提供的新车数量也大幅增加,这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变得更加拥挤。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属于规模效应很强的制造业。就像王传福在比亚迪 2022 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到的,“月销 3 千台和 3 万台的差距非常大”,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汽车产品的固定成本不变而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这使得汽车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减,汽车厂商天然有动力通过提高销量来摊薄成本。

一位汽车产业的资深从业者曾对《财经》表示,每一次汽车价格战都是一轮车企淘汰出清的过程。

2018 年,中国车市寒冬叠加国六排放标准临近施行,宝马在当年 1 月发起价格战,5 系豪华车降价 4.7 万元,此后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陆续参战。

在五年前的这次价格战中,日本铃木以 1 元价格出售在华股权,彻底退出中国市场;重庆力帆、观致汽车等在这一年之后基本从大众市场消失;国内首家登陆 A 股的汽贸公司、市值一度高达 800 亿元的庞大集团破产。

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哪家知名车企或汽车经销商集团因价格战被淘汰出局。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并不会随着跨年钟声的响起戛然而止。2024 年,汽车价格战很有可能还会以某种方式继续下去甚至变得更加激烈。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帝王之星(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