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良
从开始认字起,粗粗算来与书籍结缘已有五十多年了,可以说让读书这个包袱将我压抑了几十年,由阅读开始,到看书教书一直到现在自己写书,一生走过来无时无刻不是和书打交道,让书折磨了几十年,也有乐趣和教益,更多的是阅读带来的收获,读书让人生更加充实。
一、家风,影响我的读书习惯
我老家在农村,父亲上过几年私塾,一直在村里当会计,也算得上是村里的一个文化人。哥哥从小也是个书迷,哥哥高中毕业后推荐上大学因海外关系没有去成,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在村团支部工作。父亲和哥哥在八仙桌子吃饭,我和三弟四弟在下面桌子吃饭。哥哥有个习惯,从吃饭时桌子上都要放一本书,边吃饭边看书,父亲常常将书一使劲扔到堂屋中间或者门外。
那时除了生产队劳动,在家还要砍草轧碾,鼓捣私留园,哥哥读书的习惯,可以说严重影响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后来我上学后会读书后,我又把书放到桌子上吃饭读书,慢慢父亲也就适应了,开始不再扔书了。父亲有时看古书,我和哥哥看现代书,连环画,小人书,只要能看到都要看一遍。有时母亲让哥哥到村后井里挑水,手里拿着书边走边看,担着水桶,到井台转一圈,看书入了迷,以至于回到家挑两个空桶回来了。
父亲干什么都非常敬业,他写的字从来一点不马虎,每个字都像刀刻一般,字体工整,娟秀规范。尤其是每天都会把罩子灯擦拭的一尘不染。他做的账常常拿到公社去展览。他还承担了县里定点的国家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全县就设一两个点,一个村找十户,将每天收支都要登记入账,然后有县里每月一次上报,一直上报到国务院,国家掌握基层农村情况。县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经常下乡了解座谈,济宁商校的学生搞实习写毕业论文也长来我村,和我父亲座谈。
小孩时读书看书入迷,就是个兴趣。一天到晚迷上看书,有书就看,有的书都翻烂了。69年开始在本村上小学,二年级刚学到第七课,上级有政策小学一律回村办学。正在小宫山联中上三年级的同学,回到村和我们共同上三年级,那时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跳了一级。73年到小宫山村联中上初中,由于看书多就萌生了写文章的习惯,那是较多的是喜欢写作文,写个打油诗。爱好出勤奋,自然语文成绩就比一般同学要好一些,作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好多同学让帮忙写作文,因此有时一节课要写几篇作文。
二、痴迷读书,让我爱上文学
初中毕业后,村里推荐上高中,几十个学生推荐五个上高中。村干部犯难,村里召开家长会,还有群众代表村干部参加,限时间写一篇学习无产阶级理论的文章,初中生写理论文章,那不是说天书吗?好在我喜欢平时喜欢看书看报听广播,了解一些理论知识,大话虚话写一通。在限定时间写完文章,就是喊口号。我那时好胜,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第一个背会课文,考试第一个交卷。天生朗读能力强,有些同学到讲台上害怕,我声情并茂朗诵完文章。回到家从来不会表扬我的父亲,开完会回到家父亲对我说:你读完后咱村的你表叔,说你讲的最好,推荐上学最有希望。那时大家思想比较端正,家长都很公正,按推荐票数。我和西岭、西景、西凤和李春华,推荐上了高中。
两年高中学习,正赶上批邓小平资本主义回潮风,写大字报、建设大寨田、学工学农,大量的时间都放在看课外书了。77年恢复高考,我们7月份毕业后,又返回学校复读,没有教材,没有复习资料,都是老师们自己编印复习资料。临阵磨枪,也没有发光。从此我就全身心的开始搞创作,小说、散文、故事什么都写。尤其是公社成立补习尖子班,在党村中学腾出两个教室,在全公社统一考试选出两个班。一个高中高考落榜生补习班,一个初中高考尖子生补习班,秋冬春几个月住在学校。我们在附近同学家借住,夜以继日复习,等待第二年高考。这段时间,我在高考复习的同时,仍没有忘记做文学梦,每天放学后,都坚持写一篇文章。高考虽然又是名落孙山,可是却收获了诗歌散文两部文集。
(补习班期间写的文集)
高考的失利,没有消弱我对文学追求的信心,不论是在农业生产劳动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外干建筑的工地,都没有停下对读书的脚步。
每天早晨太阳没有升起,中午生产队放工回来,我都会拿一个板凳,跑到村东树林里沙滩上,在蝉鸣和鸟叫声中专心阅读一些文学名著,特别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升的太阳》等书籍,对我影响很大。晚上点上煤油灯一看就是大半夜,然后独自走出村外,在村前小河里洗洗脸,徘徊在宁静的小路上。有时为了排除小说中人物故事的烦扰,甩开胖子跑上一段,然后回家休息。
家里有一张用水泥预制的桌子,成为我战斗的阵地,在上面写了几十万字的习作。 特别是我一直比较心仪的一位同学高考上学之后,对我打击特别大。面对家人的抱怨,外人的嘲笑,我在广播中连续播放着“妹妹等哥泪花流”的乐曲中,怀着对自己不争气光死读书,不好好复习考学的悔恨和烦恼惆怅,我登上了外出干建筑队的班车,可以说那时流着泪离开家门,起早摸黑加入干建筑队的行列。
(七八十年代写的新闻稿)
在人生的冬天,书里一个个灵动的文字会融化你冰冷禁锢的心。但我就是有个不服输的精神,在建筑公司当壮工每天起早摸黑,我还是坚持读书。怕影响别人,用手电筒在被窝看书。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跑到矿上读报栏里,专心阅读《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纸副刊的文学作品。
后来我还自费参加了《鸭绿江》文学杂志举办的创作学习班,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写作知识,阅读中外名家关于文学写作文章。让自己的作品寄给写作中心请名家指点,让老师修改。
(鸭绿江文学创作中心寄来的学员刊物教材)
大约在1980年左右,正当我满怀信心痴迷文学创作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韦君宜在《中国青年报》星期刊发表了长篇文章,“告十万文学青年,不要再痴迷于文学了,真正成为作家的没有几个。”这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由于自己的基础和文学功底,一味的痴迷于当作家只是个梦想,深深反省自己,不能一条路走到天黑,要量力而行。
三、新闻报道,让我拓宽了视野
人生难免遇到伤害,只要勇敢、坚强地面对,它就会成为难得的财富。逐渐认识到当作家的虚幻时,我又开始钻研搞新闻报道,宣传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我还自费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农民日报》联合举办的新闻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加之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写起新闻稿件,广播稿来,可以说如鱼得水。
当时新闻报道学校规定六门专业课达到八十分以上,可直接保送到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三年,发给人民大学新闻专业专科证书。我几门专业课都超过标准,静等通知上学去。
(人民大学、农民日报发给的学员证)
一等没有在等还是没有,直到一年后我将各门课的考试成绩,邮寄到《农民日报》新闻函授学校,《农民日报》的两位编辑老师给我回信,说推荐到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员已经开学一年,对你取得的成绩我们非常肯定,可惜去不成了,山东省只选拔了一名同志上学,希望你继续扎根农村继续搞好新闻报道,我们对此事非常抱歉。随着给我寄来了一捆书籍,有新闻报道专业书籍,还有《约翰克里斯托夫》《茶花女》等一些世界名著。
新闻报道和文字打交道,拓宽了视野,也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文字变成铅字,让自己沉浸在忙碌和快乐之中。除在本地的电台报社刊登之外,还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和各级报刊、电台发表,连续三年被评为《大众日报》优秀通讯员,被聘为《山东经济报》特约记者,特别是我才写的通讯《掏出嫁妆钱,带资进工厂》,在《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头条刊登之后,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相继刊发,新华社还专门发了通稿。有为才能有位,脚踏实地才会感受泥土的芳香。84年秋天,董兴河书记、孙金贵乡长和宣传部新闻科长吕成文先生,把我从一名民办教师选拔到乡镇报道站,从事专业干通讯报道宣传工作。
(在乡镇干报道时保存的稿件)
有耕耘就有收获,多交朋友路子才宽。徐化芳先生在供销社工作,他非常痴迷文学创作,他写的小说经常在报刊发表,给我们起到榜样的作用。还有邱伟丰、张锋等文学爱好者,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促进了对文学写作的进一步提升和进步。
在新闻报道中,更有李守业、闫吉广等同志,我们共同采访,互相鼓励,在新闻报道方面走在滕县的前列,有力宣传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知名度,受到了领导的好评,连续多年一直被评为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后来我还推荐参加枣庄市两期45天新闻宣传培训班以及《大众日报》等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写作水平。
四、读书,重在吸收和提升
读书开始时,都是看到什么读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储备,要不断提升自己。我除了要带着兴趣去读,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精彩的段落,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还可以积累知识。
高考连续落榜之后,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我把文革期间报刊上刊登的古诗词,全部摘抄在书本上,有的要背会,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我坚持多练笔,读书就要记笔记,经常翻一番看一看。要多向老师请教,多接触名家大家,形成向上求进的合力。王中、侯贺林两位作家在省级文明村耿楼村深入生活搞创作,离我家很近,我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向他们请教。我和侯贺林老师共同创作的散文《耿楼的楼》,在《大众日报》丰收文学副刊刊登。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多练练笔,既加强了写作水平,又可以节约时间,兴趣来时,提笔写上一篇。从八十年代我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对生活的感悟,学习的体会。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没有间断写日记的习惯。这几年专攻散文,我的日记就按散文的风格去写。好词好句要积累的,精彩的语言要善于运用。
只要做到“动笔墨”,坚持写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我外出旅游考察学习,都要买本介绍当地风情历史的书籍,都要坚持写随笔,每次外出旅游都会写几篇文章。近几年我写作了一千多篇文章,扎扎实实奠定好基础,通过写作练笔掌握要领,不断提升自己。
莫⾔先生说:任何⼀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产⽣,⽽实现⼀个梦想也必须借助读书来实现。读书、写作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理想和追求。要耐得寂寞,要甘于清贫,要舍得奉献。不要图虚名,不要太势利,如此将一事无成,浪费光阴,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牧天先生曾经对我说:文化人要有文人的风骨,要敢于担当,要积极为社会和家乡做贡献,奉献自己的才智服务社会,也是一种善事善为。王牧天先生在世时,八十多岁了仍坚持学习,善于思考,每次到他家中,他的书桌上,始终放着一张白纸或一个本子,每当有什么想法和体会,他都随手写上,记录下来,以备随时采用。我先后出版了《沉香》《眷恋》《滕州墨子国家森林公园探秘》等几本散文集和文化读本,获得了省写作学会和枣庄政府的奖励,受到社会和同仁的好评。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要不断超越自己,多读名著经典,要善于学习和接触有文化有水平的贤达人士,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提升自己的修养。还要适应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进步的脚步,不负青春年华,让自己的人生足迹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变得辉煌和有意义。
读书多了,气质和容颜都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性格上,更会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影响滋养你的人生。
读书让缕缕书香,已融入在我的生命里。读书让我在苦闷时,闻到了温馨的花香;读书让我在孤苦无援的人生中,倾听到朋友的鼓励;读书让我浮躁时,感悟到稳重的重要。
倒一杯香茶,打开电脑,让时光融进文字之中,变成朋友欣赏的文章,留存于世间,时时书香四溢,这不是幸福吗?
——————————————————————————
马西良,山东滕州市人,一生痴迷文学,研究历史文化。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通讯、散文、随笔、小说作品300万字,出版了散文集《眷恋》《沉香》和文化读本多部。几十篇散文获国家省市大赛奖励或选入国家年度散文作品集。
壹点号山东马西良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