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法律 > 秦汉两代治世思想的变化以及勾连所带来的影响
秦汉两代治世思想的变化以及勾连所带来的影响
来源:小伟叙史
2022-08-18
264
管理
导语:在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掌控天下稳定统治,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武力上是人民臣服、尊崇,更重要的是从治国理念上、思想上使得民众信服。先秦时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关系重大,因为没有统一的政权,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战争频发。这样的社会环境为诸子百家思想的提出创造了机会,使得各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争相向各国君主游说自己的政治学说,以此来证明自己学派的正确。而在但是儒墨道法等学派受到的推崇最多,他们有的提出以仁德治国,推崇仁政;有的呢又倡导御家受国,强调和平;又如像法家一样提倡进行变革,来达到国家的兴盛等。在那个以战争为主的时代,很显然,法家的学说更适合各个诸侯国君主的要求,因此,法家在当时力压其他学派。而且最终也表明了法家学说在那个时代的正确性,秦国在经过变革之后国力强盛,开始征战各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学派的思想便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的理念,只有适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想法。法家学说只是适合先秦那个混乱的时代,而不代表其可以万古长青。最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催生思想进步,反过来新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先秦思潮 如果说先秦时期那个学派的成就最高,我觉得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因该是交相辉映、各领风骚的,但是若论其社会公用最强的在那个时代,法家学说可谓当仁不让。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国家采纳法家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进行改革与进步,从而称霸一时。例如吴起、乐毅、申不害等众多法家代表在各国相继推行变法措施。 商鞅 法家推行变革,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传播法家思想,壮大法家学派。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其实反映了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崩坏,礼乐的破坏,更在于当时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大的变动。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本基于井田制的分封制度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曾经的贵族阶级开始日益衰落,不再像之前那样地位崇高。而伴随着私田制的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崛起。他们需要瓜分新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韩非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家的改革便是围绕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展开的,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原有贵族的群益,迫使他们向新的阶层妥协。与其站在变革角度审查法家,不如看作法家代表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代表,变革的目的只是为了将地主阶级送入政治的中心,拿到其应有的权力。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而当时各国的变革之中,秦国商鞅的变革是比较完整而且彻底的一次变革,通过商鞅变法,彻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使得秦国一步步的蚕食其他诸侯国最终统一天下。商鞅的立场是鲜明的他痛斥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儒家倡导的礼乐是无法保证国家的安稳的。同时商鞅也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的立场上进行的改革,因此受到了来自贵族的强烈反对,然而在秦王的支持下依旧顺利的展开了。商鞅明确提出了要多在战争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要予以奖励,这样便给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上升的途径,使得其力量不断增强,最终得以和原来的贵族相抗衡。 秦灭六国 但是,由于法家学说过于极端,逐渐也显露出其众多的缺点,例如过于重视法治,强点依法治国,严刑峻法,虽然这样对于一时一地的安稳很奏效,但是却不利于长久的统治。同时包括商鞅、韩非子等众多的法家代表都倡导文化专制,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这在之后间接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政策。韩非甚至要求禁止私自办学,而且要对民众的行动加以限制,禁止言论自由,他这一目的的主要是为了抵制其他学派,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专制行为,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以法治国、以吏为师 正是由于法家学说以其绝对的对与先秦时代社会的适用性,才得以大行其道,使得但是秦国日益壮大,一统天下。因此在秦朝立国之后,秦始皇依旧采取的是韩非的建议,依法治国,同时宰相李斯也是法家的忠实拥护者,因此秦朝自立国以来便依法治国、以吏为师。建国初便制定了非常完整细致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政治制度可谓是好坏参半,一方面对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严刑峻法使得整个国家的政令得以快速下达并且施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有着重要作用;但正是由于刑法的严峻,使得刚刚经历过乱世的民众又要接受新的欺压,导致人民怨声载道,非常反感。 秦朝法律竹简 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否认其中的功绩。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必定要稳定统治,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各自为政,法律条文互不相同,这也就导致统一之后各地的量刑准则不同,这是非常不利于国家稳固的。律法的一同,刻不容缓,秦朝的律法在借鉴包括周朝以及六国的法律上进行的修改编撰,内容上较为完备,基本适用于当时全国各地。同时在秦朝律法也为之后的封建王朝律法的确定提供了蓝本。 秦始皇和李斯 然而法家思想其也只能适用与战国那样混乱的时代,如果把其看作治国的基本方略便不可取了,因为法家思想对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约束性。在战国时期一味的要求发展军事实力的时代,无疑是好的选择,但当国际一统之后,要求对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时,法家思想便成为了阻碍,这也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有之一。 秦末农民起义 正是由于这样激进的法家学说成为了秦朝的治国思想,使得当时秦朝看似繁荣,实则暗流涌动,处处危机。因为严刑峻法很显然对于中原地区的一些人民难以适用,因为这里的人受到的儒家学说的影响更重,崇尚仁德、礼制等。在这样内部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秦朝的统治者任然没有丝毫作为,最终导致了农民战争起义的爆发。而之后建立在秦朝废墟之上的汉朝,便很好的吸收了秦朝亡国的教训,在建国之初,选择推行黄老思想,注重与人民的休养生息,可以说取得良好的效果。 无为而治之治 秦朝的灭亡,可以说为汉朝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因此在汉初法家学说在朝堂之上逐渐成为辅佐共用,然而汉初的统治者并没有采用儒家学说来治国。这并不是儒家学说对于治国的方略不够完整,而是汉承秦制,继承了相当一部分秦朝的政策,其中一项百年包括挟书律,蔑视儒家学说以及儒生,再加上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以及对儒家的打压,使得汉初的儒家势微力单,学术发展进步缓慢。 刘邦 另一方面,秦朝末年的楚汉战争波及范围非常之广,可以说影响当时的全国各地,因此包括文化教育设施以及经济建设基础等都受到了破坏,尤其是当时的社会基础——农民。农民因为战争原有流离失所,青壮等主要劳动力因为战争迅速下降,可以说汉初百废待兴,而百姓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因此汉高祖刘邦采取陆贾的谏言,采取黄老思想,陆贾向刘邦深刻的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有是由于对人民的压榨过重,徭役繁多,严刑峻法导致。 道家学说 因此,自汉高祖开始,历经汉惠帝、吕后、文景之时,皆采用了黄老思想来治国,首先便是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可以放心从事生产。同时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到了文景之时,汉朝的经济实力得到全面的恢复,国力强盛,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这也为之后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了基础。但是黄老思想也带来诸多弊端,首先在中央,无为而治的思想影响着不仅仅是皇帝甚至包括关于,这种消极的态度,直接导致当时的行政效率底下;而在地方上,由于国家对其管控较松,使得当时包括很多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行业例如盐、铁之类的被一些大商人把控,这对国家来说是不利的。 黄老思想研究 可以说,黄老思想以道家学说为基础,同时糅合了阴阳、儒、墨、法多家的学派的学术思想。在位汉初统治者着提供治国理念的适合,并非乃是单纯的无为,而是无为之中有为。有着一种遵循天理自然发展的意味,强调社会的自我恢复,而不是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干涉。相对于秦朝那种严刑峻法的极端治国政策,黄老思想则显示出一种平和的、循循渐进的态度,追求自然之间的平衡。 总结:不论是秦朝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还是汉初所尊崇的黄老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当时统治者的统治安稳,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不可避免的。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法家以及道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相对于道家来说,法家的影响力是更为长久的。在秦朝是作为主要治国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法治与德治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两大主要治国政策。法家将法律看作一种可以维护社会统治稳定的重要工具,这种法制建设思想,对古代法律体系以及中国当代法律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古代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大,仁政、德治贯彻整个封建王朝,很多时候导致情理大于法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其实这也是基于我国小农社会下,各地的正真掌管这是由宗族组成的,便导致宗族情理重要法理。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韩非子》 《新语》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婆罗花开(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