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历史 > 同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何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却能延续近300年
同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何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却能延续近300年
来源:全民历史观
2022-08-04
310
管理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笔下创造的武侠世界,无疑是当代中国通俗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皇冠。 他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生花妙笔的写作技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融入在其作品中,影响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家园。 时至今日,那些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段仍流淌在人们的心中,生生不息,散发出时代的浓厚韵味。 历数金庸的十五部经典之作,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上与我国古代历史充分融合。 如发生在春秋时代的《越女剑》、描绘北宋、西夏、辽多个政权并立的《天龙八部》、南宋、金、蒙古相互争斗的《射雕英雄传》等等。 金庸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让广大读者的思绪伴随着文字跨越到那些风云骤起的年代,如临其境,回味无穷。 众多作品之中,金庸在元、清两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的刻画中也极尽笔墨:不仅射雕三部曲的故事中对元朝的兴起、衰亡作了详细的叙述,还在以《鹿鼎记》为代表的六部作品中大量地书写了清朝康雍乾时期社会的风俗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射雕三部曲中故事线并不算长,仅维持了近三代人、半个多世纪,而以清代为背景的其他作品则涉及了数代人、百余年的恩怨情仇。 实际上,这也与元清两朝的统治时间息息相关。 那么,元清两朝同样是外族入主中原的中央政权,为何一个如此“短命”,另一个却存续了两百多年呢? 《孟子·万章》中有“知人论世”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历史人物出发,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来窥见、剖析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脱脱:临危受命,覆巢之卵 1206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 从此,骑在马背上的蒙古人不仅先后攻灭了西辽、西夏、金、宋等政权,更是将出征的号角吹响在广阔无垠的西亚、东欧等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半个多世纪后,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忽必烈继位之后,深谙蒙古人可以“马上夺天下”却“不可治天下”的道理,对汉文化十分重视,不仅在国家机构上沿袭宋制,还广泛吸纳汉臣,采用汉法,积极恢复和发展中原农业,劝课农桑,开启了元王朝建立之初的“治世”。 1294年,忽必烈去世,由于膝下子嗣早年病亡,后继之君并未敲定,因此引发了各王室宗亲对帝位的争夺,最终孛儿只斤·铁穆耳在伯颜的支持下荣登大宝,是为元成宗。 此后,由于政权逐渐稳固,元朝开始推行复古政策,在汉地实行蒙古的管理政策,实行四等人制,将汉人列为最低一等,导致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此外,元室的宗亲人数迅速壮大,宫廷廪禄、宗藩岁赐往往用之无度,官场贪墨横行,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叫做脱脱的人物出生了。他生而富贵,其叔就是那位拥立元成宗、位及人臣的伯颜。 脱脱少年机警,睿智卓绝,深受其叔伯颜的器重,多受栽培,更在其启蒙老师浦江名儒吴直方的教导下,初次接受了汉文化与儒学,他认识到了儒家“王道”“仁政”的价值,因而对汉族文化推崇备至。 伯颜上台后,擅权专恣,目无皇帝,不仅恢复旧制,禁绝汉族文化,废除科举,以根深蒂固的草原本位思想奴役各族百姓,使他们为蒙古人所驱使,更是四处征伐,酝酿出元室贵族内部更大的内乱。 脱脱眼见元朝流民四起,起义不断,对伯颜的治国之道十分不赞同,在伯颜倒行逆施、欲行奸谋之际,在皇帝的授意下,以雷霆之势迅速铲除了伯颜的势力,助帝夺权,终因此“大义灭亲,效忠皇室”之举青云直上,深受器重。 脱脱很快担任了丞相之职,“履新”不久,他便开始了以中兴元室为目的的大刀阔斧的“更化”方略。 他不仅果断地将伯颜的蒙古旧制废除,尊重汉臣,重纳儒学,亲自修史,恢复了中止近半个世纪的科举考试,积极采用儒家治国之道,让元朝政坛焕然一新,更是整肃军队,率军平定张士诚等人的叛乱,获得了多次胜利。 他试图用自己的能力,将身处悬崖之上摇摇欲坠的元王朝往回拉一点。 然而,在时代的车轮下,个人的力量终究是于事无补。庞大而腐败的官僚阶层,和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汉族百姓的盘剥掠夺,让元末的农民起义如同暴风骤雨一般此起彼伏。 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起义军卷起的反抗元朝统治的大潮让元廷风雨飘摇,日薄西山。 为了镇压各地起义,筹措军费,缓解财政危机,元朝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赋税,这更加加深了各地百姓对于这个腐朽黑暗的政府的斗争。 脱脱实行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很快便被日益腐化和混乱的统治集团贬至异地,1356年,脱脱被矫诏毒杀。 他的死使其殚精竭虑修补的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重要转折点。1368年,明将徐达攻破元大都,元朝就此寿终正寝,结束了其98年的统治。 张廷玉:顺势而为,济世安民 1644年3月,甲申之变爆发,李自成攻入北京,享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最终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下灭亡。 仅仅数月之后,清军入关攻灭大顺军,占领北京,从此开始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 清军入关后,与元朝一样,所到之处遭到了当地百姓的空前抵抗,满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矛盾和抉择,让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考虑以温和的手段去接纳在中国绝大数人口中沿袭已久的汉族传统。 事实上,早在皇太极时期,后金政权就曾任用了一大批汉人官员,这其中便有建议施行汉法,“以汉治汉”的范仲淹十七世孙满清重臣范文程,这些归降清朝的汉人为满清问鼎中原,建立全国统治立下了巨大功劳。 顺治定都北京后,清朝迎来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三人统治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约占清朝统治时间的一半,这段时期也被后人称之为“康雍乾盛世”。 在这个时期,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了一大批明代遗臣和汉人士族地主来参与政事和国家管理,诞生了一大批名臣良将如张英、张廷玉、于成龙、年羹尧、李卫、刘墉、纪昀等。 而在其中,又数张廷玉最为突出,张廷玉历侍三朝,参与了从清朝前期到中期的国家治理、建设等等方面,是满清一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是有着广为人知的“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轶事的清初名臣张英之子,他年少时深受其父熏陶,机敏过人,二十多岁时即入直南书房,参预国务机要,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和偏爱。 进入庙堂之初,他就与张英一道为清廷鞍前马后,参与制定这个新兴王朝的规章制度,所用之制多沿袭汉法,南书房机构的设置即是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维护皇权的产物。 而康熙皇帝本人,也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大兴礼教,更亲至山东曲阜,拜谒孔庙,以示清廷对汉族文化和汉人的包容。 1722年,执政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康熙帝驾崩,而这位文韬武略的皇帝,在身边一干能臣干将的辅助下取得了平三藩、收台湾、逐沙俄、征漠北的千古功业,被后世称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死后,四皇子胤禛入继大统,是为雍正帝。雍正即位之后,勤于政事,力革康熙晚年弊政,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国策,而在这些大政方针的制定中,张廷玉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雍正即位之初,张廷玉就复值南书房,并授太子少保。此时蒙古准噶尔部祸乱又起,屡犯边境,张廷玉伴帝左右,指授机宜,朝暮侍从,在满蒙一体的总体策略下很快帮助雍正平定了准部的叛乱。 此时,清朝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已经滋生了一大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贪腐和土地兼并问题也越发的严重起来。 雍正帝深感“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于是决定施行改革。 针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官场上愈演愈烈的贪墨之风,雍正在张廷玉等大臣的建议下,施行了著名的“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政策。 火耗,即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以耗损为由多征的钱银,这项附加税自古有之。经过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官员的智慧早已层层渗透在日常管理的诸多角落中。 从中央到地方,从州府到县衙,各级官员层层盘剥,以火耗以名多征赋税,广大百姓深受其害。 雍正为了杜绝贪腐,减轻百姓负担,用火耗归公即由中央统一耗损比例来征收赋税,此项举措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还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然而天之道历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大部分中国古代官僚的为官之道也都是“损他人而补己不足”,百姓交的钱少了,他们自然会从其他的地方来“弥补损失”。 针对这点,中央特将多征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来作为“养廉银”补贴各级官员,这样一来朝廷、百姓和官员的利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保障,有效地减轻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火耗归公不得不说是一个天才的创意。 自古以来,中央历代王朝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支出,均采用了丁税(人头税)为主,地税为辅的税收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广大以地为生的农民在地主阶层的敲诈和盘剥下失去了土地,沦为替人打工的佃农,隐瞒户口现象屡见不鲜。 这不仅导致财政税收没有了税基,更导致了流民的大量产生,给国家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明朝即是亡于流民起义,而此刻清朝统治下,流民问题也层出不穷。有鉴于此,雍正在张廷玉等中枢大臣的献策下,施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 “摊丁入亩”,即是将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以土地按亩均摊赋税,从而废除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 这项措施,不仅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更是直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我国的早期萌芽,释放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在张廷玉等一干大臣的辅佐下,雍正锐意改革,清朝国力蒸蒸日上,财政收入也连年增加。 国库中储备的白银从康熙去世时的600多万两增加到5000多万两,从而为日后乾隆六下江南,在民间留下“风流天子”的故事打好了家底。 雍正七年(1729年),张廷玉任职军机处,实领其事,他亲办规制,将清朝政治制度推向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 六年后,雍正帝驾崩,张廷玉受遗命担任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即位。乾隆登基后,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兼任太子太傅,以古稀之龄参预了各项国政要务的制定和施行。 从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终于在乾隆一朝迎来了顶峰,清朝治下人口激增,达到3亿人口。 1755年,张廷玉薨,其死后乾隆遵先帝遗诏,以配享太庙之礼供奉这位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的勋臣。 张廷玉一生经历了清朝从建立、稳固到顶峰的各个阶段,见证了清朝这个封建王朝的最终形态的辉煌。 从张廷玉的一生,我们仿佛也能窥见出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不断自我完备,维系社会根基,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逻辑。 元、清两朝同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中央政权,却命运迥异。究其原委,有很多种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有文化原因,也有财政因素等等,很难一言以概之。 但追根溯源,两者命运之所以迥然不同,仅仅在于其中一个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另一个却能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方向。 当然,两者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为新的政权所取代。这,或许是这个问题最终且最为贴切的答案。 古今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回望历史,一个王朝和国家的兴起与衰落,必有其内在的轨迹和规律,悠悠青史中,曾有无数个政权你来我往,相互更迭。 而每一个新朝代的建立,伴随的都是社会原有秩序难以为继下新秩序的产生。 王朝初立之时,统治者往往励精图治,社会生机盎然,然而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机器越发地陈旧腐化,从而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这个王朝也不得不走向衰亡的尽头。而迎接它的,则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雪霁(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