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历史 > 「说历史」历代政治得失之隋唐篇(上)
「说历史」历代政治得失之隋唐篇(上)
来源:看花刘郎Z
2022-08-04
259
管理
关键词:相权分解,世族衰落
隋唐之于秦汉,仿佛中国历史一个惊人的轮回。隋王朝好似秦朝附体,在完成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历史使命后,随即就像一颗流星迅速陨落,而将全部的政治遗产毫无保留地交给继任者唐朝。
唐从隋手上继承的,除了统一的国家,广阔的疆域和人口,还有全新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正是对秦汉以来所传承制度中存在之显性漏洞的精确修正,展现了隋朝统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对历史深刻的揣摩反思。

隋唐所传之政治制度,其核心就是打击相权与世族,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皇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为门下、中书、尚书。中书省负责拟招,即中央政府的全部行政指令皆由其发出;门下省负责审查,即敕诏拟定后,由中书省提交门下省复核,主要看是否有遗漏偏颇,是否完全符合皇帝的旨意,是否对施政对象精确有效,门下省认为不符合的公文,予以“封驳”,符合的予以“副署”;中书省见到审批意见后,将不合格的按“封驳”意见讨论修改,合格的即“行下”尚书省,尚书省见“行下”后即交具体负责部门开始实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书相当于行政立法机构,门下是立法复核机构,尚书则专事行政,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院。这三省所负责范围,又完全是汉朝丞相之职责,也就是说,相权至此被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又共同对皇帝负责。

同时,这三省的负责人职务称呼又别具深意,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在中国古代,凡带中字的官职,皆属于内廷官,中书为宫中掌管文书之官职,侍中即侍奉皇帝之职务,而尚书自秦汉以来统指皇帝身边的工作秘书。这也就是说,相权不仅一分为三,并且全部都由皇帝身边的内廷官充任,丞相一职,已完全从中央政府行政体系中抹去,皇帝取代丞相,成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这三省的长官,又通称为宰相,宰相与丞相的区别,不完全是字面上的不同。丞相是官职,是秦汉中央政府的首脑,而宰相通常意义上是对直接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之尊称。“宰”即宰杀牲口之义,先秦时期,封建贵族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祭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宰杀牲口敬奉上天和祖先,所以执宰之人,即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主事人,即可理解为封建贵族家庭事务的话事人。

早期在施政之初,中书和门下常常意见相左,中书省的公文,往往要经过多次“封驳”修改,严重影响政府运转效率而导致政事荒废。这里也可看出中书和门下省在有意争夺行政话事权,这种同级部门相互推诿也令皇帝相当头疼,于是决定成立一个政事堂,凡遇诏敕,先把中书和门下两方面的人都召集起来开个会,共同研究政策内容,双方在会上达成一致后,门下省“副署”就只需走个过场,这样办事效率就高了很多。然而时间一长,皇帝又发现问题,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人,往往争执的核心在于各自代表的部门利益,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他们达成一致的时候,又会忽略或损害到皇帝的利益,这就迫使皇帝琢磨新的管理办法。
新办法就是增加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员,这些人以年轻官员为主,品阶不高但对皇帝绝对忠诚,政治上单纯可靠。职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参知机务”,注意此种职务为兼领而非专任,专为强化皇帝意志规范公文立法而设。

三省之中,亦分品阶高低,中书令和侍中是上宰相,尚书令是下宰相。因尚书令只管执行,不参与国家政策方针之研究制定,尚不能算作是主政之人,自觉就在中书令和侍中面前矮半截。但唐朝立国之初,太宗皇帝李世民曾以秦王勋爵而长期担任尚书令,太宗登基后,无人敢接任此职务,最后经会议研究,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尚书副令两名,官职为尚书左右仆射,共领六部,托太宗皇帝的福,尚书省的副职负责人反比中书、门下正职级别高。
曹魏谋臣陈群设立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九品被用来设定官员品级,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开创了行政职务和行政级别并行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唐朝一、二品为荣誉品级,只颁给开国功勋元老,三品以下始为实职官员。品阶与职务挂钩,中央政府之内,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令、侍中和六部堂官均为正三品,相当于正部级,六部以下二十四司主管为四品司局级。

中央政府的办公机构设置亦与秦汉有别,中书门下二省均由内廷官充任,办公机构在皇宫之内,同时也方便随时与皇帝商讨政务。而尚书令虽为内廷官,但因下属机构过于庞大,有六部二十四司,故移出皇宫另设专门地点办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于皇室的类似于行政院的机构。并且吏、礼、户、兵、刑、工六部完全继承了汉代九卿的职能,这里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即具体的行政权完全下放到皇宫之外,政府有了一个独立的雏形,行政官员专事国事,而不再是皇帝的仆人。
三省六部制之外,隋唐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第二个创举就是科举制,此即皇帝专为遏制门阀世族而开出的药方。
前篇所说,汉代以来的举孝廉制度,完全沦为官僚阶层内部繁殖的温床,这些门阀世族一直延续到隋唐,是相权之外,皇权第二个忌惮和重点打击的对象。解决世族如同解决相权一样,要从制度建设着手,根本上解决世族生长的根基,简而言之即开放人才选拔制度。

王朝的子民,除商人和触犯国家法律者之外,均可参加国家举办的公务员考试。凡符合报告条件的士子,地方官员皆不得阻扰,至于商人为何不许报考,这大概是中国政治传统惯例,士农工商里面,商人是最低一等,传统农业国家一向是重农抑商,认为商人不事生产,于国家没有贡献价值。而统治者也认为商人重利,容易逐私利而忘公义,不符合官员奉公的价值标准。
唐朝的科举,尚无县试乡试的层层选拔环节,报考者直接到京城,先参加礼部统考,侧重仪表口才和公文写作,及格者称为进士及第,再分发到吏部试用行政干练,试用合格后,才可分派官职正式录用。礼部侧重于考,吏部侧重于试,两者结合,即是中国特色人才教育和选拔的操作典范——考试。

科举制彻底打破了门阀世族对官僚资源的垄断,并赋予全社会的普通人参与国家管理的政治权利,这放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一项伟大的进步。而政府籍此掌握了全社会的精英资源,王朝的向心力对比秦汉时期变得更加强大。故太宗皇帝李世民不无得意地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感慨和满足。
但是世族并不能轻易被消灭,世族的强大之处,不在于控制了多少社会财富,而在于控制着文化资源。古代印刷业不发达,书籍的传播非常有限,大部分的知识是储藏在世族之家而不外传。同时,政府没有在民间普及教育,普通人根本无法像世家子弟一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科场上很难有竞争优势。但科举终究是打开了门阀限制,无数普通人前赴后继,籍此分享国家政治权利和资源,这种情形之下,世族虽然在唐朝没有覆灭,但也无可奈何地衰落了。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榴莲啾啾啾(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