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是文革時中华书局出版的10册本,父亲买的,当时放在家里,每册都用牛皮纸仔细地包了封面,一直保存到现在仍是当年的牛皮纸。当时我还看不懂,也没有在学校读书了,父亲那时就买下此书,真是奇怪,因为依他的文化水平也是看不懂的。当时已是文革后期,中华书局不断地出版整理点校的各部正史,新华书店一到了书,就通告父亲去买,往往是数十册书用一个背篓背回来,故我家很早就有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后来离家出来读大学,只带了这套《史记》,又是学的历史系,所以一直保存到今天。
文革时出版的中华书局版《史记》
记得90年代刚用计算机时,想用数据库软件把《史记》及三家注整理成一个数据库,以便检索其中的内容,当时自己动手录入,但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在网上能找到《史记》全部三家注的文本,再用全文检索软件一检索,就能对《史记》全书及三家注进行全文检索了,这对于写东西时查对资料非常有用。现在网上有24史、13经(带注疏)、诸子百家等各种古籍的文本,下载下来,用这个方法检索资料,真是太方便了。
文革时还在一个县的文化馆里如孔乙己那样拿走了人家的《三国志》,后来出来读大学,并没有把这套《三国志》带出来,仍然留在老家。现在手上用的《三国志》,几乎都散架了,尤其是第一册,装订得很不好,也是80年代出版的。
文革时出版的中华书局版《三国志》
中华书局的书中也会有文字错误 一网友说:我有一部万历重修本《明会典》,是中华书局根据民国廿五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缩印的,1989年10月第一版、2007年3月第二次印刷,书是去年购买,由于不是心很细,直到今天才注意到封面右上角和书脊上赫然印着“萬歷朝重修本”,如果没弄错的话,明明是“萬曆”,如何成了“萬歷”?难道中华书局会犯这种错误,还是我买了盗版?
另一网友说:前一段读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书中的错误多如牛毛,触目惊心,最可怕的是“王国维”竟然成了“妄国维”,实在难以想象。
我以为,中华书局的书,不能保证一个错误也不出,但要尽量少出错误才对。我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中华书局的书中有一个错误,即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中,一处先生是按竖行书写的习惯,下一字与上一字重复,以前的习惯,对这种情况,下面一个字就用了两点省略,表示与上一个字是一样的。但中华书局排版时把这个重文符号排成了冒号,后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出此书,还是冒号,也没有发现是一个错误而纠正过来。
以后也别看现在出版社整理的古籍了,只找一部古籍最好的版本,看没有整理标点的版本。这样才放心。我们的学术著作到了这一步,是这些年过分追求效益造成的恶果之一。
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不至于断裂,有细心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学术和文化还有救。
整理古籍,就要涉及到对古籍的标点,这个事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但没有谁敢说自己的标点全无错误。有些句子确实难点,需要各方面的背景知识。中华书局的古籍标点本也多有不善之处,如上述《周秦道论发微》,我老师是原稿竖写,用了古人表示重文的符号,编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竟作冒号处理,就成了此书的一个错误。
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周总理让中华书局整理出版《资治通鉴》,从事这项工作的都是当时的著名的老专家,而且在每一卷最后标上是谁标点的,是谁校对的,采取了文责自负的方式。但吕叔湘在文革中闲来没事,就对这个专家标点整理版的《资治通鉴》进行研究,从里面找出了一千多条标点上的错误,后来他从中选出132例,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国语文》上。
吕叔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代汉语词典》主编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