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插秧忙!七八个农民玩转千亩稻田 看咱济南吴家堡智慧农业的新画卷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解强民 济南报道
黄河水、济南韵,稻花香里盼丰年。
济南西郊吴家堡,平整开阔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5月27日“济南插秧节”这天,皮肤黝黑的武如义忙前忙后,在十几台插秧机的“唰唰”声中,一盘盘秧苗被整齐地插进稻田。如今,这里不仅实现了从育苗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还通过科技种植、生物防治保护了一方沃土,让更多泉城市民吃上了记忆中稻香浓郁的黄河大米。
十几年来,武如义靠着一颗爱粮食的心,不断提高育苗技术、采用数字化管理,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智慧农业之路。他在建成1300多亩高标准稻田的同时,还帮扶带动了黄河两岸3000多亩良种水稻的机械化种植,通过“大户带小户”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济南市插秧节现场
七旬老农转身做起了机械化种植的“职业农民”
“今年种了六七百亩早春稻、六七百亩晚稻,3月份就开始育秧,现在已经插秧一多半了。”武如义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今年他的五洲农业公司种了1300多亩水稻,通过全程机械化耕作将劳动力减少到了极致,目前整个机械化队伍只有七八个人。
如今的机械化耕种场景,在种了大半辈子水稻的房卫林看来几乎不敢想象。今年70多岁的房卫林见证了济南吴家堡黄河大米种植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他清晰记得,自己初中毕业那年正好赶上稻改,吴家堡开始借助涝洼地种水稻:“那时候比较落后,翻地、育苗、插秧、拔草、收割、晒粮全靠人工。白天割稻子累得头晕,晚上打稻子忙到十二点,一天干十二三个小时。”即便如此,房卫林所在的生产队里30多个壮劳力,最多也只能种180亩水稻。
房卫林回忆说,当时刚过清明就要开始早春稻育苗,水田里冰冷彻骨,冻得腿受不了,下水一会儿就得赶紧上来。插秧时要一直弯着腰,一垄插到头腰都直不起来了,所以老一辈的稻农腰都不好。
“那时候种稻子是真受罪,你看我一直贴着膏药。”53岁的魏竹河撩起褂子,给记者看了看他后腰上的患处,那是年轻时插秧落下的病根。魏竹河记忆中,当时从天蒙蒙亮一直干到晚上天黑,平均一个人也只能插3分地,还要忍受水田里数不清的蚂蝗、水蝼蛄,手碰到麦茬、尖石被划破也是常事。
魏竹河年轻时种稻子人工插秧,一天只能插3分地,如今开着插秧机一天能插30亩
如今,房卫林和魏竹河都把自家稻田流转给了武如义,又转身做起了机械化种植的“职业农民”,开着插秧机一台机械一天就能插秧30亩,就连插秧前的整平、趟浆等也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几年,他们还用上了无人机进行施肥、撒药,一架无人机一天就能作业600亩。
“现在全部机械化,一天干八个小时,不到天黑就下班,人很轻快。”房卫林说。同样在魏竹河看来,“两相对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种稻子不受罪了。”
武如义介绍说,目前五洲农业公司有50多台农业机械,不仅满足了1300多亩自种稻田的机械化耕种和植保,还给沿黄两岸天桥、齐河等地村民的3000多亩水稻提供良种秧苗和机械化服务,搞起了“共享农业”。“通过这种共享和帮扶,实现大户带小户,让村民们都能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快捷和省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武如义自豪地说。
优选品种 恒温育苗 黄河大米的稻香味又回来了
吴家堡周边出产的传统品种大米有着浓郁的稻香味,是不少泉城市民记忆中黄河大米的味道。房卫林回忆说,但那时亩产只有四五百斤,还要留出20斤做来年的稻种。后来,不少农户倾向于亩产1000斤左右的高产水稻品种,传统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慢慢地,泉城市民开始议论“黄河大米不香了”。
武如义从小吃着黄河大米长大,为了找回记忆中的稻香味,他和技术人员反复试种,最终选定了“京引119”和“金稻919”这两个品种。“现在亩产能到1000斤左右,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了,口味还是记忆中的稻香味。”房卫林说。
如今,武如义建立了高规格的育秧室和炼苗棚,通过“叠盘暗育”技术大幅提高了秧苗的出苗率和抗病害能力,不仅满足自种稻田的用量,还为周边村民提供这两个优质品种的秧苗,最远辐射到德州齐河。
通过“叠盘暗育”培育的良种秧苗为周边村镇的稻田供苗,最远辐射到德州齐河
插秧节这天,武如义在种植基地的小广场上向媒体介绍了育种流程。颗粒饱满的稻种经过浸种、晾晒,被排列整齐送上覆土机。盖上覆土后,稻种被送至暗育秧室里叠盘放置。暗育秧室内恒温恒湿,温度精准控制在32℃,早春稻种在这里经历72小时的蝶变后,转入炼苗棚。秧苗在炼苗棚里长到15厘米左右,就成为合格的秧苗。
武如义介绍,这项育苗技术不仅可以使稻种出苗率达到90%以上,还能让秧苗有效抵御低温冷害,避免水稻幼苗期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能提高最终产量10%左右,对水稻规模化生产有重要意义。武如义介绍,“叠盘暗育”在全国也是比较先进的育苗技术。
“我们那时候都是人工把种子撒进水田,让种子自然发芽,出苗率只有六成。等种子成秧后再拔出来插秧,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倒伏。”在房卫林记忆中,当时一亩地要用20多斤稻种,现在使用了“叠盘暗育”技术,有7斤稻种就够了。
灯光诱捕、生物防治 高标准农田上打造智慧绿色农业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在五洲农业的种植基地看到,生产路边的沟渠里黄河水缓缓流动,通到每一块稻田,旱时能灌溉,涝时能排出。武如义介绍说,这都是建立在激光整平基础上的。
武如义把流转来的小块土地连成了大地块,使用激光整平仪进行整平后,把土地的高差控制在了2厘米以内,为后期水肥控制、种植管理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水路管网的建设,这里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从而使50多台农用机械得以发挥出最大效率。
使用激光整平仪进行整平后,土地的高差在2厘米以内
拿无人机植保来说,种植基地的所有土地数据都保存在了电脑里,需要给某个地块施肥或打药时,只需要把相关土地数据和推荐用量输入无人机,立刻就能计算出这块土地需要的肥料或药量。
近年来,一大批绿色种植技术也在武如义的种植基地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常见的鸭子灭虫和太阳能灭虫灯、诱捕器,基地还引入并养殖了赤眼蜂,通过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施肥也是以有机肥为主,既保证了稻米的产量,又保护了一方沃土。
房卫林全家一共7亩半地,往年自己种地时,净利润在2万块钱左右,现在全都流转给了武如义。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每年流转费用1350元,他靠着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经验在五洲农业干点轻活,每个月工资3600元。这样算下来,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加工资能有5万块钱左右,比自己种地挣的钱还多一大截。
如今的五洲农业种植基地,沃野良田极目骋怀,以前地块分散、小路错杂的景象不见踪影,农村风貌为之一新。每年春秋季,这里都吸引不少观鸟、摄影爱好者前来,还承接了不少青少年农耕文化参观、休闲旅游的客流。而今年发布的《济南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到的打造“黄河两岸绿色农业风貌带”,则让武如义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