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汽车 > 瞭望 | 汽车技术位大挪移
瞭望 | 汽车技术位大挪移
来源:新华社
2023-12-30
310
管理

全球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中国新能源车引领全球新能源车发展这两大历史趋势已经形成

在十余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车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由此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中心和核心产供链的加速东移

这些“反向合资”案例表明,中国新能源车企业已经从被动接受西方技术转变为主动输出技术,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引领者和重要合作伙伴

汽车技术中心和产业链大挪移的背后,是中国的研发创新实力、工业能力和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坚持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思路

国际资本“加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中国企业的“反向投资”表明,西方无法拒绝一个具有超强工业生产力的创新型国家

文 | 王杰锋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汽车正以其清洁、高效、节能、智能的特点,逐步取代传统燃油车,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新势力。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国际合作,实现了从跟随者到领军者的历史性跨越。在这场变革中,技术中心和核心产供链从西方转移到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最显著的变化。

两大历史趋势已经形成

2023年,慕尼黑车展和东京车展上,西方汽车产业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认知冲击。通过这两大车展,中国汽车品牌展示了在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整合或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西方业界发现,中国新能源车企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全车整合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少领先技术更是体现了中国车企的研发和制造实力。

2023年9月5~10日,德国城市慕尼黑举办的第二届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上,中国参展商达到75家,是上一届的两倍多,成为除东道主德国外参展商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整车品牌有比亚迪、上汽名爵、东风风行、零跑汽车、小鹏汽车、赛力斯和阿维塔等,动力电池供应商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瑞浦兰钧和孚能科技等,智能汽车软硬件供应商有地平线、黑芝麻、亿咖通、轻舟智航、商汤绝影和元戎启行等。中国参展商展示的产品全面覆盖整车制造、三电、充电技术、智能汽车电子与软件等领域,将中国产业链完备齐全的优势和蓬勃发展的势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10月25日~11月5日,日本城市东京举办的第47届移动出行展(原东京车展)上,中国车企比亚迪作为三家外国参展商之一,携旗下5款车型进军日本市场,从中端家用车、中高端运动轿车到高端豪车一应俱全,让丰田等一众日本品牌感受到中国汽车巨大的竞争潜力,也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与车展上的感官冲击相比,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数据则让人理性地认识到,全球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

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约700万辆,同比增长45%,远超全球汽车整体销量约10%的增长率,显示出新能源车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比快速提升的历史趋势。其中,中国新能源车销量442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1%,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3年1~10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其中国内销量628.5万辆,同比增长31.4%;出口销量99.5万辆,同比强劲增长99.1%。中国新能源车产销两旺、内外皆强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从国内市场来看,2023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首次突破30%,远高于在欧洲31国约21%的市场占有率,表明新能源车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市场认可度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全球市场来看,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起步6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球销量前10名的自主品牌车企,也是全球销量前10名中唯一的新能源车企,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排头兵。单项技术方面,以新能源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为例,能源市场研究公司SNE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电池市场销量前10强中有6家中国企业,占据了约三分之二的出货量份额。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国车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线控底盘、激光雷达、AI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数据从宏观到微观,都表明全球新能源车逐步替代燃油车、中国新能源车引领全球新能源车发展这两大历史趋势已经形成。

观众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本移动出行展上参观展出的比亚迪e平台3.0(2023年10月26日摄) 张笑宇摄/本刊

全新技术体系的降维打击

自2009年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起,中国仅用了10年左右时间,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首要原因在于中国充分发挥市场和体制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了以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和创新平台为核心的全新技术体系,对传统产业、传统生态形成了降维打击。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心脏”,决定了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和安全性。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从原材料提炼、电池制造、电池管理系统到回收利用,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的技术生态系统。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等,都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不仅在能量密度等性能指标和生产成本上领先于国际同行,而且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车的“大脑”,决定了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程度、驾驶体验和便利性。中国市场上,智能驾驶领域创新氛围浓厚、新技术层出不穷,芯片、传感器、算法、软件、控制系统等各个细分领域均涌现出大量创新企业,如华为、百度、联通智网等,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的智能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中国的智能驾驶不仅在技术水平上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而且在应用场景上更加丰富多样,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到乡村小道和户外地形,智能驾驶技术企业充分利用超大国土疆域、复杂自然环境、多层次道路条件进行大规模技术验证,建立起了可靠的技术优势。

创新平台是新能源车的“灵魂”,决定了新能源车的创新能力、用户体验和品牌价值。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创新平台领域打造开放、一体、高效的合作模式,从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都形成了高度协同和灵活有效的平台化生态系统。2018年3月,中国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这是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式的创新平台,整合了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产业界尖端力量,瞄准整车集成与控制、智能网联与智能交通、前瞻技术等共性、前沿关键技术,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创新模式,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缩短研发路径、攻克技术难关、感知科技趋势、提升乘用体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优势的建立,也得益于完善的全国基础设施。

以充电基础设施为例,2015年至2022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从不到10万台增长至521万台,年均增长逾70万台,保有量和年增长量均占全球80%以上。截至2023年5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635.6万台,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超过80%,市内服务半径与加油站相当。全国6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条件,初步形成“十纵十横两环”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且已形成交流慢充、直流快充等技术发展路线,车桩兼容水平逐步提升,充电效率、智能控制、安全监测等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5G通信、高精度地图、车联网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崛起的重要依托。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231.2万个,总量占全球60%多。中国还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支持下的全国高精度地图的制作和更新,为自动驾驶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能力,并积极推动车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开放。截至2023年4月,中国已累计开放超过90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过3900公里。这些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海量实证数据服务和应用支持,使新能源车智能网联化得到充分发展。

得益于上述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上的快速迭代,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全面跃迁。比如,宁德时代于2023年4月发布的凝聚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理想汽车于2023年6月发布的5C电池800V高压快充技术将充电功率提升到了500kW,比亚迪发布的全球首款深度集成电驱更是融合了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直流变换器、配电箱、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器八大部件,实现了软硬件端云深度融合,首创多项全球纪录。

在十余年时间里,中国新能源车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由此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技术中心和核心产供链的加速东移。

“反向合资”开始了

面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欧洲汽车产业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一方面,欧洲车企与投资基金积极入股中国新能源车产业上下游,以获取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供应链。

近年来,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德系车企与中国产业界上下游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22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旗下戴姆勒投资公司斥资9.05亿元入股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6月23日,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改造项目完工,全新的iFactory里达工厂正式开业,该项目投资额超过20亿欧元,成为宝马迄今为止在华最大单项投资;6月28日,总投资额达26亿欧元、规划15万辆年产能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长春奠基,这是奥迪在中国的首个豪华纯电动工厂,引入的首款PPE平台电动汽车Q6e-tron原型车已于2023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进行首次展示,计划2024年底实现本土化量产;8月23日,由梅赛德斯-奔驰与北汽集团合作投资119亿元的顺义奔驰工厂生产的EVA纯电平台首款正向研发国产车型全新EQE上市;10月13日,大众集团宣布计划投资约24亿欧元,促成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中国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并控股60%,为大众40年来在中国最大一笔单项投资,一年后的2023年9月6日,CARIAD又与中国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中科创达成立合资公司,主攻座舱信息娱乐系统及智能网联功能研发。

不只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也在中国市场积极布局。例如,欧洲投资巨头施罗德旗下三只基金就于2023年4月大幅加仓宁德时代,并明确表达了对中国产业在全球市场拓展的信心。

另一方面,以中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对外输出技术为主题的“反向合资”也开始了。

例如,宁德时代2019年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投资约18亿欧元兴建工厂,并于2023年1月26日正式投运,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约73.4亿欧元的另一座电池工厂也于2023年9月开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铜箔、锂矿/锂盐等企业在海外深度布局几乎涵盖了全产业链,总投资规模已超7000亿元。

这些“反向合资”案例表明,中国新能源车企业已经从被动接受西方技术转变为主动输出技术,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引领者和重要合作伙伴。

离不开“中国能力”的未来

汽车技术中心和产业链大挪移的背后,是中国的研发创新实力、工业能力和全产业链优势,以及坚持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思路。国际资本“加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中国企业的“反向投资”表明,世界无法拒绝一个具有超强工业生产力的创新型国家。东西方的“双向奔赴”,是产业界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对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市场的渴望。

中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奇迹,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投入,通过全产业链超500万劳动者的实干而取得的成就。这种发展最终带来的汽车产业技术位大挪移,只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其他领域,类似的技术位大挪移也已经出现或正在形成。例如,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已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这些都在改变着全球的技术格局和产业格局。这种大规模、历史性的技术位“东升西降”大挪移,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面对产业技术位东移乃至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封闭和排斥的态度,通过设置壁垒限制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市场扩张。这种做法是短视和错误的,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损害了其自身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红利应该是无国界的,市场应该是开放的,创新应该是共享的。任何试图建立“小院高墙”的做法都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注定会失败的,只会让自己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的趋势。■

2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细雨入梦(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2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