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还需要哪些支持? 在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新一期《参数》节目中,几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学历的毕业生,讲述了他们的求职历程。
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 00后大学生朱仪杰今年毕业,即将进入职场。由于备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他错过了去年的秋招,直到考研失利后才真正开始找工作。他坦言,自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困难,“一方面面临着学历门槛,比如有的企业在岗位需求上会明确注明招聘硕士及以上的学历,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自己在求职上经验不足,比如简历信息如何匹配岗位要求,面试时如何回答复杂难题等,都感觉比较难”。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生邵媛媛曾在去年秋招时拿到一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入职通知),但在今年却遭到对方毁约,重新出发的她不得不再次加入找工作的大军。“我比较擅长表达,所以如果能进入到面试,成功率还挺高的,但难题在于,有些大厂在简历阶段就把我筛掉了,连面试的机会也拿不到”。 丢掉offer的那段时间,邵媛媛感到十分焦虑,“对于找到工作是有信心的,但想找一份行业方向、工作内容、工作氛围、薪资待遇等方面都满意的工作,却没什么信心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57.6%的受访应届生表示是求职技巧和经验欠缺,50.6%的受访应届生坦言缺乏自我认知,不知什么岗位适合自己。
提前规划,作充分准备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庞博早早确定了求职目标,并为此做了诸多准备。“我优先考虑在家乡武汉就业,倾向去国企,所以在求职时,重点准备了武汉的车企、涉及通信和半导体行业的国企以及在武汉的科研院所,最后签了一家和专业对口的国企”。 在庞博看来,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十分重要,所以在找工作前最好有明确的定位,“比如优先考虑工作地点还是工作企业,是优先选择国企还是私企。通过对优先级的排序,找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 就读于国外某高校的博士生谢辰菲今年毕业,选择回国就业的她从去年10月就开始了求职之旅。“在国外我最担心的是和国内存在信息差,所以关注了不少国内的招聘网站、公众号,还加了一些求职群,方便及时了解和交换最新的求职信息”。 谢辰菲认为找工作其实考验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在准备笔试面试的过程中,我会去网上看一些有经验的博主,或者名校的学长学姐分享的求职经验,比如考点分析、面试流程及方法等,会比独自摸索高效很多”。 庞博认为,求职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总结、查漏补缺的过程,要敢于尝试,“面试的次数越多,积累的经验也就越多,在求职时就会更加自信”。
希望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支持 面对更加激烈、战线更长的就业形势,邵媛媛希望学校能够更早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把工作做在前面,“其实很多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不太清楚未来能做什么,对口的工作有哪些,也不知道该如何为毕业求职作准备,需要学校为学生答疑解惑。”邵媛媛觉得,虽然读本科的时候上过职业规划这门课程,但应该提前到大一大二来上,“而且最好找相关专业的业内人士来讲,告诉大家在大学期间应该如何为就业作准备,提高针对性”。
庞博也希望学校能够针对非毕业班的学生开展一些就业指导的活动和讲座,让学生提前形成就业意识,多去学习和积累,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不少企业的招聘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面对这种变化,朱仪杰更希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的就业指导,“比如如何在线上求职、如何面试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作为第一批大学毕业的00后,朱仪杰也希望社会能对这一届大学生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创造更多面向应届生的就业岗位,“让我们千禧一代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C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志伟 徐丹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