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故事 > 他奔走耕耘一生,只为让更多人看到和《格林童话》并列的中国民间故事
他奔走耕耘一生,只为让更多人看到和《格林童话》并列的中国民间故事
来源:中国文联小艺
2022-09-29
341
管理

9月15日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 在浙江杭州举办 刘守华 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在获奖后 刘守华以十六字总结了此次获奖的感受 意外获奖,感恩时代 延年益寿,奉献余热
1952年,尚在沔阳师范学校读书的刘守华,写了一篇《洪湖渔民的歌声》,发表在省报上。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群众中采录民谣民歌。自此,刘守华与民间文艺结缘一生。 “我出生于江汉平原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父亲曾是毛泽东主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参加过洪湖地区的农民运动。” 在父亲的影响下,1956年7月,刘守华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此,刘守华感叹道: 「我的所有成就 都是在党旗引领下所取得的」

 刘守华部分获奖证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采录研究民族民间文艺蔚成风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刚刚翻身做了主人,书写民众苦乐爱憎与梦想追求的民间口头文学受到人们的欢迎,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成为时代风尚,民间文艺研究也逐渐兴起。”刘守华说。 1956年,在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就读中文系本科大三的刘守华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民间文学》杂志发表《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一文,引发学界热议。次年毕业留校,他便将个人兴趣、教书职业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到民间文艺事业中,六十余载躬耕不息,乐而忘倦。
民间文艺面向日常生活 植根于广袤的土地之上 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
“我常跟学生讲,创造和传播民间文艺的主要是农民,他们是鲁迅先生心中‘不识字的作家’,只有尊重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更好地理解民间文艺的内涵和特点。”而刘守华自己也不畏艰险踏遍荆山楚水。 有一次,刘守华应邀赴湘西参加瑶族“盘王节”并考察“女书”,行至一山间小道突遇车祸,刘守华数根肋骨断裂,当场昏迷。被抢救过来后,他问的第一件事竟是调研的记录稿是否完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来,刘守华外出参加田野采风更加频繁,因为他始终认为,民间文艺的无限风光在乡村。 说到这里,采访中的他嘴里不自觉地哼唱起当年采录的句子:
“洪湖的水红又红 洪湖的渔船大不同 船头站着赤卫队 梢后坐的是贺龙”
 
当被问及从事民间文学60余载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 刘守华毫不犹豫的回答了两个字 「作品」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部分成书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编纂的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其中就包括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作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刘守华,是这部集成的总编委会委员,也是湖北省故事集成的副主编。 “这是一个大的文化工程,这部大书的资料都是从田野调查中间采录得来,所以这个艰巨工程经过十年才完工,最后的评语中说,中国政府修筑了一个新的文化长城。”

1985年,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刊授大学之约,他撰写了《故事学纲要》,其后经过修改充实,于1988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在对国内外故事学研究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986年,他的第一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间故事的著作《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出版。这部论著以开阔的比较视野,从具体的单一类型的比较,到整体性的文化系统之间相近类型的民间故事的宏观比较,对学术视野的扩大与方法的突破,以及对此后建立比较故事学体系具有奠基性贡献。 1995年,刘守华的《比较故事学》一书出版。他曾谈到撰述此书的意旨,在于借鉴西方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故事学理论体系,促进中西方故事研究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通过民间故事这个窗口,探寻世界文化变迁的潜在律则与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 1999年,刘守华推出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评价说:“作为系统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本著作,它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间文艺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依托丰厚的学术积累,刘守华200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率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他还带领团队从乡野发掘出湖北民间文学的“三家三村”: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孙家香,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谜语村。经他推荐、评介的20多个民间文艺项目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更多人看到 和《格林童话》并列的中国民间故事」 “很多深藏于民间的故事家,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评论,得到全国的关注,政府的优待,发挥他们作为故事家的作用。这算是我对过去这些默默无闻的老百姓做的一点奉献,但最根本的是他们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我的这些研究成果也是在向他们致敬。”

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第10卷中,他提到,数十年学苑耕耘中,同其结成亲切师友情缘的诸多学人中,已有十多位先后离世,他们中有钟敬文、季羡林,也有鄂西农民故事家刘德培、土家族女故事家孙家香。在此卷中,刘守华写下了《雪夜送别》以追忆刘德培老人的丧礼: // “我从队伍里脱身出来,站在一旁歇气。这时,身着雪白孝服的少妇,立刻走上前来,双膝跪下,并托起一盆热水,请我擦汗。她是刘老的孙媳妇,原来这是土家人在丧礼中感谢每一位跳丧者的传统礼节。我一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当即将她扶起。接着再次挤进跳丧行列之中。”我们学习文学 听到外国有《格林童话》 后来我们进行调查后发现 中国其实有很多会讲故事的老人 我们把这些会讲故事的老人称为 '国宝'
退休后,本着“奇趣、良知、美德”的价值取向,刘守华与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老伴陈丽梅一道,精心选编出版了不少民间故事文本,其中《中国民间故事》被列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同步阅读书系。
《环球人物》专访时曾这样评价刘守华: “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扛旗人物,从1953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至今,刘守华潜心研究民间故事63年。……虽然大半辈子做同一件工作,但刘守华从没有感到过厌倦和乏味。”
「吾侪肩负千秋业, 不愧前人庇后人」 刘守华一直将钟敬文先生的题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于青年一代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他也常挂于心,谆谆教诲—— ∨
  「树立尊重人民群众的观念非常重要 因为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艺术成果 尊重他们的艺术智慧 民间文艺是集体创造的 但不能忽视个人的贡献 开展非遗保护以来 建立了评定非遗传承人制度 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部分文字参考极目新闻、华中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光明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视频 | 高涵 采访 | 白安琪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秋叶无痕(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