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瓷器
对于什么是瓷器?不同专业门类的回答各有区别。简单地说,只要具备以下三个最基本条件的物质就是瓷器:以瓷土作胎;表面施有高温钙釉;烧造温度在1200°左右。这三个条件中,瓷土是关键,它是构成瓷器的必备原料。除非装饰等方面的特殊需要,瓷器表面大都施有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釉。至于烧造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也可能稍偏高或偏低,只要瓷胎达到了烧结程度即不渗水便可。在这种高温下,不但瓷胎可以烧得比较坚硬,釉也可以呈现出一定的光泽度或透明度。至于胎色洁白、器壁坚薄透光等条件,只是现代高质量瓷器的标准,不能用来衡量古代瓷器。
二、瓷器的诞生
瓷器是如何发明的,我们不妨从构成瓷器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来分析。
1,瓷土的发现制陶原料的不断选择和更新,促进了瓷土的发现。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1.2万年前发明了陶器之后,对制陶原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早的就地取材、不做任何加工,到距今5000年左右白陶和印纹硬陶原料的使用。这两种原料的成分与瓷土相似,烧造温度在1100°左右。为了将这些原料烧制成坚硬的器物,必须改进原来的窑炉构造,提高烧造温度。当窑温提高到1200°或者更高时,这些制陶原料也不能适应了,会熔融或变形。于是,窑工又必须寻找熔点更高的原料。就这样,不断寻找,反复试验,直到瓷土被发现为止。印纹硬陶和白陶的原料虽然不能直接成为瓷胎,但它促进了瓷土的发现,也在加工方法、烧造温度等方面为瓷土的使用提供了条件。
2,烧造温度的提高: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陶窑出现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之后,窑炉的构造不断改进,结构更加科学,烧造温度也随之提高。当商代出现了半倒焰式马蹄形窑和龙窑之后,窑温达到了1200°左右,瓷胎就可以被烧得致密、坚硬而不渗水。
3,瓷釉的发明:自然釉的启发,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
自然釉是在高温烧造过程中,在一些陶器的表面、窑壁上出现的一层薄而光亮的玻璃质结晶层。器物上的亮面称为“爆汗釉”,窑壁上称为“窑汗”或“窑腊”。这些自然釉多出现于器物向上或面火的表层,光滑而不吸水。它们给窑工带来了启发和灵感,窑工们试图寻求仿制它的方法,以便把日常使用的陶器表面也变得实用而又美观。
通过对早期瓷器釉的化学组成分析发现,釉的成分与瓷胎的成分比较接近,只是氧化钙(Ca0)的含量远远大于胎。氧化钙属于助熔剂类,它的增加可以降低釉的熔点。釉中的氧化钙可能是人们在瓷胎的原料中有意添加进去的,来源可能是草木灰。草木灰中除含钙最多以外,还有少量的钾、钠、锰等氧化物,都属于熔点较低的助熔剂类。把这样的混合物添加在用瓷土加工成的细泥浆中,施于胎体表面,在1200°左右的温度下就会被烧成光亮、不吸水的瓷釉,高温钙釉由此诞生。
在以后的景德镇,人们将下层瓷石作为釉的原料,上层瓷石作为胎的原料,其道理是一样的。上层瓷石中的助熔剂风化、损失较多,制作的瓷胎就会耐高温,从而变得坚硬。下层瓷石中的助熔剂风化较慢,含量较多,在同样的温度下,就会烧制成具有玻璃质感的釉层。
就这样,随着陶土的不断选择,人们发现了白陶和印纹硬陶这两种特殊的原料。这两种陶器的烧造不但促进了瓷土的发现,而且也为瓷器的产生在胎料加工、成型、烧造温度等工艺技术方面打下了基础。陶窑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高温对瓷胎具有直接的烧结作用。在自然釉的启发下,人们创造出了高温钙釉,为瓷器的发明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从此,瓷器便在中国也在全世界正式诞生了。
三、陶与瓷的关系
1,陶与瓷的区别
除原料、釉、烧造温度的不同外,最本质的区别是陶器的音响率低,敲击时声音发闷;瓷器的音响率高,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陶器的抗压率低,容易破碎; 瓷器抗压率高,不易破碎。陶器的吸水率高,瓷器的吸水率低或者不吸水。
2,陶与瓷的密切联系
陶与瓷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却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陶和瓷的原料都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发现了它们。陶和瓷的生产都是水与火的交融过程,人类将比较坚硬的原料,经过水与火的熔炼,还原成另一种更加坚固的物质。第三点最为重要,即制瓷技术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制陶经验的长期积累和进步,不可能产生制瓷技术。从瓷器产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瓷土的发现、窑温的提高以及瓷釉的发明都是制陶技术不断成熟和提高的结果。
所以,瓷器的发明充分体现了瓷与陶之间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但是,技术之间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实物之间的转化,也就是说在任何条件下陶器都不能直接发展为瓷器,因为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就像给石头再加热也不能孵化出小鸡一样。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