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刚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真锅淑郎,不是日本人,而是美籍日裔,那就是美国人无疑。
因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说,他获奖是日本国民的骄傲,多多少少也有自我贴金的意思。就好比奥运赛场,美籍日本人拿冠军,金牌只能也必须算在美国名下。
但这还是让人很感慨,或者说,这才是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
我总觉得,
日本的可怕,不在于其军事实力,再强能强到哪里去,更不在于经济和人口,而是科研的潜力。
要知道,早在2001年,日本政府曾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日本人又在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但结果,他当年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算是一个开门红。
以后每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似乎总能让日本人有点惊喜。去年颗粒无收,日本人很失望。但今年物理学奖,研究气候变化的真锅淑郎中奖,虽然是美籍,但毕竟还是日裔。
算起来,从2001至2021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20位(包括三名美籍日裔)。照这样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应该没什么悬念。
现在世界的奖项很多,诺贝尔奖也不乏争议,尤其是非科学领域,猫腻也不少,但诺贝尔科学奖,或多或少还是可以看出一个学者的真正实力,乃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看看日本,想想中国。毫不客气地说,中国要加油啊。
最近40年,中国经济成就世界瞩目,科研进步也是不争事实。但作为巅峰水平的重大发明发现呢,以诺贝尔科学奖为例,到目前为止,还只有屠呦呦一个人获得过,而且获奖的项目,还是40多年前的发现。
日本人那么频繁能拿诺奖,难道是日本人更聪明?
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赞同。想想古代中国,我们一个又一个重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难道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综合媒体报道过的一些侧面,探讨一下日本人的科研水平吧。
1,货币上的秘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日本的纸币,确实让人深思。
在绝大多数国家,钞票上的人物,往往都是政治家。
日本则是例外,清一色学者。
一千元日元钞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五千元日币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说起来,她还当过《朝日新闻》的记者,写下很多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去世时年仅24岁。
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的那个人物,则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是一个军国主义教育者,主张日本“脱亚”,还是侵略中国的一个积极鼓吹者,或多或少,这也反映出日本人的历史观吧。
看到一位朋友曾撰文这样感叹: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
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坦率地说,中国与日本,应该还存在差距。
当年甲午海战,清朝战败,赔偿白银2亿多两。按照一些文章介绍,当时的日本明治政府,从中提取1000万日圆(占赔款总额的2.8%),设立了教育基金,资助日本的义务教育。
由于这笔资金,到1898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国民教育。
想想确实让人扼腕,中国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日本却用中国赔款加强军备、普及义务教育。教训惨痛啊!
2、这样对待失败。
看到一位赴日科学家的文章,谈了他的一个亲身感触:
我第一次参加日本实验室内的小组会(seminar)。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往往压制失败,动不动就追责。那么以后,谁还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呢?甚至,谁还敢说真话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情况未必这么不堪。但在我们这个社会,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单位,多做事多犯错,什么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当然,日本也有轰轰烈烈的科学造假。
记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当时被誉为“诺贝尔奖级别”。
但拿到诺贝尔奖,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发现,随后被揭露严重造假。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后也承认,美女科学家在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存在严重学术不端。
最后的结果,小保方晴子的导师、日本著名科学家的笹井芳树自杀身亡。很多人认为,笹井芳树无法面对学生欺诈的现实,觉得只有自杀才能洗刷耻辱。
自杀当然也不可取,但类似小保方晴子的学术不端,全世界都有吧,包括中国在内,但有几个人像笹井芳树这样认真、刚烈呢?
另外,也不得不提日本的科研投入。
就看以前的数据吧: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
可以说,在科研投入比重方面,日本比美国还要高!
但日本有没有危机呢?
也是有的。
首先是人口上的。日本人口一直是负增长,这是日本最大的危机,以至于最近几年的日本内阁,都有专门的内阁成员负责催生问题,但改变这个趋势,说实话,不是一般的难。
这个世界,人口才是最大的资源,人都没了,一切无从谈起。
其次,是美国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尤其在过去。
就以真锅淑郎为例,出生在日本,但现在是美国人。据说,他之所以离开日本,还是受美国研究环境的吸引,他曾经说过:美国简直是研究的天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刺激,讨论、交流,然后继续。进步就诞生了。
这确实让人警醒。看一下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很多也是美国籍。从全世界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纳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美国最让人佩服的地方。
但换一个角度看,真锅淑郎现在已经90岁的高龄,他获诺贝尔奖的重大成果,也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因此这段话,更多形容几十年前的美国。
以现在美国越来越民粹、越来越保守的做法,甚至对一些中国留学生各种刁难排斥,美国还是以往的美国吗?这,或许就是美国的警讯了。
更要看到,诺贝尔科学奖有滞后性,有时甚至长达40年、50年。一些科学家即便有诺贝尔级的科学成就,但身体不好,提前过世,也就失去了获奖的机会。真锅淑郎的获奖,就可以说是滞后50年的承认,老爷子身体好也是加分。
因此,现在的获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不是当下科研实力的反映;或者说,现在的科研水平,往往几十年后,才会集中呈现出来。
日本的厚积薄发,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改革开放才40多年,以现在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或许,更优秀的表现,在几十年后吧。
国庆长假,不想多说了,简单总结一下吧:
日本有日本的国情,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日本的做法也未必都可取,甚至也有让世界反感的地方。比如就是想捕鲸鱼来吃,日本人也要虚伪地打着科研的旗号。
但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方面,日本,确实有让我们警醒的地方。当然,对比美国,中国和日本,又都需要认真学习,并吸取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人能够取得的成就,中国人就做不到吗?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