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选自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隋、唐盛运复兴,其时则佛学亦有新蜕变。教义精神,逐渐中国化,而佛法重心,亦逐步南移。
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
举其要者,则有天台、起北齐慧文,传南岳慧思,又传天台智顗,适当隋代,而天台宗遂大盛。此后有灌顶(五祖)、左溪(八祖)、荆溪(九祖),已値中唐。华严、起唐杜顺,再传至贤首(三祖)、澄观(四祖)、宗密(五祖)。
禅宗起达摩,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慧能(六祖)而正式成立,当唐武后至玄宗时。三家。
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译吸收期」,则隋唐佛学应为「融通蜕化期」。
佛法在中国,应可分三时期。初为「小乘时期」,以轮迥果报福德罪孽观念为主,与中国俗间符箓祭祀阴阳巫道,专务个人私期求者相依附,此第一期也。
自道安、鸠摩罗什以下,宏阐大乘。先为「空宗」,(此始印度龙树。罗什来中国,尽译三论。十论、百论、十二门论。至隋代嘉祥大师吉藏,而南地三论宗于以大成。)次及「有宗」,(此始印度无着、世亲兄弟。
此宗之盛行于中国较迟,直至玄奘西行,受法戒贤,归而传之窥基,而此宗始大盛。是名法相宗,亦名唯识宗。其入中国,亦称慈恩宗,以窥基住慈恩寺也。然此宗大盛,固在唐初,而唯识经典之传译,则已先而有之矣。)是为「大乘时期」。
时则以世界虚实、名相有无之哲理玄辩为主,与中国庄老玄言相会通,此为第二时期。若台、贤、禅诸宗之创兴,则为第三时期。其一切义理,虽从空、有两宗出,而精神意趣、轻重先后之间,则不尽与印度之空、有两宗同。
今若以小乘佛法为宗教,大乘佛法为哲学,则中国台、贤、禅诸家特重自我教育与人生修养。小乘偏教、偏信,大乘偏理、偏悟,中国台、贤、禅诸宗则偏行、偏证。是其蜕变处也。故必有台、贤、禅三家兴,而后印度佛法乃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洽、相和会。
而尤以禅宗之奋起,为能一新佛门法义,尽泯世、出世之别,而佛教精神乃以大变。
禅宗自称「教外别传」,不着言语,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而其后推演愈深,乃至无佛可成,无法可得,无烦恼可除,无湼槃可住;无真无俗,本分为人,呵佛骂祖,得大解脱;如是则世、出世之界划尽泯,佛氏「慈悲」乃与儒家之「仁」,同以一心为应世之宗师。故论绾合佛义于中国传统之大群心教者,其功必归于禅宗也。
盖当隋、唐盛世,政教旣复轨辙,群体亦日向荣,人心因而转趋。私人之修行解脱,渐退为第二义,大群之人文集业,又转为第一义。杰气雄心,不彼之趋而此之归,则佛门广大,乃仅为人生倦退者通逃之一境。唐贤多信佛,而意味与东晋、南北朝名士大异。
东晋以下必以佛义自安于静退;唐贤则功业煊赫之余,乃转依佛法求归宿也。继此而开宋儒重明古人身、家、国、天下全体合一之教,一意为大群谋现实,不为个己营虚求。人生理想,惟在斯世,而山林佛寺,则与义庄、社仓同为社会上调节经济、赈赡贫乏之一机关。此种情势,自唐中叶以下即日趋显著。
元和以来,累勅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李德裕论奏徐州节度使王智兴「于所属泗州置僧尼戒坛,江、淮之民,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臣于蒜山渡点其过者,一日一百余人。
访闻泗州置坛次第,凡僧徒到者,人纳二缗,给牒即囘,别无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到诞节,计江、淮以南,失却六十万丁壮,此事非细。」即日诏徐州罢之。及唐武宗会昌五年,恶僧尼耗蠹天下,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
毁招提、兰若四万余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余万人。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谓:「良人枝附为使令者,倍僧尼之数,奴婢口率与百亩,编入农籍」,盖为北周以来第三次著名之毁法也。
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又勅废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十万余,尼一万余。北宋以下,义庄,社仓等社会事业逐次发达,佛寺亦不为惟一的贫穷藏身之所,佛寺之收容量亦减,而国家毁法之事亦益少见矣。
此下佛、道两教事迹,乃不复足以转动整个政治社会之趋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读钱穆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