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时万国来朝, 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 ,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
2. 国号来源
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
杨侑
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后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3. 大唐开国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 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
北魏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
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
李信等著名将军。而《
旧唐书》和《
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
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
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
隋朝在
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
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
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
李元吉为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动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 ,外部
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
吐谷浑、
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 ,突厥想效仿
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
薛举、
薛仁杲,派唐使
安兴贵、
安修仁生擒武威的
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
王世充与河北夏王
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
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
辅公祏率
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
李靖、
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
冯盎降服,又虔州
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
汉地。[2]
可以结合电视剧《独孤天下》理解。讲的是从北魏到隋朝再到唐朝开国,北魏宰相独孤信的三个女儿,三位独孤皇后的一生,最后的二女儿也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可能剧情和历史有所出入。我觉得是一部不错的讲这段历史的电视剧。(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4. 贞观之治
秦王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
李建成与齐王
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
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
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
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5. 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
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 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
长孙无忌、
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 ,百姓阜安 ,有贞观之遗风,史称"
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6. 武周时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
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唐高宗死后 ,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
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
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
武周,定都
洛阳,改洛阳为
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
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
殿试和
武举。 武则天掌权以来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
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
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
张柬之等发动
神龙政变,逼迫
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
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
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
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
皇太女。在
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
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
临淄王的
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
李旦复位。
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大臣,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
武则天陵墓的著名文物无字碑。
武则天时期的有名女官上官婉儿
7. 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
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
姚崇、
宋璟、
张嘉贞、
张说、
李元纮、
韩休、
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 ,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简官僚,裁减冗官 ,设
采访使发展
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
义仓制度 ,又通过
括户等手段缓解
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 ;军事上改
府兵制为
募兵制,并兴复
马政 ,对外收复了辽西
营州 ,及唐睿宗时期赐给
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 ,并再次降服契丹、
奚、室韦、
靺鞨等民族政权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
勃律 并且攻灭
突骑施 ,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
后突厥 ,后又扶持
回鹘剪灭后突厥 。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 ,史称"开元盛世"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8.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
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 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
宦官干政的局面,
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由于当时兵制由
府兵制改为
募兵制,使得
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
安禄山为最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
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
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睢阳太守
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
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
睢阳之战,叛将
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
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
城市攻坚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
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
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
李希烈、
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
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唐玄宗时期的四大美人之一 的杨玉环的出处,四大美人(王昭君,杨玉环,貂蝉,西施)
马嵬坡是杨玉环的墓地,但是有学者称杨玉环并没有在唐朝去世而是在日本的山口县留有后裔现如今在山口县还供奉着杨玉环玉像为当地的送子观音,但是,终无定论。谁都说不清楚杨玉环有没有死在马嵬坡。现陕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有关杨玉环的文物。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陕西博物馆藏)
图片为杨玉环随身带过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图中的葡萄是从西域引进中国的,是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还有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可以结合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9. 元和中兴
唐朝有
吐蕃、回纥、
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
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
宦官决定,
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 然后由
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
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10. 日落西山(唐朝灭亡)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11.迁都的路线
1.初唐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都唐朝,定都长安。
2.唐高宗时期
公元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阳,称“东都”。但这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性质并不一样。《隋书·礼仪志》记载,隋炀帝“既营建洛邑,帝无心京师,乃于东都固本里北。”可见,隋炀帝已无心大兴城,于是决议迁都洛阳。而据据《全唐文》记载:“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高宗“卜洛之初,既须营建,又以迁都未决,因议两留。”可见,唐高宗并未彻底迁都,而是两都共存。而此时洛阳都城地位如何,《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由此可初步推断此两京并重,无高低之分。
再从留守制度来看,“留守”可分两种情况,一指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留守,是暂时性;二是平时在陪都任命大臣留守,是长期性的留都。
《文献通考》;“咸亨二年,高宗幸洛阳,以雍州长史李晦为西京留守。其後车驾发京都则置留守。”《唐会要·卷六十七》:“仪凤元年十一月四日,司农卿韦宏机为东都留守。”
按照离开京都就派官留守,无法判定陪都。
由此断定,
唐高宗657-683年确实为两都并重,长安洛阳并列为首都。
3.武则天时代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太后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690年改唐为周。按韦述《两京记》:“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武则天定都于洛阳,而此时长安的地位,可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赦天下,改元文明。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
从684年武则天在东都“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从此长居洛阳,仅在701年行幸一次,不久返回神都,由此可见,西京长安成为了当时长期性的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因此,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将并州(太原)改置北都,见于《旧唐书·本纪·卷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改用九月为社,大酺 七日。并州改置北都。”然而武则天几乎从未行幸北都,亦没有设宗庙,因此可断定此间北都为陪都。
由此断定,
684-692首都洛阳,陪都长安;692-705首都洛阳,陪都长安、太原。
4.中宗-玄宗时期
705年唐中宗恢复唐国号,同时全面恢复高宗时期的制度,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正式改京师为西京,与东都并称“京都”,见于《唐会要·卷七十》:“京兆府,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称西京。”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置北都太原,而颁布的《并州置北都制》却言:“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王业正兴,宫观犹在,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由此可见,唐玄宗建北都,是效仿东汉建陪都南阳的,由此可初步认定北都太原为陪都。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划分两畿时,却将太原排除在外,仅以长安一带为京畿,洛阳一带为都畿。而京畿与都畿的长官(京兆尹与河南尹),二者规制地位相同。由此可以断定,仅京城长安和都城洛阳治下可称为“畿”,并列为首都。太原未入列,是为陪都。
见于《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
《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
《钦定四库全书》:“京畿,京兆治西京城;都畿,河南治东都城。”
《通典·职官十五·京尹》:“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
而“长安洛阳并列为首都”,更有明文规定:唐《通典》对长安、洛阳、太原三都的描述中,仅在长安、洛阳两都后面备注“并为帝都”,而在北都太原的介绍中却无此描述,而隋唐时期并未出现过“首都”与“陪都”二词,“帝都”即今日意义上的“首都”。见于下文。
《通典·卷一百七十三》:“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大唐初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荆河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
《通典·卷一百七十九》:“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於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
再从留守制度来看,《唐会要·卷六十七》:“三都留守,两京每月一日起居,北都每季一起居。”可见北都与长安洛阳两京的地位不等,是为陪都。
由此可以断定,
705-723长安洛阳并列首都;723-757长安洛阳并列首都,陪都太原;
5.唐中后期
756年安史之乱,洛阳长安两京先后被攻占,唐玄宗南逃成都。
757年,以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与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并称“五京”。见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公元七五七年十一月,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为中京。”
《旧唐书·地理志》:“(757年)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 河南、太原为五京。宝应元年,并凤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
760年(上元元年)罢南京成都,以江陵为南都。761年(上元二年)罢中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都江陵。762年(宝应元年)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同年罢西都、南都。最终仅保留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三都。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七六一年)停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之号。(七六二年)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
《新唐书·地理志》:“(宝应)元年曰西都,未几复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都。”
此后,唐朝皇帝久居长安,不复幸东都,东都与北都长年派官留守,是为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904年,长安城被毁,唐昭宗全盘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由此断定
757-762五都格局,762-904首都长安,陪都洛阳、太原;904-907首都洛阳。[1]
11. 疆域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越南)、北括
玄阙州(今俄罗斯)、西及
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
武周时漠北陷落于
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
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
汉地,但仍保有
河套地区。
12. 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凡351州(府、都护府)
道
| 治所
| 下辖
|
关内道
| 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
河南道
|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 东都(洛阳)、河南府、睢阳郡(宋州)、汴州、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
河东道
| 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
河北道
| 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
山南道
| 襄阳(今湖北襄阳)
|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
淮南道
|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
江南道
| 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
陇右道
| 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剑南道
| 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
岭南道
| 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州、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
|
13. 律法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
唐律》是根据隋朝《
开皇律》经过《
武德律》、《
贞观律》、《
永徽律》三朝修正而来。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解释,写成《
律疏》,与《唐律》合称为《唐律疏议》,后世又称呼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为
五刑。唐朝律法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
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14. 官职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
|
|
|
|
|
|
|
|
三师 / 三公
|
|
|
|
|
|
|
|
|
三师
| 太师、太傅、太保
|
|
|
|
|
|
|
|
|
三公
| 太尉、司徒、司空
|
|
|
|
|
|
|
|
|
宰相
|
|
|
|
|
|
|
|
|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
|
|
|
|
|
|
|
|
三省/ 六省
|
|
|
|
|
|
|
|
|
三省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
|
|
|
|
|
|
|
六省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
|
|
|
|
|
|
|
|
六部
|
|
|
|
|
|
|
|
|
部门
| 官职
|
|
|
|
|
|
|
|
|
吏部
|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
|
|
|
|
|
|
|
|
户部
|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
|
|
|
|
|
|
|
|
礼部
|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
|
|
|
|
|
|
|
|
兵部
|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
|
|
|
|
|
|
|
|
刑部
|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
|
|
|
|
|
|
|
|
工部
|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
|
|
|
|
|
|
|
|
其他机构
|
|
|
|
|
|
|
|
|
部门
| 官职
|
|
|
|
|
|
|
|
|
御史台
| 台院、殿院、察院
|
|
|
|
|
|
|
|
|
五监
|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
|
|
|
|
|
|
|
|
九寺
|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
|
|
|
|
|
|
|
|
朝廷中央禁军
|
部门
| 官职
|
|
|
|
|
|
|
|
|
南衙十六卫
| 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
|
|
|
|
|
|
|
|
北衙十军
| 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
|
|
|
|
|
|
|
|
·
地方官制
1. 道置观察使
2.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3.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5. 乡:耆老;五里一乡
6. 里:里正;五保一里
7.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8. 保:保长;五邻一保
9. 邻:邻长;四家一邻
10.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15. 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
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
突厥、
薛延陀、
高昌、
高句丽、
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当时唐朝在亚洲
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
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
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
昭武九姓、大小
勃律、
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
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
薛仁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
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
史思明、百济人
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
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
哥舒翰、铁勒部的
仆固怀恩、
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
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
征兵制和
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16. 官衔
官品等级
| 将领名称
|
一品
| 正一品
| 天策上将
|
从一品
| 骠骑大将军
|
二品
| 正二品
| 辅国大将军
|
从二品
| 镇军大将军
|
三品
| 正三品上
|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
正三品下
| 怀化将军
|
从三品上
|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
从三品下
| 归德将军
|
四品
| 正四品上
| 忠武将军
|
正四品下
|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
从四品上
| 宣威将军
|
从四品下
|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
五品
| 正五品上
| 定远将军
|
正五品下
|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
从五品上
| 游骑将军
|
从五品下
|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
六品
| 正六品上
| 昭武校尉
|
正六品下
|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
从六品上
| 振威校尉
|
从六品下
|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
七品
| 正七品上
| 致果校尉
|
正七品下
|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
从七品上
| 翊麾校尉
|
从七品下
|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
八品
| 正八品上
| 宣节校尉
|
正八品下
|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
从八品上
| 御侮校尉
|
从八品下
|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
九品
| 正九品上
| 仁勇校尉
|
正九品下
|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
从九品上
| 陪戎校尉
|
从九品下
|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
17.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
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
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
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
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曲辕犁
18. 文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公元622年的状元
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
陈子昂和"
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
李白、杜甫、
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
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
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诗人。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
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
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
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可以结合唐诗三百首理解,了解,记忆
19. 美术
张萱绘《
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
阎立本、
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时有"吴带当风"之说。 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和《
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
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
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阎立本《步辇图》真实记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场景。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是古代绘画中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李思训的山水画创作,在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他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后兴起的水墨山水,为晚唐五代山水画的成熟,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的是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抱他去拜天神的情景。可惜现仅存这一幅画,可能为宋代临本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虢国夫人为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生活奢侈豪华。作者张萱,生卒年不详,开元713年~741年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师,在绘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唐宋画史著录上记载张萱的作品计数十幅,但出于张萱本人手笔的原作,今已无一遗作。历史上留下两件重要摹本,即传说是宋徽宗临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卷
韩干《牧马图》为小幅设色绢本画,这幅画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画马图中的代表作品,现存台北博物院
韩滉《五牛图》被元代画家称为“稀世名笔”,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这幅《五牛图》为韩滉的存世真迹(这幅名作可结合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第二期了解这幅名作的前世今生)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游乐的场面。周昉笔下创造的唐代仕女典型形象使这幅名作在中国绘画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 书法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
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
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
多宝塔碑》、《
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
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唐朝草书大家。
薛稷(649-713)《信行禅师碑》,该碑刻于武后时(684-704)。石已久佚。唯清代何绍基藏有宋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固然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唐代君主大多数能书,特别是太宗李世民尤为突出。他对唐代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韩择木(生卒年不详)昌黎为韩愈同姓叔父,传世碑刻有《告华岳文》、《叶慧明碑》、《心经》等。
唐玄宗(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工书法。唐玄宗工隶书、行书,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
柳公权,(778年-865年)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均存其诗。
敬客为高宗时人,河东望族,史迹无考,以《王居士砖塔铭》而称于世。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可结合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第六期了解他的前世今生)
怀素(737~799),史称“草圣”,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张旭(685年?—759年?)张旭传世的书法真迹很少,北宋米芾《宝章待访录》著录有张旭的《前发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须帖》、《清鉴等帖》和“千文帖”(《断千字文》,残缺旧拓本,上海博物馆藏)。《宣和书谱》称北宋末年内府藏有张旭的草书二十四帖:《奇怪书》、《醉墨书》、《孔君帖》、《皇甫帖》、《大弟帖》、《诸舍帖》、《久不得书帖》、《德信帖》、《定行帖》、《自觉帖》、《平安帖》、《承告帖》、“洛阳帖”(《残秋入洛阳帖》)、《永嘉帖》、《清鉴等帖》、《缣素帖》、《华阳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评诗”、《长安帖》、《酒船帖》和“千文”(《断千字文》)。其中,《春草帖》为张旭自书所作诗一首;《缣素帖》为张旭自书所作诗四首,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七》所引,《缣素帖》所书者为四首五言绝句,即《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陈尚君遂作张旭诗而收入《全唐诗续拾·卷十一》。南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五》录张旭《春草帖》和《秋深帖》。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上》录有张旭的《春草帖》、《秋深帖》、《宛陵帖》、《酒德颂帖》。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卷三》录张旭《濯烟帖》,即《柳》一诗。 [27] [28]
补充:音乐,李龟年生平简介及相关作品
李龟年,邢州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部)人,李景伯之子,唐朝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出身赵郡李氏。善歌,还擅吹筚篥(bì lì),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此处指唐朝的江南,唐朝的江南在今湖南省;唐朝的江左在今江南地区),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后忧郁而死。
代表作品:《渭川曲》
个人作品:《长生殿弹词》(唐代安禄山乱起,人民流离失所。宫廷供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卖唱为生。擅吹铁笛的李暮,在鹫峰寺大会上,与众人一起聆听李龟年弹唱。老伶工慨叹国家兴衰,把唐明皇宠爱贵妃、失政致乱的经过唱得声泪俱下,深深感动了众人。从此,李暮结识了这位前辈,向他学习,继承了《霓裳羽衣曲》的全谱。这是昆曲老生的唱工名剧,)
相关作品:李端《赠李龟年》,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个人轶事:
李龟年和唐明皇
李龟年在湘中飘泊的年代,当然仍然是以他的本行音乐来换取衣食。有一次,他在湘中采访使的宴会上唱歌,第一首唱的是王维的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第二首他仍然唱的是王维的诗: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21.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
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
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初高僧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
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大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
伊斯兰教,
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往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
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宗派从此一蹶不振。
(可结合玄奘法师的生平了解他的前世今生)
22.科技
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23.唐朝第一位和亲公主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
五胡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
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
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
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子
慕容诺曷钵继位,
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
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24.唐代皇帝世系表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位年限
| 陵寝
| 年号
|
高祖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李渊
| 618-626
| 献陵
| 武德618年-626年
|
太宗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李世民
| 627-649
| 昭陵
| 贞观627年-649年
|
高宗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李治
| 650-683
| 乾陵
|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
中宗
(被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684
| 定陵
| 嗣圣684年
|
睿宗
(禅位)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684-690
| 桥陵
|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
武周690年-705年
|
则天大圣皇帝
| 则天大圣皇帝
| 武曌
| 690-705
| 乾陵
|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
李唐复辟705-907
|
中宗
(复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705-710
| 定陵
|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
恭宗
| 殇皇帝
| 李重茂
| 710
|
| 唐隆710年
|
睿宗
(复辟)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710-712
| 桥陵
|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
玄宗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李隆基
| 712-756
| 泰陵
|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
肃宗
|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 李亨
| 756-762
| 建陵
|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
代宗
| 睿文孝武皇帝
| 李豫
| 762-779
| 元陵
|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
德宗
| 神武孝文皇帝
| 李适
| 780-805
| 崇陵
|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
顺宗
|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 李诵
| 805
| 丰陵
| 永贞805年
|
宪宗
| 圣神章武孝皇帝
| 李纯
| 806-820
| 景陵
| 元和806年-820年
|
穆宗
| 睿圣文惠孝皇帝
| 李恒
| 821-824
| 光陵
| 长庆821年-824年
|
敬宗
| 睿武昭愍孝皇帝
| 李湛
| 824-826
| 庄陵
| 宝历824年-826年
|
文宗
| 元圣昭献孝皇帝
| 李昂
| 826-840
| 章陵
| 宝历 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
武宗
| 至道昭肃孝皇帝
| 李炎
| 840-846
| 端陵
| 会昌 841年-846年
|
宣宗
| 圣武献文孝皇帝
| 李忱
| 846-859
| 贞陵
| 大中847年-859年
|
懿宗
| 昭圣恭惠孝皇帝
| 李漼
| 859-873
| 简陵
|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
僖宗
| 惠圣恭定孝皇帝
| 李儇
| 873-888
| 靖陵
| 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
昭宗
| 圣穆景文孝皇帝
| 李晔
| 888-904
| 和陵
| 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佑904年
|
景宗
| 昭宣光烈孝皇帝
| 李柷
| 904-907
| 温陵
| 天佑 904年-907年
|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