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为潮流的体育项目一波又一波:跳绳,骑行,飞盘,陆冲(滑板)……但朋友圈里真正热爱运动的人,往往并不太多。
世上大多数人,似乎更觉得
生命在于静止。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微博评论区
看着爱运动的人跑步、游泳、打球,精神焕发!
不爱运动的人只觉得累……累……累……
下定决心要锻炼,信誓旦旦办了健身卡!
结果直到过期,只去了两次……
不但如此,还要面对别人的鄙视:你怎么这么懒?
不爱运动的人,真的太难了。
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根本就不怪你。
因为
爱运动还是爱躺平,一定程度上是遗传的!
天生不爱运动
可能是基因导致的
爱不爱运动似乎是一种天性。养过娃的都知道,有的宝宝非常好动,有的宝宝十分好静;养过猫和狗,大概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很多人从小就是「操场林黛玉」,跑 1000 米、800 米难如登天。
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早在 1989 年,就有学者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做了一千人规模的研究,得出结论:爱运动还是爱躺平,跟遗传确实有关系。
2018 年,英国进行了一项针对 37.7 万人的研究,衡量了他们的基因和锻炼的积极程度,明确发现运动积极性跟遗传有一定关系,还找到了 8 个相关度较高的基因位点。
这些基因是怎么影响运动积极性的?
学者们推测,主要是通过影响大脑。
其中,主要的解释有两个:
➊ 基因改变人的「运动欲」
几天不活动筋骨,就会莫名其妙地浑身难受,一到周末就想出去活动活动,不想呆在家里……
是的,人会产生「需要运动」的感受,也就是「运动欲」。
这是由于人的下丘脑有个调控肥胖的 AgRP 神经元。这个神经元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从身体接收「自己到底有多胖」的相关信号,来改变食欲和「运动欲」,进而调节吃和动的关系,保持能量摄入平衡。
然而,某些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会影响「运动欲」,动摇这种平衡。
实验室常用的小鼠本是很活泼的动物。在实验中,科学家通过改变小鼠某些基因表达,让小鼠感受不到自己需要进行运动。
于是,这些小鼠纷纷成了「久坐小鼠」,只爱吃,不爱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➋ 基因影响运动中的畅快体验
除了保持健康和维持身材,人类选择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爽」。
比如,热爱跑步的人会告诉你:
「跑完步之后身体很轻盈」
「有种浑身通透的感觉」
这是因为运动中,人的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阿片类物质,让人产生轻松愉悦的感受。
比如说,CADM2 基因就与这种激励机制有关。它的特定突变能让人更爱运动,同时也与低焦虑、低紧张感、低神经质的个人特质有关。
不过,某些基因的特定突变类型,可能会使爽感开关被关上,让人无论运动多久都只有浑身酸痛,而几乎没有快乐。
人与人生而不同。有些人可以开开心心去运动,有些人则必须咬紧牙关才行。
那些本来就不爱运动,但还在坚持着每天跑步、健身、进行体育活动的人,都是真正的勇士。
不同的人
需要不同的运动方案
说了这么多,我们知道躺平有理,但 还是打算劝大家起来运动 首先,要恭喜一下天生的运动家们,一边快乐一边收获健康,简直赚翻了!
主要是
运动对健康好处实在太多了,不但能帮助控制体重,还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利于睡眠,降低多种疾病的风险。
运动达人们请不要辜负基因的恩赐,尽情动起来,挑战自我!
至于觉得「运动即受罪」的躺平星人,也不必由于运动不够而焦虑。
很多人把运动看得过于「严重」,觉得必须要跑步半小时、举铁一小时,才算运动。实际上,只要多站起来活动活动,别久坐,就也算运动了。
成年人每天主动运动的推荐量是 6000 步,消耗的能量大概是 240~360 千卡,也就是摄入的 15% 左右。这个运动量就能帮你每日保持能量平衡。
而要达到 6000 步,只要每天上班下班各快走 15 分钟就能满足。
而且,爱躺平还是爱运动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即便天生秉性不好动,也不代表你就不可能爱上运动。运动技巧和对体育的兴趣完全可以后天培养起来。
让运动更舒坦一些,可以考虑一下:
- 多尝试几种体育项目,找到你最有兴趣的,运动不等于跑步加举铁
- 从轻量的运动开始,循序渐进,别一次把自己弄得太累
- 跟亲朋好友组队,互相鼓励,在娱乐与游戏中动起来
- 关注进步,给自己设置更多激励,让运动成为「打怪升级」
实在不行,那还是暂时别难为自己吧。运动完了,心态崩了,不值。
讨厌运动,但又觉得自己很需要运动怎么办?
往下滑,有彩蛋
本文审核专家
本文由
中科院生物学博士
李雷 进行科学审核
彩蛋在这里
划重点了!我们找到了
可能是最简单、高效的运动法!
这种健身方法每天只要 7 分钟,不爱运动的人也能轻松完成,不但全身都能练到,而且有氧、抗阻两不误。
研究人员做过实验,让 29 名 18~30 岁的被试每天只额外做一次 7 分钟训练,期间所有人不节食。6 周后,结果显示:
参与者平均体脂率降低了 2.1%,甩掉了 3.6 斤脂肪;平均腰围也从 88.1 厘米缩短到了 82.1 厘米。
这么好的运动上哪找?
看图~
7 分钟满足你的运动需求
初学者也能轻松完成
➊
长按二维码进入
丁香医生公众号
➋
回复「爱运动」
即可阅读
参考文献
[1] Klimentidis, Y. C. , Raichlen, D. A. , Jennifer, B. , Garcia, D. O. , Wineinger, N. E. , & Mandarino, L. J. , et al. (2018).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over 377,00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identifies multiple variants including cadm2 and apo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66-018-0120-3
[2] MacKay H, Scott C A, Duryea J D, et al. DNA methylation in AgRP neurons regulates voluntary exercise behavior in mi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11.
DNA methylation in AgRP neurons regulates voluntary exercise behavior in mic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3] Pérusse, L., Tremblay, A., Leblanc, C., & Bouchard, C. (1989).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vel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29(5), 1012-102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VEL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Oxford Academic
[4] Bauman, A. E., Reis, R. S., Sallis, J. F.,Wells, J. C., Loos, R. J., Martin, B. W., & Lancet Physical Activity SeriesWorking Group. (2012).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why are some people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 Thelancet, 380(9838), 258-271.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why are some people physically active and others not? - PubMed
[5] Ekelund U, Brage S, Besson H, Sharp S, Wareham NJ. Time spent being sedentary and weight gain in healthy adults: reverse or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Am J Clin Nutr 2008; 88: 612–17.
[6] Metcalf BS, Hosking J, Jeff ery AN, Voss LD, Henley W, Wilkin TJ. Fatness leads to inactivity, but inactivity does not lead to fatn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ldren. Arch Dis Child 2011; 96: 942–47.
[7] Simonen RL, Perusse L, Rankinen T, Rice T, Rao DC, Bouchard C.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the Quebec Family Study. Med Sci Sports Exercise 2002; 34: 1137–42.
[8] Aaltonen S, Ortega-Alonso A, Kujala UM, Kaprio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 uences on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Finnish Twin Cohort. Twin Res Hum Genet 2010; 13: 475–81.
[9] Joosen AM, Gielen M, Vlietinck R, Westerterp KR. Genetic analysi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wins. Am J Clin Nutr 2005; 82: 1253–59.
[10]Mattar L, Farran N, Bakhour D. Effect of 7-minute workout on weight and body composition.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 2017 Oct;57(10):1299-1304. doi: 10.23736/S0022-4707.16.06788-8. Epub 2017 Jan 13. PMID: 28085122.
策划制作
策划:ZYing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