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的消费者在苹果专卖店排队等候最新款iPhone和Apple Watch发布。(视觉中国)
新加坡《海峡时报》9月26日文章,原题:新智能手机又来了?反思不健康的频繁更新文化 手机如今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近64亿,几乎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都有一部。许多科技公司在可持续方面有所保留,尤其是智能手机行业,在激烈竞争和微薄利润的推动下,它们一直在按照“有计划报废”的模式运行。
自手机问世以来,每年都有功能略有改进的新机型涌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换机。制造商让维修或升级手机变得困难,迫使消费者陷入永无止境地购买新机型的循环。这种对最新产品的不懈追求驱使消费者丢弃功能还完好的手机,造成了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
据统计,2019年全球产生了约5360万吨电子废物,未来几年还会增加。手机在其中占很大一部分,每一部手机都含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就会渗入土壤和水中。除产生废物外,智能手机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开采还对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制造和运输这些设备的碳足迹也很大,加剧了气候变暖。
消费者并非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购买决定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研究发现,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消费者希望品牌提高其环保资质,34%的人认为,如果品牌不在社会和环境问题上采取行动,就应予以抵制。
世界各地的法规都在努力跟上这种时代精神的变化。2017年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提高电子设备的耐用性和可维修性。2022年6月,欧盟还规定,数字设备制造商必须在2024年之前为其设备配备标准的充电端口,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新加坡2019年通过《资源可持续发展法案》,其中规定延长生产者责任的方法,要求科技产品制造商收集和处理其产品产生的电子废物。这些法规将环境可持续性的责任转移给科技公司,加大了在制造业产品设计方面创新的力度。
不断变化的规范和制定的新规是否推动了我们抛弃“一次性文化”?也许。苹果和三星等行业领导者公司似乎正在向耐用性设计转变,努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即只使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但它们还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易于更换的部件,允许用户升级单个配件,如摄像头或电池。此外,它们必须承诺长期提供软件更新和安全补丁,以降低设备更换率。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制造商也应该负责回收其产品。
然而,消费者处于频繁升级设备这种不健康文化的风口浪尖。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再一味追求最新的电子产品,而是采取一种更有意识、更负责任的方式来消费科技产品。消费者在选择设备时应优先考虑耐用性和寿命,并选择对环境可持续性负责的品牌。我们还应该购买一些保护壳和屏幕保护膜,最大限度地减少跌落和其他意外造成的损害来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
我们不应该屈服于购买崭新设备的冲动,而应该探索设备的可维修性。对更耐用、更可持续的数字设备的需求不仅仅是企业或个人的一种公关活动,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必须制定政策,惩罚环境破坏,鼓励可持续的做法。消费者可以通过他们的购买决定来推动变革。(作者林珊珊,任重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