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到自主性。自主性被理解为比人工智能更复杂的东西,甚至有些观点认为自主性等同于人工智能,事实上这并不太准确。
图注:人工智能想象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工智能是一个总称,指的是广泛的技术组合或是一系列技术或技巧,是一系列的传感器和处理器,它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并输出。自主性从概念上来说,是指一个命令或控制术语,它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控制或引导的操作能力,自主性更强调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自主性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地雷,地雷是完全自主的,你把它埋在土里,它不再需要人来控制它,它只会机械地执行它的功能,实际上什么也不做,直到有人踩到它为止。当一名士兵的脚踩在地雷上,使得某些参数得到满足,进而地雷被激活后发生爆炸。人工智能可以具有“形式自我意识”,但不具备“实质自我意识”,换言之,人工智能具有的是弱自主性。
图注:“宙斯盾”使用的SPY-1D(V)雷达(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自动识别、锁定和打击目标的智能化武器系统逐渐出现,并能代替人类执行简单的决策命令。如美军的舰载“宙斯盾”系统、以军的“铁穹”系统、俄军的“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法军的“鲨鱼”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目前还不高,自主交战模式通常是最后选项。而在特定作战领域,如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领域,人类只能依托智能化武器系统进行自主对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持人工智能的系统允许存在自主能力,但并不需要自主。如自主武器系统,这是一种无人参与情况下自主选择目标进行打击的武器系统。但是,要使武器具备自主能力,需要为武器系统提供大量的识别系统。以面部识别系统为例,这种识别系统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收集民众信息。倘若该系统具备了完全的自主性,则这样的识别系统可能会用于其它非法用途,导致事态失控。
未来,随着智能化武器系统的自主对抗成为新常态,在人工智能领域或处理自主性问题时,人类的判断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将人工智能系统潜力最大化的方案并不是将人类完全排除在外,而是从“人在回路中”向“人在回路上”转变。在多数情况下,人类战士扮演监督员的角色,负责在开战前输入目标特征和设定交战规则,观察战场交战情况等。
专家简介:翁宗波,军事装备科普专家,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科技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联合作战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兵器》杂志等军事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军事科普作家)
策划:金赫
科学审核:费伯禹(资深军事编审)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征稿】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gmkepu2023@163.com。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