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月25日讯(记者 李明明)经历了互联网这些年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给企业的日常办公和运营等带来挑战。对此,8月25日,奇安信集团在京发布了Q-GPT(奇安信大模型)安全机器人和大模型卫士。
奇安信方面介绍,Q-GPT安全机器人是基于奇安信大模型的“虚拟安全专家”,可以全天候工作,一台机器人等于60多位安全专家,可产生约2000万元的运营效益。大模型卫士集安全风险发现、大模型访问控制、数据泄露管控、违法违规行为溯源、大模型应用分析等为一体,帮助企业更高效、安全地向大模型要生产力。
(奇安信Q-GPT 记者李明明摄 )Q-GPT有何特点?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做行业大模型,包括此前360、深信服务都发布了安全领域大模型,其他企业也在陆续发布中,《科创板日报》记者就此在现场提问:奇安信的安全机器人和其他公司有什么区别?
对此,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卓回应称,首先,目前市面上各种大模型产品大多是交流级应用。而安全机器人主要还是解决网络安全自动研判和分析,可以代替安全专家进行24小时的工作,把人从工作里面解放出来,实际上是形成了生产力,因此属于工业级应用。
“其次,对大模型而言,最重要的是算法和数据,依托奇安信的研发能力、安全数据和知识体系训练出来的模型,必然是不同的。就像做大模型的很多,比如像OPEN AI,而每一家做出来的都不同。”
“从我们开始训练自己的GPT安全大模型开始,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一定要让客户在使用奇安信GPT产品时,就像是雇佣了一个高级安全专家队伍,把产品领回去就能变成自己的力量。所以这个产品的形态一定不会是一个问答对话框,而是一个聪明的机器人。它能帮助或者替代安全专家执行复杂任务,全天候工作。”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
在网络安全上,政企机构长期面临着三大困扰,分别是告警疲劳、专家稀缺、效率瓶颈。据教育部统计,到2027年,我国网络安全人员缺口将达到327万人,而且人本身受制于精力、情绪、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全天候工作,形成效率瓶颈,也就是加人不划算、不加人干不完。
而对于网络安全行业来说,网安产品具有比较标准的语言体系、且安服工作涉及大量流程性环节,使得大模型在网络安全行业的应用成为可能。
浙商证券认为,大模型可以胜任的工作包括对网络安全语言体系的阅读、理解、生成以及部分意图判定。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看好大模型赋能网安公司进行产品能力的提升及安服团队的降本增效。
在现场演示中,《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奇安信安全机器人展现了较为强大的智能分析和自动研判能力。某客户安全分析平台收到了海量告警,但安全专家的极限,只能对其中1%的重要告警进行分析研判,99%的告警被无奈抛弃,导致大量隐蔽攻击被忽视掉,增加了系统安全风险。
通过安全机器人,可以实时、自动为客户研判“全部告警”,将需要响应处置的告警过滤出来,解决日常分析安全工程师的“告警疲劳”、“研判疲劳”问题,避免“漏报”和“误报”。
破解大模型数据泄露难题
解决大模型数据泄露的难题,已迫在眉捷。
据统计,在使用ChatGPT的员工中大多数会泄露数据,其中11%的数据为企业敏感数据。而越来越多的办公产品如Microsoft 365 Copilot、WPS AI、通义听悟等都集成了大模型,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员工使用大模型,这会加剧企业敏感数据的泄露风险。
数据泄露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逐步丧失。张卓以某行业龙头企业A为例称,该企业拥有大量核心技术专利,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然而,由于员工大量使用大模型应用处理日常工作,且缺乏监管,最终数据投喂过程中公司敏感技术信息不断泄露,时而久之,这些重要技术信息变成GPT知识库的一部分,又通过GPT传授给同行对手企业,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丧失。
同时,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亦为大模型应用定下了红线。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作为数据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数据安全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有助于提升数据安全治理和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在使用大模型时亟需守住合规底线。
一位硬科技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今年初,工信部等十六部门下发《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数据安全包括从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到数据处理、交换、销毁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技术和产品,因此行业增长空间很大。随着行业需求增加,
据悉,2022年,奇安信数据安全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5%以上。本次发布安全大模型,或有望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