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AI人工智能 > 中国式ChatGPT“大跃进”
中国式ChatGPT“大跃进”
来源:虎嗅APP
2023-06-19
163
管理

猎聘、脉脉、BOSS直聘,搜索ChatGPT的前排结果

此外,在诸多岗位信息中,工作地点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但其中一些职位也并不限制办公地。景晓平表示,目前国内AI人才北京占据第一位,上海、广东省分列二三位,近些年互联网发展极为活跃的浙江省,在人工智能发展上也丝毫不落风头,成都作为科技新秀城市,有优质相关生源的地域,也储备了不少人工智能人才。但从需求总量来看,国内AI人才还有很大缺口。

OpenAI的专家团队为何强

OpenAI官网挂出的参与过ChatGPT的项目团队共87人,该团队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90后是主力军。

《ChatGPT团队背景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研发团队绝大多数成员拥有名校学历,成员最集中的前5大高校是:斯坦福大学(14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人)、麻省理工学院(7人)、剑桥大学(5人)、哈佛大学(4人)和佐治亚理工学院(4人)。

ChatGPT 团队成员毕业前10名高校

此外,很多成员都有名企工作经历,包括:Facebook、Stripe、Uber、Quora、NVIDIA、Microsoft、Dropbox、DeepMind、Apple、Intel等公司,其中有10人来自谷歌,OpenAI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亦是从谷歌转会而来,Ilya Sutskever是AlphaGo的作者之一,师从人工智能学界泰斗Geoffrey Hinton。

ChatGPT团队成员流动示意图

1985年出生在苏联的Ilya Sutskever,如今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据说Ilya Sutskever退出谷歌,与Sam Altman、Elon Musk等人一起创立OpenAI时,年薪曾大幅缩水。但他参与创立OpenAI的初衷是“确保强大的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大义和情怀。

OpenAI初创之时是一家非营利研究机构,从这点上来看,无论是否带着情怀加入这家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是给“非营利”事业烧钱的投资人,多少都有一点对技术的“信仰”,这种驱动力,可能是钱买不来的。

不过OpenAI给这些科技精英们提供的薪酬待遇并不低。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OpenAI向Ilya Sutskever支付了超过190万美元。另一位行业大佬级的研究员Ian Goodfellow(对抗式生成网络的提出者)2016年从OpenAI得到的报酬则超过80万美元,而他在这一年中只工作了9个月,不过Ian Goodfellow在OpenAI没有待很长时间就离开了。

一直以来,硅谷的AI研究员都是高收入人群。在谷歌发布的官方招聘信息中,在美国工作的全职“高级软件工程师,大型语言模型,应用机器学习”(Staff Software Engineer, Large Language Models, Applied ML)岗位基本工资范围为年薪17.4万-27.6万美元(约120万-190万元人民币) 奖金 股权 福利。

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为谷歌大型语言模型的关键冲刺做出贡献,将尖端的 LLM(Large Language Mode,大型语言模型) 引入下一代谷歌产品和应用程序,以及外部用户。在建模技术方面进行协作,以支持全方位的 LLM 调整,从提示工程、指令调整、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RLHF)、参数高效调整到微调。

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岗位“博士后研究员-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Post Doc Researcher-Machine Lear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年薪则在9.4万-18.2万美元(约64万-125万元人民币)。工作职责是“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制定自己的研究议程,推动有效的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计划。”

ChatGPT团队中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团队中有9位华人成员,其中5人本科毕业于国内高校,美国学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也正是硅谷巨头以及“OpenAI”们强大人才竞争力的基础。

“中国的AI人才是从14亿人里挑,美国是从80亿人里挑,全世界优秀的人很多都到美国去了。”图灵联合创始人、原智源研究院副院长刘江表示,要承认差距确实存在,不过他也表示,“在这方面,我们也不用气馁。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市场化、产品化的能力,近年来我们不比美国同行差了。”

国内大厂的实力如何?

除了人才问题,国内大模型研究落后美国另一个原因是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研究方面起步略晚,而起步晚的原因,则还是与“钱”脱不开关系。

从技术角度看,生成式技术在Stable Diffusion和ChatGPT等网红产品出现之前,技术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且需要消耗大量算力进行研究。所以大厂、资本很难斥以重资,投入到这种看上去不太赚钱,还要烧钱的业务。

中国的AI产业更注重应用场景,而非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各家大厂在NLP的理解方面有很多成熟业务,比如听写、翻译,在视觉识别和AI大数据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场景。所以这部分业务自然是AI研发的主力,一方面他们赚钱,另一方面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使研究人员能够“在规定跑道上赛跑”,而不是在未知领域探路。

这一点不只是限制了国内公司,更是很多全球巨头的创新桎梏。正如诺基亚做不出iPhone一样,巨头都不喜欢“破坏式创新”,谷歌发布的Bard只因一个小失误就牵动了母公司Alphabet的万亿市值,这也正是谷歌一直声称不愿发布LaMDA大模型的理由,害怕会因AI的失误影响自己的商誉。而OpenAI显然不太在乎ChatGPT在公测中会出什么问题,毕竟他发布ChatGPT时只是一家估值200亿美元的独角兽。

不过,在这波大模型的追赶赛中,国内大厂的团队也可以说是实力颇强。

百度在大模型方面走的最早,百度自2019年开始研发预训练模型,先后发布了知识增强文心(ERNIE)系列模型。文心大模型研发的带头人,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博士,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权威国际学术组织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的首位华人主席、ACL亚太分会创始主席、ACL Fellow,还是IEEE Fellow、CAAI Fellow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还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副理事长等。目前,王海峰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获得已授权专利170余项。

虽然没有像百度一样公布类ChatGPT产品的发布时间表,但腾讯、阿里和华为分别提出的“混元”、“通义”和“盘古”三个大模型,均已研发了很长时间。

据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著名学者Marek Rei教授在2022年4月发布的统计(2023年的统计尚未发布)显示,2012-2021年中,在ML(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和NLP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谷歌,微软紧随其后。发文数量最多的中国机构是清华大学,第二是位列第16的腾讯,腾讯也是前32名中唯一的中国互联网厂商。不过,在2021年单年的统计中,阿里和华为也登上此榜,腾讯仍排在较靠前的位置。

Marek Rei发布的2021年ML、NLP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

目前,腾讯官方并没有公布“混元”大模型研发团队的具体信息。不过,腾讯旗下AI研发团队“腾讯AI Lab”的专家构成,也显示出了腾讯在AI领域的一部分实力。腾讯AI Lab由100余位AI科学家和超过300名应用工程师组成,带头人张正友博士是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AI Lab 及 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腾讯首位17级研究员、杰出科学家。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布的2022 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2)中,排名全球“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1002名,中国排名 Top 10。

阿里在LLM领域的研究主要由阿里巴巴达摩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智能CTO、达摩院副院长周靖人主导,他是IEEE Fellow,多次担任VLDB,SIGMOD,ICDE等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会主编、主席,在顶尖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百篇,并拥有几十项技术专利。

华为也未对“类ChatGPT产品”公开表态,但在大模型方面华为亦有“盘古”大模型正在研究。该项目由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博士领导,他是计算机视觉、多媒体信息检索专家,IEEE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青,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在国内多所高校任讲席教授及客座教授。

在自己组建团队投入研发的同时,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IT大厂,也与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高校研究有很多的技术合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机构

数据闭环是大模型研发的关键,用户越多,积累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可以用于迭代升级的数据和反馈也就越多。

在这方面OpenAI已经利用前两代的开源GPT模型和GPT-3积累了大量数据。ChatGPT虽然才推出了3个月,但用户量和访问量增长速度飞快,这些都为OpenAI在大模型研发方面积累了巨大的先发优势。

“AI大模型如果落后了,就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很多AI专家对此都有担心,由此国内也诞生了一些应对此种局面的非营利性AI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多数有高校研究实验室背景加持,以及地方政策支持,人才聚拢能力非常强劲。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源研究院”)是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支持,联合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共建的非营利性创新性研发机构。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张宏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ACM Fellow和IEEE Fellow,同时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

2021年,智源研究院发布了1.7万亿参数的超大模型“悟道”的1.0和2.0版本,这项工作由100余位科学家共同打造。其中包括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的孙茂松教授,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的唐杰教授,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的黄民烈教授。

目前“悟道”大模型已经与OPPO、好未来、淘宝、搜狗、美团等开展了落地合作。在与美团的合作中,大模型给搜索广告带来了2.7%的收入增长。

在南方的科技重镇也有一家相似的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IDEA研究院),IDEA研究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大力支持的AI研究机构。与智源研究院有一个颇有趣的相似之处,IDEA研究院的创始人沈向洋博士同样出身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博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参与创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并曾担任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主管微软全球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品线,并负责推动公司中长期总体技术战略及前瞻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IDEA研究院NLP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家兴博士也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的团队推出的开源模型“太乙”,据称在中文文生图领域可以达到接近Stable Diffusion(一款开源文生图AI模型)的水平。

目前IDEA研究院正在持续迭代开发的预训练模型体系“封神榜”,已经开源了6个系列共10个模型,包含4种模型结构,模型参数最大为35亿。其中包括:以Encoder结构为主的双向语言系列模型的二郎神系列;面向医疗领域,拥有35亿参数的余元系列;与追一科技联合开发的新结构大模型周文王系列;以Decoder结构为主的单向语言模型闻仲系列;以Transformer结构为主的编解码语言模型,主要解决通用任务的大模型燃灯系列;以及主要面向各种纠错任务的比干系列。

2月20日晚,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对媒体宣传邱锡鹏教授团队发布了“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并在公开平台(https://moss.fastnlp.top/),邀请公众参与内测。然而就在外界都等着看MOSS表现如何惊艳之时。MOSS的内测网站却挂出了一则道歉公告。

目前MOSS的测试网站已经挂出了停止服务的公告。一位AI大模型专家对虎嗅表示,“邱锡鹏的实验室学术研究的氛围很浓。虽然这次的MOSS很少有人得到体验机会,但是从后边的公告来看,有可能是在工程优化,并发处理等方面的准备还没有那么充分。”

在近期举行的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邱锡鹏教授公开表示,如果优化顺利,MOSS计划在2023年3月底开源。

虽然,没能成功抢发“国产ChatGPT”,但AI业内人士对邱锡鹏教授团队仍然给出了肯定的评价,“邱锡鹏教授的团队比较偏重学术,这和早期的OpenAI在科研心态上是有共性的,非营利性的AI研究机构,没有那么多功利的考虑。”

创业公司都有“大佬”背书

AI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虽然计算机技术已发展多年,但AI仍属于前沿科技,对LLM以及其他通用大模型的研究更是兴起不久,仍然需要依靠应用数据,持续迭代升级,不管MOSS是不是因为工程经验绊了跟头,要在AI、大模型这些领域实现突破,能推广到市场中,接地气的技术和产品才是王道。事实上,目前国内AI行业活跃的实验室大多已开始尝试商业化,在市场的磨砺中探索大模型未来的出路。

深言科技

深言科技源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THUNLP)。THUNLP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以及刘洋、刘知远,三位教授带头。实验室在2017年推出的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则是最有影响的诗歌生成系统之一,「九歌」已经为用户创作了超过3000万首诗词。

孙茂松教授领衔研发的CPM模型是智源研究院的大模型「悟道·文源」的前身,也是国内最成熟的中文生成式大模型之一。深言科技的团队也是由CPM模型的部分研发团队成员所组成的,目前该公司产品包括可以根据意思搜索词语的“WantWords反向词典”,以及根据意思查询句子的“WantQuotes据意查句”。

智谱AI

智谱AI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知识工程研究室(KEG),KEG专注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工程,在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和认知智能领域已发表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06年,智谱AI就启动了科技信息分析引擎ArnetMiner(以下简称AMiner)的相关研究,先后获得了国际顶级会议SIGKDD的十年最佳论文(Test-of-Time Award)、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一等奖。

2022年8月,由KEG与智谱AI共同研发的千亿级模型参数的大规模中英文预训练语言模型GLM-130B正式发布,其在多个公开评测榜单上超过GPT-3 v1。此外,智谱AI还打造了认知大模型平台(BigModel.ai),形成AIGC产品矩阵,提供智能API服务。

聆心智能

2月17日,聆心智能宣布完成由无限基金SEE Fund领投的Pre-A轮融资。聆心智能的底层技术是超拟人大规模语言模型,基于大模型可控、可配置、可信的核心技术优势,聆心智能推出“AI乌托邦”,该系统允许用户快速定制 AI 角色。

聆心智能由清华大学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AI)黄民烈教授支持。CoAI是清华大学朱小燕教授及黄民烈教授领导的实验室。2020年,就已经开源了1200万对话数据和中文对话预训练模型CDial-GPT。黄民烈教授也曾参与了智源研究院的“悟道”大模型研发。

西湖心辰

西湖心辰背靠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创始人是西湖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振忠,主要研究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训练与应用。蓝振忠曾在谷歌担任研究科学家,也是轻量化大模型ALBERT的第一作者。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实力很强,除了蓝振忠博士的深度学习实验室,西湖大学NLP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领先。学术带头人张岳博士在Marek Rei教授的顶会、期刊发文量统计中,于2012-2021年期间排名全球第四。

“目前国内LLM领域的创业公司相对IT大厂来说主要有两个优势,技术和数据。”西湖心辰COO俞佳对虎嗅表示,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在技术方面普遍已有多年研究经验,构筑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这是很难短期超越的。同时,由于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数据飞轮”已经转起来了,这些数据的质量相比互联网数据质量要高很多,能够对产品迭代起到很大支撑作用。

对于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俞佳认为可能性很多,“有些公司可能会走出自己的道路,也有的公司可能会像OpenAI一样与IT大厂开展深度合作,甚至像DeepMind直接并入其中。”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酷匠(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