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收藏 > 两周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两周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来源:宝石学家王建泉
2022-08-23
235
管理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周代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历经八百余年,包括西周、东周两个发展阶段,其中东周又可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众所周知,这是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玉雕艺术也从对神的敬畏尊崇,逐步转向表现人格的道路。 周武王姬发 西周时期对玉的认识,在《诗经》中有所体现。《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大雅·邦》:“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玉器的外在特点形容人的高贵品质,以精细的制玉过程喻指君子要不断检点反省自身,以臻德行的完美无瑕。“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重在表现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随着玉的神秘性和儒家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玉器在周代贵族阶层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品。《礼记·玉藻》所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 玉组佩 西周中晚期时,玉器开始脱离商代玉器的影响而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征。器物种类虽仍常见礼器,但作为佩饰的器物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玉组佩。即使是传统造型的礼器,也已摆脱了商周时期造型规范、形制雷同的风格,追求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的倾向。如传统的玉璜都是呈扇形,此时则出现了造型自由奔放的“S”形,并逐渐成为玉璜精品的主流。玉器纹饰则脱离了器形的限制,往往独立成形,构成独立、完整的图案,使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所要表现的是何种动物,即使是表现神性的动物也不例外。周代的玉器工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边角方圆适度,布局井然有序,纹饰线条苍劲有力,转折自然。春秋时期出现的高浮雕技法,到战国时代趋于成熟,并对后世玉器产生深远的影响。 01、西周玉器 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玉器主要出土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王室贵族墓葬之中。据统计,目前经过科学发掘的西周时代墓葬超过2000余座,多数有数量不等的玉器出土。其中比较集中的几批,见于以下诸遗址:陕西长安沣镐、张家坡,宝鸡茹家庄、斗鸡台;河南洛阳庞家沟,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山东济阳刘台子逢国墓地,曲阜鲁故城;山西天马一曲村晋侯墓地;甘肃灵台百草坡等等。上述墓葬(地)出土的玉器,是我们研究西周时代玉器的基础。 三门峡虢国墓遗址 01-1、西周玉器的分类与特征 西周时期玉器的种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礼器方面,在沿用旧有器型的同时,新出现了圭璧合体、璧琮合用和玉覆面等葬玉;装饰品中,人物形玉器较少,出现了以壁、璜、珠、管、玦等单体玉件组成的玉组佩;实用玉器方面,生产工具和兵器数量大为减少,而玉质容器的数量增多,并出现了匜、罍等新器型。 01-1-1、礼器类 礼器和仪仗器仍然较多沿用了商代旧制,但在器物造型和纹饰方面变化较大。这里重点介绍新出现的礼器种类,其中丧葬用玉尤其值得注意。 A、圭璧合体 圭璧合体见于古代典籍,如《周礼·考工记·玉人》载:“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孙诒让《正义》曰“圭璧,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传世玉器可见圭璧合体的例子。考古出土品中最早的实例,是唐代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所出土的玉圭璧。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所见的“戈环组合”,被认为是圭璧组合的早期形式。但晋侯墓的圭璧仍然是分体,只是在使用上才组合在一起的。《周礼·考工记》所载似有所本,将来考古中对此应加以注意。 圭璧组合 参考图片 B、璧琮合用 璧琮合用的例子见于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出土时壁、琮相套合。 C、玉覆面 用五官形式的玉片缝系在黑色丝绸之上,或称瞑目。天马一曲村62号墓出土的一件玉覆面,用48件玉片缝缀在布帛上组成人面形。其中中间用24片组成五官,玉片上皆有纹饰,周围辅以24片玉缀,则为素面。眉眼以碧玉制作。31号墓出土的玉覆面,竟用了79片不同形状的玉石片组成。玉片的形状有璜形、方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等,分别构成脸廓、眉、额、眼、耳、鼻、唇、腮等器官,组成一套完整的人面。 玉覆面 参考图片 葬玉中的玉琀、玉握萌芽于史前时代,至西周时代开始流行开来。但西周时期的玉唅、玉握形状不固定,玉唅多用残玉,也有用玉鱼、玉蚕的,玉握则用一般的玉管和玉片。 01-1-2、装饰品类 玉组佩的大量采用,是西周时期玉装饰品的一大特点。《大戴礼·保傅篇》说:“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璸珠以纳其间,琚瑄以杂之。”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周代的玉组佩实际上没有固定格式。 玉组佩 不过,以玉璜为主体,配以珠、管、璧等小件玉器,在西周玉组佩中最为多见。玉璜形制与玉衡相近,玉衡是在组佩中起到平衡作用。因此,周代的玉璜一般有两孔,玉衡有三孔,以便联系其他玉器组件。宝鸡竹园沟所见的组佩,以一件两端钻孔的玉璜为中心,上端系以珠、管,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组合。长安张家坡58号墓所见一组佩,以三件玉璜为主体,其间联系多件珠、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一套组佩,使用了7件玉璜。山西天马一曲村晋国墓地63号墓,竟用了45件玉璜,其间杂以珠、管、牌和动物形小件玉器。从考古发掘实例来看,玉组佩的使用与墓主人地位密切相关。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所佩带的玉组佩玉件越多,结构也越复杂。用作装饰品的玉人数量较多,姿态各异,一般多为站姿。 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玉人,青白色。体扁圆,站立。粗眉,变形臣字眼,鼻梁隆起,厚唇,双耳较小。头顶短发梳向脑后,两侧各有一隆起的发式,双手抱腹,直立于地。身穿对襟带边上衣,中间系一蔽膝,下垂及裳。前面圆身,后背平直。通体涂朱。高7.3厘米,宽2.5厘米,厚1.3厘米。 西周玉人 山东泰安龙门口出土的一件玉人,片状,头戴龙凤冠,面部五官由阴线刻出,细劲,发不下垂,身着束腰连衣裙,两袖细长,袖口上卷。头顶钻一小孔,以便佩戴。高7厘米,宽4厘米。这类形制的玉人出土不止少数,学者认为它们是《山海经》所描绘的“操蛇(龙)”的玉师形象。 西周时期还有各种小型玉佩,有的只以几件玉管、玉珠或玉环、玉蚕等物组成,结构不固定。动物形玉佩数量较多,有龙、鸟、鱼、虎、鹿等,应该是一般身份的中小贵族所佩带。 A、玉鸮 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玉鸮,浅黄色,圆雕。鸮呈卧伏状。尖嘴,喙下折上勾,两角弯曲,双翅上翘,尾部下垂弯曲着地,与两足支撑身体。头部刻划方形双眼,身上刻出羽毛。嘴下有一圆孔,可穿系。高5厘米,长7.8厘米。这是神异动物。 西周玉鸮 B、玉牛 陕西宝鸡出土的一件玉牛,青色,有白斑,圆雕,形象写实。高2.4厘米,长4.2厘米。 西周玉牛 C、玉虎 河南洛阳出土的玉虎是一件俏色的作品。体扁长,呈俯卧状。方形头部微下垂,张口露齿,竖耳,四腿蜷曲爬卧,长尾上卷。耳部刻卷云纹,背部刻平行波折纹,两侧腹部勾连云纹。头、腹、四肢和尾为青色,耳、颈及背部为黑色,并刻有纹饰。高3.8厘米,长16.5厘米。 西周玉虎 D、玉鹿 陕西宝鸡出土的一对玉鹿,代表了西周时期玉器作品中鹿的典型造型。青色,身体扁薄,呈直立状。较大的一件,臣字眼,昂首前视,大耳抿后,双角,角长枝繁,小尾下垂,四肢稳健,作蓄势待发状。较小的一件,小圆眼,作回头观望状。 西周玉鹿 E、夔龙纹玉佩 山东滕州出土的一件夔龙纹玉佩,造型独特。青色,体扁,弯曲似鱼,两侧有短翅。鱼身两面以双勾线各饰两尾交接的夔龙纹。头、尾各有一钻孔,可佩系。长8.9厘米,厚0.2厘米。 西周夔龙纹玉佩 01-1-3、实用器类 西周时期已经很少见到生产工具,兵器类玉器也不多见,玉戈可能是相对多见的一种。 A、玉戈 器形多较大,有的在内部或援的近阑部刻有文字,如著名的太保玉戈,长达67.4厘米,上刻两行27字,内容记载的是召公奭奉成王之命沿汉水南巡之事。山西天马一曲村63号墓出土12件玉戈,其中刻有文字的一件,长达56厘米。 B、玉觿 西周的玉觿制作精良,往往饰有精美的纹饰。天马一曲村出土的一件,整体作龙形,尾部扭曲,近似圆雕。下颚有一钻孔。类似的龙形玉觿还见于西安张家坡和洛阳庞家沟西周墓葬中。 C、玉罍 天马一曲村所见玉罍,形制为小口,圆腹,无底,内壁保留有砣模棱面,器表肩部饰阴线凤鸟纹,上腹饰浮雕涡纹,间以叶纹,下腹饰三角垂叶纹。口径3.3厘米,通高6.2厘米。 D、玉匜 陕西扶风庄白齐家村出土的一件,兽首形扳手,扳下有珥,器壁饰四周凹弦纹,制作精美。 01-2、西周玉器的纹饰特征 西周早期的玉器纹样保留了较多的商代玉器的作风。大约从西周中期开始,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纹饰在种类上与商代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常见的几种有勾云纹、鳞纹、龙纹、凤鸟纹和人形纹等,但在纹饰的雕刻技法和表现方式上,却与商代有着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2-1、纹饰 与商代“线随形转”的玉雕风格不同,西周时期的玉器纹饰往往独立成形,与器物造型没有必然联系。如凤鸟纹,表现比较写实,使人一望而知纹饰所要表达的内容。 凤鸟纹柄形器 表示神异性的龙纹,也比较容易分清其首、身和尾等不同部位。此外,西周时期玉器的纹饰与器形出现比较固定的搭配,例如,玉璜、玉玦和玉觿等经常以龙纹为装饰;而玉柄形器和玉牌等则常见凤鸟纹。 01-2-2、技法(双勾线,大斜刀) 西周时期玉器雕刻的双勾线,往往是内细而外粗,这是因为其内线是用传统的“勾”法雕琢;而外线所用的“彻”法,采用的则是“大斜刀”技法,线条有明显的斜坡,比内线要宽些。西周中晚期的玉器纹饰,几乎无一例外采用了这种技法。掌握这一特点,对于区分商代和西周时代的玉器十分有益。 西周玉牌 01-2-3、臣字眼 动物和人物仍然以“臣”字形表示双眼,但西周早期之后,“臣”字眼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称作变形臣字眼。特点是上眼帘弯曲,下眼帘较短促,有明显的眼角线。进入东周时期以后,这种臣字眼基本消失不见。西周玉器中动物形纹样很多,变形臣字眼是一个易于掌握的时代标志性特征。研究西周时代玉器,还要记住商代玉器流传到后世这样一个事实。《逸周书·世俘解》记载:“凡武王俘商旧宝玉四千,佩玉亿有百万。”陕西西安客省庄所出一件龙纹刻刀,龙首作“且”形角,“臣”字形眼,是典型的商代晚期风格。山西天马―曲村63号墓所出玉鹰、玉鴞、玉牛和玉熊等,器形和纹饰与安阳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同类器如出一辙,无疑便是承自上代的“旧宝玉”。发掘者认为它们就是周人的战利品。 01-3、西周玉器材质 西周时代的玉材主要是甘肃地产透闪石软玉。从外观看,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等。在级别较低的墓葬中,也会发现蛇纹石玉,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绿松石、水晶和滑石等所谓彩石玉。 01-4、西周玉器工艺 西周时代玉器在工艺上的进步,除了上文提到的“彻”法改进为宽阴刻线之外,另一个进步便是纹饰的细化。例如,据发掘者介绍,天马一曲村出土的玉器,不时可见细如毫发的各种刻线,如63号墓所出玉戈内部纹饰,其怪兽头发细密,每毫米并列五六条线。这种细如蛛丝般的须发,可视做战国两汉玉器“游丝毛雕”的源头。 玉质容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但数量并不多,说明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在复合材料的工艺上,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所出土的一件玉柄铁剑,是在商代玉铜复合技术基础上的新发展。 02、东周玉器 02-1东周玉器状况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诸侯纷立、战争频繁的时代。各个国家为了扩充战备,都注重改进生产工艺,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铁器的使用和普及,自然会促进各项手工业改进生产工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东周时期的玉器手工业也获得极大发展。 属于东周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多不胜数,其中出土玉器较多的遗址主要有陕西宝鸡茹家庄、福临堡,阳平秦家沟、益门村,凤翔八旗屯、石家营、高庄、西村,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南指挥村,户县宋村,陇县边加庄,临潼秦东陵等;甘肃灵台景家庄;河南洛阳中州路、金村,三门峡上村岭,淅川下寺,温县西张计,光山宝相寺,信阳平桥,固始侯古堆,辉县固围村等;湖北宜昌前坪,江陵沙冢、天星观、望山;山东曲阜鲁故城,临淄郎家庄、商王村,沂水刘家店子,莒县大店子,临沂凤凰岭,长清县人台等;山西太原金胜村,侯马秦村、晋城,长子牛家坡,长治分水岭;河北邯郸百家村,平山三汲;湖北随县擂鼓墩;江苏吴县通安,苏州真山,六合程桥等等。 02-2、东周玉器材质及风格 东周时期所用玉料大多数还是甘肃地方玉,还有地产的玛瑙,水晶。受玉料和技术的限制,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玉器的地域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大同小异,并且随着秦的统一,玉器风格又归为一体。 02-3、东周玉器种类及特征 东周时期玉器继承西周玉器发展而来,在许多方面仍然保存了西周玉器的特征。玉器种类上,装饰品大为流行,玉装饰品数量占到了玉器总数的80%以上。礼器仍然保持了传统器型,增加了盟誓用玉,在丧葬用玉方面种类有所增加。实用的生产工具和兵器造型几乎趋于绝迹。 02-3-1、玉礼器 东周时期传统的玉礼器如圭、璧、琮、璋等仍然大量使用,但有些已经充当起佩饰的角色。这类礼器一般体积较小,或为素面,制作不甚精致;或者装饰极为华丽,制作精美。有些小型的壁、琮,甚至作为玉组佩中的组件,成为系璧和玉管。 A、鸟纹璧 河南光山黄君孟墓出土的青玉鸟纹璧,代表了春秋早期玉璧的典型造型与纹饰特征。青玉,局部有褐色沁。体扁平,圆形。一面平素无纹,一面以双勾线饰抽象化了的鸟纹。外径11.7厘米。 春秋鸟纹璧 B、兽面纹玉琮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兽面纹玉琮,是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品。器形较小。青玉。外方内圆,中心穿孔。每面阴线雕刻兽面纹。高5厘米,宽6厘米。 战国兽面纹玉琮 西周时期新出现的玉覆面等丧葬用玉,在中原地区较多地保存下来。洛阳中州路东周墓,死者面部多有玉片组成的瞑目,玉珍、玉握也较多见。而且,还出现了死者头顶置壁、脚部放置玉片的葬俗。不过,多数丧葬用玉玉质较差,基本上都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石质冥器。 春秋晚期至春战之际,盟誓活动频繁。诸侯通过盟誓仪式,来缔结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联盟。盟书是用朱色或墨色写在玉片或石片上的盟约,玉石片多呈圭形。20世纪60至70年代在山西侯马、河南温县发现大量此类盟书。盟誓用玉称为“圭矢”或“璋矢”,是一种刻有誓辞、器形与圭、璋相似的专用玉器。 C、圭璧合体 圭璧合体连用见于西周。属于战国时代或秦代的,可举山东烟台芝罘岛出土的例子。出土时为玉璧、玉圭各一,玉觿二件,四器一组。青玉,出土时玉圭置于玉璧之上。玉璧饰谷纹,圭和觿素面。据发掘者描述,器物出自芝罘岛阳主庙旧址附近的一座方形坑内,共发现两组玉璧、玉圭和玉觿,形制相同,大小稍异。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曾三次登临芝罘岛礼祀阳主(即太阳),这两组玉器可能与之有关。如然,它们应是典型的秦代标准玉器。 02-3-2、装饰类 装饰品是东周玉器的主流。此时玉组佩仍然十分流行,各类单体的玉佩也大行其道。 A、玉组佩 东周时期等级较高的玉组佩仍然盛行以玉璜为主体,但大约从春秋晚期开始,出现一种“龙形佩”,并逐渐取代了玉璜的位置。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这种龙形佩,自铭为“玉珩”,而璜、衡、珩三字古代本可通用。因此,这种俗称为“无形佩”的古代定名仍为璜。只不过,随着东周斯期玉器工艺的发展,透雕的龙凤纹几乎成为其固定的装饰图案,玉璜的性质和功用已经逐渐淡化下去。 东周时期玉组佩在佩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自春秋晚期起,玉组佩不再套于颈部,而系在腰间的革带上。与这一佩带方式相适应,东周的玉组佩长度相对较短些,组合方式也相对自由、简单。著名学者郭宝钧先生曾根据文献记载,对于战国时期的玉组佩做过复原,但实际的考古发现还没有见到与这个复原图相吻合者。以下是几件东周时期玉组佩实例: A-a、曲阜鲁故城58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玉组佩,由璧、珠、管和龙形佩等11件玉件串联而成。玉璧上部有一方形孔,可用于穿带,下部两侧为透雕夔龙,可分别系联下端的双行玉管、玉珠,再合股联系下面的扁形玉管和龙形佩。 战国玉组佩 A-b、洛阳中州路1316号战国墓出土的玉组佩,最顶端也是一件玉璧,其下串饰分作两股,每股也是以两件较小的玉璧为中心,中间隔以玉管、玉珠,下端同样是一件玉龙佩。 战国玉组佩 春秋时期的齐国受周礼的影响较弱,玉组佩更有自身的地区特色,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本地盛产的水晶、玛瑙等。 A-c、临淄郎家庄出土的一组串饰,上端是七件环,中间是管、珠,底端则缀以两件璜形器和六件蚕。所有玉件均为水晶和玛瑙雕琢而成,晶莹剔透,与三晋和鲁国玉器形成鲜明对照。 春秋玉组佩 B、单体玉佩 东周时期的单体玉佩数量较多,制作上乘。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我们知道,传世品中相当多的单体玉佩明显是由组佩分离出来的,但因为已不可能对其加以复原,在此一并叙述。东周时期主要的单体玉佩有以下几种: B-a、玉觿 或称之为“冲牙”。东周时期的玉觿是君子乐于佩带之物,其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制作精致,远远超出“解结”的功能而更具有了装饰的含义。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妻合葬墓出土的一对玉觿,青玉质,体扁平,形似牙。玉觿的两面以双勾线饰一张口、侧身的夔龙,龙口处有一小钻孔,用于系佩。长6.5厘米。战国时期高规格的玉觿选料十分讲究,多为黄玉,一般作龙或凤形,龙首或凤首多以高浮雕或透雕手法雕琢而成。 春秋玉觹 B-b、龙形佩 东周时期的龙形佩基本造型为“S”形,玉龙或昂首云端,或回头顾尾,廻曲宛转,体态飘逸。纹饰以卷云纹为主,并由此发展出谷纹和蒲纹。雕刻手法多变,春秋时期常见浮雕和高浮雕,战国时期则多透雕。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龙形佩,片状,青玉质,局部有深褐色浸蚀。造型略呈“几”字形,依稀可辨玉璜的影子。两端雕琢对称的侧身龙,遗憾的是一龙首残缺。玉器周身饰勾连云纹。双龙之下镂雕一对头向各异的立鸟。玉佩顶部正中有一钻孔,两侧龙的颈项之下也各有一钻孔,以便穿系连结。宽15.4厘米。 战国龙凤佩 B-c、龙虎合体玉佩 东周时期出现的新器型,其造型为虎体,龙首,龙爪,虎尾。一般饰勾连云纹。 B-d、玉带钩 带钩虽然早在良渚文化中就已被使用,但大量流行却是东周时代、尤其是战国时代。春秋时期的玉带钩形体宽而短,钩头较薄,学者认为大多属于襟钩,而不是腰带上的正式带钩,后者可能出现于战国。战国时代玉带钩的数量大大增加,造型也有了变化,其特点是形体窄长,折弯部分较短;钩首作龙首形,嘴部较短且上翘,尾部向下弯曲;方钮或圆钮。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青玉带钩,钩身扁长,圆形钮,钩端呈兽头形。腹面有七个凹凸的方块,各饰纤细的圆圈纹、卷草纹、方格纹及云纹等。尾饰兽面纹,背面刻曲线纹和云纹。钮面刻柿蒂纹。两侧刻云纹。长17.1厘米,宽2.2厘米。 战国玉带钩 B-e、玉韘 《诗经·卫风·芜兰》有“童子佩韘”之语,即指此。它来源于商代的玉扳指,春秋时期尚不多见,战国时期数量增加。曲阜鲁故城发现有三件玉韘,其中52号墓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玉韘,椭圆形,前端呈坡形,饰线刻兽面纹,底饰卷草纹;后端壁上有横孔,一侧有耳钮。长径4.3厘米,短径2.9厘米。 B-g、玉剑饰 玉剑饰即青铜剑及剑鞘上的玉制装饰品。最早的玉剑饰出现于春秋晚期,战国至西汉最为流行,其上经常刻有螭纹。一套完整的玉具剑包括剑首、璏、璲、珌等几部分。不过,东周时期尚不见出土成套的玉剑饰,只是到了汉代,四件组合的玉具剑才流行开来。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经出土剑形玉佩,片状,造型模仿青铜佩剑及剑鞘的形制。整器由五片玉材经金属丝串连为一体。剑首为镂雕双龙形佩,璏部是一镂雕勾云纹佩,其他部分光素无纹。全长33.6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腰腹部,当为死者生前佩带之物。 战国剑形玉佩 B-e、玉人 东周时期的玉人往往因地域不同而形状各异。例如,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的4件玉人,有3件头梳牛角形发髻,甚为奇特,推测可能与当地盛行的“蚩尤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中山人游牧文化的反映。最为典型的一件,黄色。扁平。拱手而立。身着长衣,饰花格纹。原属漆木器镶饰。高4厘米。战国时代的玉人造型趋于一致,最为流行的是玉舞人。这类玉舞人一般为女子形象,姿势比较固定,都是长袖束腰,一长袖甩过头顶,另一袖置于它侧,极具动感和美感。这种玉舞人到西汉时仍很流行,不过其造型多流于程式化。 东周玉人 02-3-3、实用器类 实用器中的玉容器和玉陈设品的增加,构成东周时代实用性玉器的一个特点。实际上,有些实用的玉容器,其本身又是造型优美的陈设品。这类玉器多为圆雕作品,雕琢难度较大,因而更为难得。 A、玉马 曲阜鲁故城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玉马,青玉,泛黄色,玉质晶莹。马昂首竖耳,张目前视,粗颈,凸胸,尾部下垂打结。四足较矮,立于方座之上。高5.7厘米,宽1.6厘米。从其低矮的造型分析,可能用作玉镇。玉镇实物汉代多见,战国时代玉镇非常少见。因此,这件战国玉马尤显珍贵。 战国玉马 B、玉灯 传世的勾连云纹玉灯,青玉。由三块玉料雕琢成盘、柄、座,然后结合为一体。圆盘,浅腹,中心突起五瓣团花柱。柄呈束腰状,上端雕琢三瓣玉兰花,仰承灯盘,中束腰,下满饰勾连云纹。座中部凸起,饰五瓣柿蒂纹。高12.8厘米,盘径10.2厘米,足径5.9厘米。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战国玉器之精品。 战国玉灯 C、玉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梳,青玉,有褐斑。体扁平,略呈梯形。梳背平直,转角圆滑,厚度至齿口渐薄。二十三齿,齿尖薄锐。梳背两面皆阴刻云纹和斜线纹。长9.6厘米,中部厚0.4厘米,齿口宽6.5厘米。 战国玉梳 D、玉杯 杯身呈直筒形,高足。杯身上层和下层均饰柿蒂纹和流云纹,中层饰勾连云纹,足部饰扭丝纹。出土于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为秦代罕见的玉器佳作。高14.5厘米。 战国玉杯 02-4、东周(春秋)玉器的纹饰特征 与前代相比,东周时期的治玉工艺进步较大,玉器纹饰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而且,仔细比较春秋与战国玉器,二者也有差异。春秋时期玉器纹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02-4-1、雕刻手法由平面到浮雕 春秋时期玉器纹饰主要是双勾阴刻线,不过与西周双刻线一窄一宽不同,春秋中期流行的是双宽线,这是由平面雕向浮雕转变的开始。至春秋晚期,浮雕技术较常见,纹饰多凸出于底子之上,完成了由平面到浮雕的转变。 02-4-2、动物纹样由具体到抽象 西周时期玉器的动物纹,从头冠,到身体,再到尾足,表现大多是完整而具体。春秋时期动物纹饰虽然也可以见到其眼睛和身体,但眼睛与身体的关系并不清楚。到春秋晚期,还可区分出动物眼睛与头部,但身体已经隐藏于云纹和谷纹,变得十分抽象。 02-4-3、纹饰布局由疏朗到繁密 西周玉器纹饰大多稀疏,有较多的空白;春秋时期的玉器纹饰则给人以“满”的感觉。卷云纹和勾连云纹最为流行。制作精致的玉器几乎不留任何空白,可谓繁密之至。器物的边沿往往加饰一丝丝平行或扭曲的细线,俗称“扭丝纹”,或称“游丝毛雕”。动物的耳、唇上也常可见到这种游毛雕。用作补白的网格状阴刻线也是东周时代常见的纹样。 东周玉璧 02-5、东周(战国)的玉器纹饰特征 02-5-1、玉器纹样由抽象到几何 春秋时期玉器纹样虽然抽象,但大多保留有暗示性的头、眼睛和身体。到了战国时期,则看不出这种动物纹的抽象暗示,甚至最能体现表现动物的眼睛也已消失,玉器纹样主要是简化了的几何形云纹,并由此衍生出谷纹。 02-5-2、谷纹、蒲纹 成为纹饰主流,谷纹由云纹衍生而来,战国中期谷纹流行;谷纹有规律的排列,则构成蒲纹,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到西汉。谷纹和蒲纹大都为浮雕,中间突起,拿在手上有扎手的感觉。 02-5-3、由浅浮雕到高浮雕 战国时期浮雕工艺驱于成熟,至战国时代晚期,高浮雕代表了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动物纹高浮雕凸显于器表,使得动物形象更加生动抢眼,器物造型反而退居为浮雕纹饰的背景。 02-6、东周玉器的发展 东周是玉器手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在我国玉器文化史及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史上来讲,自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中所包含的神性色彩,经过夏商时期浓重的鬼神迷信思想的熏染而达到极致。狰狞可怖的兽面纹,神秘莫测的玉龙、玉凤以及同类题材的玉器纹样,透露出来的是神灵的威严及其至高无上。西周时期玉器虽然保存了某些传统的器型和纹饰,但器物造型上趋于灵活多变,纹饰上对写实风格的追求和礼器、仪仗类玉器的减少以及装饰品数量的增加,无不反映出周代玉器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东周以降,玉器的装饰功能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新的种类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尽管,佩带玉器还要讲究名分,合乎礼制,但这时期的玉器无疑是直接服务于人以及人所处的社会,而不再是旧日虚幻的鬼神。不可否认,东周时期的玉器纹样中充斥着龙、虺等神异动物穿行于云间这样的形象,但它们传达给人们的却不再是神秘和威慑,而是统治者用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体现。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人骑兽玉佩,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东周玉人骑兽玉佩 从工艺史的角度来看,东周时期玉器无论是在构形还是在纹饰的雕琢方面,或者开工艺技术之先河,或者使已有的传统工艺日趋完善。其历史地位,无论做何评价都是不为过的。 最后,还是让我们通过观摩一件战国时期玉器的杰作——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镂空多节活环玉佩,来具体体验一下东周时期玉器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镂空多节活环玉佩 这件玉佩长48.5厘米,最宽处8.5厘米。深绿色。全器分为十六节,由五块玉料镂刻而成,每节由多个活环相连接。十六节中,有四个活环是由可以拆开的金属榫穿插扣结而成,其余各节为整块玉料采用“掐环”技术镂空而成的活环套,不能拆分。全器纹饰由镂雕、浅浮雕和阴线刻等手法雕琢,计有龙纹、虺纹、凤鸟纹、云纹、蚕纹和几何形纹等多种纹样。这件玉佩的制作至少经历了切割、打孔、镂雕、掐环、刻纹和抛光等工序,充分体现了东周时期玉器工艺所取得的成就,被称为绝世珍宝。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快乐的老范(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