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製瓷技術集其大成,加以好古成風,牟利日盛:自明代永樂、宣德、成化以來,便有不少摹仿宋代汝、官、哥、弟諸大名窑之器。其後正德、嘉靖、隆慶、萬暦各朝,官、民窑更有許多專仿明初宣德、成化時期瓷器。明人筆記中對此多有記載。如王世貞《觚不觚錄》、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張應文《清秘藏》、田藝蘅《留青日札》以及謝肇淛《五雜俎》等,均曾提及宣德、成化瓷器見重於當時,甚至“幾與官、汝敵”,或“其價幾與宋器相埒矣”。
由此可見明初瓷藝精湛為後世珍愛之一斑。在此種風氣影響下,仿古名手輩出。據清人藍浦《陶錄》記載,隆慶時期有崔國懋,時稱“崔公窰瓷,四方争售”;隆慶、萬暦時期有周丹泉“尤善仿古器,每一名品出,四方競重金購之”,“雖善鑒别者亦為所惑,·皆逼真無雙,千金争市”。至於清代康熙時期“郎窰”所仿宣德、成化瓷器,劉廷璣《在園雜記》稱譽為“仿古暗合,與真無二”。乾隆時期“唐窰”所仿宋影青瓷尤為出色,《陶錄》讚其“仿肖古名窰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尤其在清末民初階段,由於中外古陶瓷鑒賞家與收藏家日漸增多,古董界更是“一金之值,騰踴千百。茗甌酒盞,嘆為不世之珍;尺瓶寸盂,視為無上珍品”,“或豪奪虞劍,或巧賺蘭亭”(陳瀏《陶雅》)。只以景德鎮一地而論,據當時記載說:“肆中陳設珍玩,於樽罍鼎彝之屬及宋,元舊製皆有仿作,佳者幾可亂真”,“精製之品直逼乾隆,若道光更有過之無不及”。結合今日流傳之物來看,果然並非虚誇。因其仿作技法多種多樣,稍有不慎,便入彀中。而今科學昌明,新法日增。
不但外觀咄咄逼真,甚且在胎釉成分上亦力求近似。同時各地名窑相繼恢復,所仿歷代典型器物亦多可觀。倘非精於鑒别,鮮有不為所惑。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