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国际 > 英国是怎么从日不落帝国的神坛跌落的
英国是怎么从日不落帝国的神坛跌落的
来源: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22-08-19
264
管理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把当今国际形势总结为“一超多强”:所谓“一超”是指美国这个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则是指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际体系中这几股重要的战略力量。如今的美国人总爱把自己标榜为自由世界的“灯塔”,因为他们认为国际社会的很多政治经济游戏规则是由自己制定的。可时光倒流到一百多年前不会有人以为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主宰世界格局的是英国(而非美国)。 事实上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英国模式的借鉴。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政制度起源于英国,股票、债券等近现代金融工具也是从英国向全球蔓延的,工业革命同样诞生于英国。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都早已成为历史,可正是这些历史使我们今天所身处的这个世界被打上了深刻的英国烙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迄今为止英语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语言。 此外如今国际通用的时间、空间、速度、里程、重量、货币、食品、医药等计量单位很多都出自英国。同样很多国际通用的工程技术规范、医药技术标准、会计准则也出自于英国。英国为什么能给全世界打上这么多烙印呢?这是因为昔日的英国实在是太强了。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22个没被英国侵略过。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曾在1865年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当时英镑是国际通行货币,伦敦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曾创造过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40%的纪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之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但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 英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将自身影响力扩张到全球的帝国。可就是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帝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开始逐渐被美、德等国超越: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到了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紧接着英国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尽管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胜国,然而这个老牌霸主却在两次大战中损失惨重。二战后美国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埃及等国相继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英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下降。1958年西德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970年后日本超越英国和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 2006年英国的GDP总量又被复兴中的东方大国所超越。2020年英国的GDP总量被自己的前殖民地印度所超越。至此英国在近170年的时间里从占据全球经济总量40%左右的第一大经济体退居成为美、中、日、德、印五国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英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下降:2017年三艘无敌级航母退役后英国一度成为了一个无航母国家。 英国如今的军力不仅位居美、中、俄三个军事强国之下,甚至被一些国际军事网站、杂志认为可能已被印度超越。目前英国海军的舰艇总吨位约为42万吨、现役海军官兵约为4.4万人;相比之下名义上只拥有自卫队的日本舰艇总吨位约为46万吨、现役官兵5万多人。当然英国的衰落只是相对于历史上全盛时期而言的,而不是说英国已成为当今国际体系中无足轻重的国家。 在2019年以前英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中、日、德四国,2019年以后印度曾超越过英国,但印度疫情大爆发之后又重新被英国反超。如今英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第五和第六位之间上下波动。英国仅在此一点上就领先于全世界90%以上的国家。如今英国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尽管已被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抢走了大部分风头,但英国的伦敦至今仍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英镑在国际金融业中的统治地位虽已被美元取代,但如今的英镑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在军事实力上真正能碾压英国的也就只有美、中、俄三国,至于印度、日本也不过只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英国,法国在军力上也大致与英国不相伯仲,德国则因为在二战后受到军备限制而根本无力挑战英国。英国军力就是再怎么下降也是全球仅有的九个拥核国家之一。 全世界这么多国家一共就只有九个拥有核武器,那么一个有核国家的军力会是无足轻重的吗?1982年的马岛战争证明英国即使在失去大部分殖民地后仍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远距离投送兵力和物资补给的能力。在1991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英军也都曾刷过军事存在感。 尽管如今的英国仍可以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无论如何比起历史上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已是远远不及了。那么英国为何会从当年的世界头号强国衰落到如今的地步呢?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强国主要看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人口数量等先天条件;二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后天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瑞士、荷兰、科威特、卡塔尔等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 瑞士、荷兰、科威特、卡塔尔等国无论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但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实在是太有限了。由大航海所开启的全球化时代早期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种在当时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小国。到了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霸权就由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弹丸小国转移到了英、法、德等有数千万人口的中等体量国家。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霸权逐渐由英、法、德等国转移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上亿的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历史上葡、西、荷、英、法、德等国能率先崛起是因为这些国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从而得以利用技术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弥补国家体量上的劣势;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美、俄这种具有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得以脱颖而出。 当世界由转型期转向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决定各国实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已从创新变成了体量。说到底新技术、新制度总是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正如英国发明的蒸汽机等产品必然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使后起的国家尽管在技术层面可能仍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这种差距的大大缩小使各国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代差。 这时拥有庞大规模体量的国家即使在技术上略微落后一些也完全可以通过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模式弥补自己的短板缺陷。英国当初能在三次英荷战争中战胜“海上马车夫”荷兰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资源和生产力远超荷兰。英国的面积和人口都数倍于荷兰,然而美、俄等国的面积却是英国的数十倍。像美、俄这种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与英国这种中等体量国家比起来是优势明显的。 同为中等体量国家的德国其实领土和人口都还比英国更多一些。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即使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所对应的数字也达到了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然而苏联的劳动力资源却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 到了1944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在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苏联也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到德国的90%。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产力上的差距。在和平年代洲级大国在经济资源的调度上也显然具备比中等体量的大国明显得多的优势。 洲级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比中等体量的国家有更多的资源储备、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大的国内市场、更丰富的兵力来源、更辽阔的战略空间......体制和技术要素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跨越式发展的,然而构成国家规模体量的领土和人口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成倍扩张的。可能有人会说当年的大英帝国不像今天这么小。那么3400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难道还体量有限吗? 关于大英帝国崛起的原因可能专门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都可以了,但归根结底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殖民主义和工业革命。遍及全球的殖民地的确为英国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都曾在殖民地征召士兵、搜刮资源以补充军需。这样看来英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中似乎不应当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可事实上英国在国家体量上确实不及美、俄等国。 英国只是把殖民地视为单一的原料供应地、产品的生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存在。殖民地只是大不列颠全球贸易网络的一部分,而不是英国真正意义上的领土。这就意味着各个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是存在缺陷的。英国本土对那些孤悬海外的殖民地的管理是相当粗放的:英国只关心如何从殖民地掠夺资源,但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则懒得去管。因此英国的殖民地普遍维持一种自治状态。 这意味着殖民地在臣服于英国的名义下仍保留了相当的权力。这也就为殖民地日后的独立埋下了伏笔。相比之下美、俄等国的扩张与英国完全不同:美、俄每征服一个地区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其全面同化。这样新征服的地区事实上就成为了自己国土的一部分。当英、法等国在全球开拓海外殖民地时美、俄其实是没多少殖民地的,因为征服的地区都早已成为了自己国土的一部分。 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像苏格兰公投这类的事。别看美国的加州、得州也时不时喊喊独立口号,可实际上从未真正组织过一场全民公投。加州、得州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喊喊口号秀一把而已,但事实上没任何一个州能脱离美利坚联邦。这点我们只要看看当年试图脱离联邦的南方州是何下场就能明白。英国这种殖民地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英国的有效人口远远少于美、俄等国。 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统治着四亿左右的人口。当然这些绝大多数是殖民地人口,而英国本土的人口相当有限。英国并没像美、俄那样把这些被征服地区同化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领土。长期以来殖民地人口并没受到像英国本土人口那样良好的教育,因此英国广大的殖民地人口大多无法适应近代化的机器工业大生产。很显然这些人无法在近代化机器化大生产的前提下构成有效的劳动力。 同时由于殖民地的贫困又使其无法消费英国的工业产品,因此殖民地人口也无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延伸。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尽管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但无论是白人、黑人、亚裔、拉丁裔只要到了美国就能提供有效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很显然美国的劳动力资源、国内市场规模远远大于英国。这种体量上的差距注定了美国会比英国更有发展潜力。 像英国这种规模体量的国家要想保住自己世界第一的地位就必须始终在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性上引领世界潮流。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得以崛起成为世界霸主,可崛起后的英国实际上已逐渐失去了引领世界变革潮流的创新精神。恰恰相反这时英国资本家有时还会出于一己私利而阻扰技术进步——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机,这时又有新款手机问世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购买新款呢? 作为个人行为你可以选择购买新款,因为这样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优质技术;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购买,因为这样可以省下一笔钱。可作为国家如果留恋于已成熟的技术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创新就会陷入到《大秦帝国》中甘龙、杜挚所说的“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境地,而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无所有,那么自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已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广袤的殖民地。英国的垄断资本家们满足于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来赚钱。当年英国工业当年冠绝全球时竭力鼓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但英国崛起之后就开始把发展重点放到了盘剥殖民地上。英国通过贸易保护政策垄断殖民地市场。英国试图靠殖民地源源不断为本土输血,却不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业技术。 劳动创造价值,创新驱动进步,而靠掠夺和食利只会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堕化。问题在于人性本身就算好逸恶劳的。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时会有一种积极拼搏的奋斗精神,可当这个人发家致富以后就难免会追求相对更为舒适的生活。这就需要靠一种坚强的意志力戒骄戒躁居安思危。19世纪后期的英国并没能摆脱这种人性劣根的束缚。发家致富后的英国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安于现状。 保守的英国垄断资产阶级对任何变革都心怀疑虑,因为他们担心变革反而会使之前已发展得相对成熟的技术制度体系遭到破坏。如果折腾来折腾去反而还不如过去,那么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引领世界技术潮流的英国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逐渐被人反超。英国的这种保守主义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发展上,而且也同样反映在国家外交活动中。 长期以来英国外交策略的核心本质就是维持欧洲均势。英国的外交活动更多是面向欧洲展开的。毕竟当时的欧洲就是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英国把欧洲作为外交活动的重点是完全合理的。可这种思路在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实际上已过时。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飞机、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正把全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这个非欧洲国家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崛起,远东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也正在日渐崛起。美、日等国的崛起使得列强之间的纵横捭阖更加复杂化,然而英国却无视这样的客观事实。英国仍在思维惯性下一如既往推行欧洲中心主义外交,却完全没意识到最有可能取代自己霸权的其实是美国这个非欧洲国家。到了20世纪初英国为全力应对德国的威胁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 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如果说一战已大幅重创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那么二战则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崩溃。除了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之外英国经济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 战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自治领实际上已成为独立国家。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英国曾试图扼守自己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 当时正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趁机给予没落的英国最后一击,因为只有进一步削弱英国这个老牌霸主才能真正构建由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美国不仅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英国停火撤军,而且在国际上大力挤兑英镑使其在一天之内贬值了15%。英国在美国的施压下不得不从埃及撤出军队。1956年12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汉弗莱同意支持英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款。 至此美国已成为西方世界的财政主人:美国牢牢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自己的进出口银行。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全世界都看清了英国的虚弱本质。由此造成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老牌霸主英国在失去大量殖民地的支撑之后退缩到了小小的英伦三岛。从那时起英国就再也没能力和美国一争长短了,因此只能转而作为美国的小弟在外交上亦步亦趋。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赶海的老阿姨(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