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和我在一起”“如果你走了,我会很难受”。
你利用这些念头来让我们同意你的故事——这世界存在悲伤,而真相却是不管你喜欢与否,你的本质就是爱,你能够体会到这是真相。
——因为只要你有一丝不爱的念头,你便会感到痛苦。
爱如果没有距离,再美好都会让人想逃离。
关系没有界限,再亲密都会令人感到窒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把一段感情牢牢抓在手里,但却让对方越来越离我们远去。
有一种暴力,可以表现得温柔体贴,无微不至
有一种“爱”,充满束缚和压迫,操纵和控制
可能是你的伴侣,也可能是你的父母,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认识你们的其它人,总会说他们真的爱你!
他们为你付出了好多。
但每次,你心里总觉得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你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有点奇怪,因为你和他们的关系并不像那些明显有虐待性的关系——他们并不会打你,甚至有些时候好像是很保护你,或者是“为你好”。
动辄谈爱与付出,而回避权利与义务的问题,终究有一天会体会到,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太黏了,叫人窒息得想要逃开,一方期待更多的亲密,另一方希望能独立自由。
就像一个人拼命地在后面追,一个人死命地在前面逃;
太松了,离得远了,又会让人几乎忘了这关系的存在。
爱需要有适当的“距离”,但不要“疏离”;
关系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
即使是再亲密不过的伴侣,也是两个人。
在生活和情感上有属于自己的部分,也有属于两个人共同的部分,这两个部分是需要共识和平衡的。
以死相拼,不是自我放弃,而是以退为进,是为了积攒道德资本,是为了达到道德的制高点。
道德制高点有什么好处?
道德制高点说明:我是对的,你们都得听我的。
这是在玩受害者游戏的终极版,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将对方推到加害者位置,加上外围还有那么多的观众,如此一来,便有了道德资本和权力资本,似乎就可以迫使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
没有界限的人,很多地方都是那么的不顺心。
在婚姻或情感关系里,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情绪、想法和需要?
什么是伴侣的情绪、想法和需要。
不把自己的情绪、想法和需要强加在对方的身上。
不勉强得到对方的认同以及不左右对方的选择。
在家庭亲子关系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父母想要的?
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
给予孩子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权利以及体验的权利。不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意志与控制孩子。
在工作团队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责任?
什么是他人的责任?
一个没有界限的人将是混乱的,为别人承担责任、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而感到无力和沮丧。
一个缺乏界限的人,将会失去自我,注定他这一生将是不快乐、甚至悲惨的。
界限就像是标示出一个极限、范围或边缘的一些界线或事物。在心理层面,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不同个体的认知。
因为需要,而渴望拥有;因为拥有,而害怕失去;因为害怕失去;而过度控制。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在情感生活中表现得过度敏感。
他们总是爱得小心翼翼,爱的患得患失。
哪怕只是一丝小小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继而导致他们的疑神疑鬼。
这些对于爱情过于在意的人,往往难以拥有稳定而长久的爱情。我想如果可以,他们会想要把爱情锁进保险柜,以求百年好合。
这是一个极其可悲的现实。
让我想到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爱情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的感受是,我们勇敢地爱,坦然地被爱,并在爱情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
毕竟,曾经我们自己爱自己,如今多了一个人。
这是对我们自身价值的认可。
我们的价值,在爱里被发现,在爱里进一步加成。
可仍旧有人,自己给自己在爱情里贬值了。
寻找理想替代父母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童年没有得到足够关爱的孩子,成年后为了补偿童年的缺失,会寻找理想的替代父母(往往是爱人)。
他们寻找的方式,是考验对方能否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作死”试探伴侣的爱,以此来证明“TA无论如何都不会离开自己”,能够接纳他最坏的一面。
现实中,伴侣往往会选择离开。
人心都是肉长的,遭到羞辱、挫败的伴侣会感到很无力,最终对亲密关系失去全部信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伴侣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种“以感情为条件的自尊”,指的是一个人按照在恋爱关系中的地位来评价自己,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客观评判。
女性在婚姻中的位置不是老公的钱包给的,即便他下班准点回到你身边,钱每分都花在家庭里,心的距离也会因为你的管束而想要逃离。
伴侣是自己的,但不是你自己的,对方再爱你也是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权利,更需要应有的尊重。
给他适度放飞的空间,其实就是在滋养婚姻,这是有心理学研究依据的,在婚姻中得到尊重和自由的人更容易对伴侣和家庭产生依恋。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爱划分为“出于匮乏的爱”和“存在的爱”。
“出于匮乏的爱”常常是以依赖和控制别人为手段,满足自己内心安全感的需要。
因为匮乏,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控制;因为控制,对方逃离,所以更害怕失去,所以加大控制。
而外界的失控,是内在失控投射出去的结果。
内心的失控和崩溃,在自体心理学里面有个术语,叫自我瓦解的体验。
这种感觉多是源于婴幼儿时期,对早期照料环境的失控。
早期的照料环境不如意,但是孩子并没有办法改变一切,所以对任何的关系都希望获得控制。
控制意味着安全,若控制不了,就再一次面对那种自我瓦解、无助、无能的痛苦,这也成了控制者内心的情感模式。
哭,不吃不喝,上吊跳楼,不仅是在积攒道德资本去对他人实施控制,同时也伴随着自我攻击,对内心自我瓦解体验的攻击。
所以一哭二闹三上吊,步步为营,步步惊心。
爱一个人,并没有给你这些权利:
要对方也爱你;
要对方听从你的话;
要对方照顾你的成功快乐。
爱一个人,只给了你一个权利:为对方做一些事。
这个权利,当然不能换取上面的三个权利。
你为对方做的事,对方接不接受,也是对方的权利,你没有权利要求什么。
以为爱一个人就拥有以上三个权利的人,便会产生“拥有他/她”的心态。
一般人都明白做人要公平,所以在“拥有对方”的同时,也愿意被对方所拥有,有“我是你的”的心态了。
这样的心态,其实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两个相恋的人应该是平等的。
两个人在一起,唯一的意义是相互帮助提升自己。
幸福的家庭,没有一个是控制欲很强的人。
爱是照亮和温暖,不是牵绊和控制。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实用心理学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