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很难跳出时代的局限,去辩证看待过去或者当下发生的事情。然而,被誉为“近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却是一个例外。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史料考证更是信手拈来。阅读他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无疑能够窥见其深厚的历史功底。
在本书中,陈寅恪先生不仅通过追本溯源,对隋唐的典章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还用超前的眼光,解读了我国唐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以及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复杂关系。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唐皇室接手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帝国运转体系。当然,隋朝的典章制度也并非空穴来风。
在陈寅恪先生看来,隋唐制度看似复杂多变,实则一脉相承。为此,陈寅恪先生主要对包括礼仪、官职、刑律、音乐、兵制、财政在内的六大维度进行解读。
以刑律为例,据《新唐书》记载,唐之刑书有四种,即以正刑定罪的律,以设范立制的令,以禁违止邪的格以及以轨物程事的式。
古代礼律关系密切,当初创建晋朝的司马氏是东汉末年的儒学大族,其所制定的刑律自然偏儒家化。后来,又被南朝历代所承袭,经北魏、北齐,辗转于隋、唐两朝。
为了更好地说明隋唐刑律的发展渊源,陈寅恪先生举证分析了来自《隋书》《魏书》《北史》《后汉书》《三国志》《唐律疏议》等史作的文字资料,条理清晰,令人叹服。
李唐传世二百八十年,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大唐帝国,与其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有很大关系。所以,读唐史总是绕不开突厥、吐蕃、回鹘、南诏、高丽这些少数民族政权。
不可否认,唐朝的文治武功确实优秀。然而,它之所以能够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不仅在于自身实力的足够强大,还在于利用外族本身的兴亡衰落机缘。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时,提醒道:“中国与吐蕃既处于外族交互之复杂环境,而非中国与吐蕃一族单纯之关系,唐室君臣对于吐蕃实行之策略亦即利用诸族相互之关系。”
当李唐承袭宇文氏“关中本位政策”,将全国重心放在西北一隅。它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征服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有时却难免消极对待。
正是在唐朝与少数民族的频繁接触中,双方互受影响,进而又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这点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尽管陈寅恪先生在序言中说:“本书所论,极为简略,仅稍举例,以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而已。”
不过,书中所涉及之内容广而深,系统之论述精辟独到,且很好地把握了大局观。要知道这本书的初稿,其实写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大家,这部书籍更是隋唐政治及其渊源的演变过程的经典之作。虽然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语言,但整体来说可读性很强,只是需要细读,慢慢啃。
人与书的相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读到一本好书是幸运的,这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是这样!
#真知新坐标##历史##头条品书团#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