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帝纪第二》:“(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未,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开皇十四年(594年)五月,关中地区各州发生大旱,长安又发生地震,人心惶惶。似乎外地粮食运进关中,也救不了急。隋文帝便带着百姓跑到洛阳去要粮食吃,隋文帝也因此得到了“逐食天子”的美名。
搞笑不?隋朝第一负责人带着老百姓从首都跑去洛阳蹭饭,这跟人口增加有关系,更大的原因还是本地的粮食不足以养活这么一大帮不种地的闲人,外地的粮食因为运输问题解不了近渴。
隋文帝修建了4座国家级粮仓:
黎阳仓:位于卫州黎阳县(今河南省鹤壁市郡县)。
河阳仓:位于洛州(河南洛阳市偃师市)。
广通仓:位于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
常平仓:位于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看到了没,都在黄河边上,那时候的黄河尚有运输能力,拉粮食比人力方便的多。虽然有这四个大粮仓了,但是最近的广通仓离长安城也得300里路,虽有渭河联通两地,但渭河淤塞曲折,不适合航运,不得已杨坚又修了一条广通渠连接长安和广通仓。(广通渠还是宇文恺修的)
这下方便了吧?解决首都群众吃饭问题没?还是没有,广通仓虽然到长安的运输问题解决了,但是广通仓里得有粮食才能往长安送吧?广通仓的粮食从哪里来?都是沿着黄河送上来的,重点在送“上”来,黄河在三门峡一段落差很大,粮食不那么想“上”来给人吃,经常有直接翻到河里的情况发生。
三门峡
到了杨广上台,为了避免再次当“逐食天子”,他直接把首都搬去洛阳了,三门峡不好过大不了就不过了,绕过去直接在下游接粮食就是了。不仅仅如此,杨广这个基建狂魔开始了大运河的修建,用了5年时间百万民工修建了2000多公里的大运河。
好了江南的粮食可以顺利的送到首都来了,粮食多了没地方放就再修几个大粮仓吧,杨广就在洛阳城附近修建了回洛仓和含嘉仓两个国家级粮仓。
含嘉仓:
含嘉仓位于隋洛阳城的东城北面。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
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含嘉仓始建于隋炀帝即位后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含嘉仓的面积东西宽约 600 米,南北长约 700 米,总占地面积 42 万平方米,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仓”。到了唐玄宗年间,含嘉仓储粮为583万石,占了将近全国储粮量的一半,换算过来大概相当于1亿斤左右。
含嘉仓的管理制度极为严格,《旧唐书》记载:“凡凿窖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粮仓还分为里仓和外仓,这样便保证了粮食不会潮湿,而且也不会塌下来。
根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所建造的这个含嘉仓,里面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朝灭国后唐朝时期都还没有吃完。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近代考古学家重新挖开粮仓之时,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取出去第二天之后还发芽了。这算得上是一个工程奇迹了吧?
回洛仓:
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
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气势恢宏。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每个仓窖可以储存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55亿斤。考古工作者对仓窖进行了发掘,遗憾的是,在仓窖内均未发现粮食。
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仓城南侧。
通过发掘以及对土质的辨别后发现,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这样的:先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牢固。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