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历史 >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没有选一位明朝宗室藩王为帝,主要有4点原因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没有选一位明朝宗室藩王为帝,主要有4点原因
来源:宋安之
2022-08-04
373
管理

在南明史之中,除却四帝一监国,当时有两大擎天之柱也是值得大书特书。一是大家熟悉的,收复了台湾的郑成功。二是李定国,可谓是纯臣矣,真正的为南明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也是讽刺,王朝末世之中,明朝养士276年,却没有出一个力挽狂澜之人。反而是海商出身的郑成功,一度兵锋直抵南京,差点恢复东南半壁江山。收复台湾以后,郑氏在台湾统治22年,一定程度上也算延续了南明的统治,被称之为明郑时期。
正因为如此,所以康熙帝对于郑成功的评价也很高:“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还有出身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养子李定国,在南明晚期力挽狂澜,一度使得南明有复兴机会,是“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以来所未有也”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为何没有拥立明朝宗室为皇帝,继续扛起南明大旗,反而是郑氏在当地公开化统治呢?

一、郑成功一贯保持独立性,甚至不配合李定国的合兵广东,使得南明错失最后复兴机会,来台之后,郑氏不拥立明宗室为帝也属正常。
郑成功是南明第二个政权隆武政权的坚定支持者,还曾被隆武帝赐姓为朱。
但隆武政权之后,郑成功对于南明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一贯的作风是“东南之事我为政”之所以不奉距离很近的鲁王监国政权,而是遥奉西南一带的永历政权,虽然有着鲁王监国政权曾与隆武政权有摩擦,还有永历政权在血统上最近于皇室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天高皇帝远”,一方面可以以永历政权牵制清军,另一方面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以此不接受永历政权的统领。
在这种思想下,郑成功与支持永历政权的李定国的合作也不是那么融洽。像李定国曾计划自己在西南,郑成功在东南,合兵一处先收复广东再图复兴之大业。
但郑成功却一直拖延出兵,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等亲人被清廷扣押,要与其议和。一方面,更是不想与李定国合兵一处,若是合兵一处,郑成功的实力略逊于李定国,又奉的是永历政权,肯定会失去独立自主性,最终导致李定国功败垂成,实力也大损,南明错失最后的复兴机会。

当然也不能全怪郑成功有此私心,在明朝乃至南明的历史之中,力挽狂澜忠心为国的大臣多是下场凄凉。诸如土木堡之变以后,力挽狂澜的于谦之死,还有明末名将卢象升之死,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更何况南明内部属于是大家都知道大敌当前,内斗要亡国,可是即使亡国也要斗争。朝堂之上,派系错综复杂,斗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这种功劳赫赫的武将其实也很危险,如果稍有复兴之势,内斗更会激烈,郑成功很可能会被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乃至被吞噬。
所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南明是大势已去,起不到扛起抵抗清军的大旗,最多拉拢到一定的人心。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及其后人为了保持一贯的独立性,自然不会再选一位明朝宗室为帝,坐在自己头上指手画脚。
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后来面对清廷多次招抚,也是延续了父亲郑成功保持独立性的思想,不想受制于人,想要相对的独立性,要求是“比于高丽”,想要只是名义上归降,双方自然是谈不拢。

二、郑成功未必没有拥戴明朝宗室为帝之心,不过永历帝当时刚死,郑成功又死得太突然,这种极小可能也随之而去。
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战事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期间忙得焦头烂额不说,还发生了镇守厦门的世子郑经同四弟之乳母陈氏通奸生下一个儿子之事,使得郑成功是大怒,非要杀了郑经不可。
最后郑经得到金、厦二地将领支持,拒不接受郑成功的命令,本就患病的郑成功更是被气得病情加重,于1662年五月初八日病死,享年38岁。
而永历帝朱由榔和太子朱慈煊于1662年初在缅甸被缅王献于吴三桂,在同年6月父子二人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援救永历帝不成的李定国,得到消息以后悲愤成疾,不久也忧愤而死。

随着永历帝、继承人太子朱慈煊、郑成功、李定国的死去,南明复兴的最后一线渺茫机会彻底覆灭。
以此来看的话,郑成功和永历帝是同一时期死去,他当时又忙于战事和家事,未必没有再拥立一位明朝宗室为帝的想法,只是没有时间实施。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有一定的可行性,毕竟郑氏政权当时名不正言不顺,再立新帝,扛起南明大旗,也是有着一定好处,只不过随着郑成功的英年早逝,这种很小的可能性也复存在了。
到了郑经时代,更不用说了,如果说郑成功对于前明还有感情,哪怕有私心夹杂其中。那么郑经则是对于前明,并没有什么感情了,只有自己的利益罢了。
三、即使想要选一位明朝宗室,也没有合适人选。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虽然也有部分明朝宗室藩王跟随前往,但基本上都是没有威望的明朝宗室,即使立为新帝,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且再立一位新帝,搞不好会伸手要权,容易造成两个权力中心,甚至酿成流血政变,那样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倒是有一个合适人选,那便是鲁王朱以海,曾是南明监国,拥有过自己的政权,还有张煌言等大臣支持。
不过因为鲁王与隆武政权的旧怨,所以郑成功与鲁王也一直有矛盾,甚至不允许鲁王前往台湾,只能在金门居住,自然不可能拥立他为帝。
到了郑经时代,鲁王别说继位为帝了,就是生活都难以为继,因为郑经干脆停了鲁王的“宗禄”,连日常生活都保证不了。更悲哀的是,同年十一月,鲁王病死于金门,明朝宗室再也拿不出上得了台面的人选。

如果有一位有威望,又容易控制的宗室藩王人选,想必郑氏政权也会考虑一番,说不定会立其为帝。毕竟永历政权刚刚覆灭,南明影响力还在,在这个时期再拥立一位新帝,扛起南明大旗,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在这里说一下,郑成功与鲁王朱以海的矛盾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是很严重的。
所以清修《明史》之中记载鲁王是被郑成功杀死:“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之所以这样,有可能是信息来源不准确,更有可能是清以郑成功和鲁王的矛盾为切入点,刻意为之罢了。
不过随着1959年真正的鲁王墓在金门被发现,最终确定鲁王是病死,而不是被害死。

四、再拥立一位皇帝,有好处更有弊端。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时,为何要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呢?
就是因为他不称王称帝,不当出头鸟,元军就不会集中兵力对付他,他要是称王称帝,元军肯定要集中兵力先消灭了他。
在明清革鼎之际,也是如此,清军用兵的重点是永历政权,因为永历帝代表着前明皇室,只要在一天,就是清廷争取人心的巨大竞争对手,统治者也会寝食难安。
同理,郑氏政权在台湾,如果再立一位新帝,自然可以起到拉拢人心的积极影响,但同样也会成为清廷的眼中钉,是欲除之而后快,恐怕连22年的统治都维持不了。
最后总结来说,郑成功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之上,他虽然没有笑到最后,但也收复了台湾,创下一番伟业,虽有些许私心,但人无完人,不能以些许瑕疵否定一个人,于大体来说,郑成功当得起“海外孤臣”的评价。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酷匠(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