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文化 > 每周荐片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文学未死,烟火升腾
每周荐片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文学未死,烟火升腾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2-08-02
319
管理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之前总以为,作家总是非常神秘,但这部纪录片揭开了文学和作家日常生活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日常,是朋友,是山川大地,是来来去去的人。 我终于理解节目为什么叫做《文学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流动的生活或者生命。 这是豆瓣网友对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的热情评价。 △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豆瓣评分 由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如约而至,豆瓣评分8.2,一开播便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持续位列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第一,荣登优酷文化热播榜第一、微博纪录片热播榜第一,微博话题传播量破2亿。 节目组秉持“以思想反刍生活,用文学照亮日常”的初心,通过走进作家们的日常,带领观众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来回穿梭,于日常和细节中展示思想的光芒和生活的哲学。 节目播出后,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刘心辰采访了该片总策划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洪雷,请他谈谈创作《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的独特感受以及纪录片的创新表达。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洪雷 问:《文学的日常》第一季有马原、马家辉、麦家等作家,第二季有刘亮程、李洱、李修文等作家。想请问在选定拍摄的作家时,有哪些标准或者考量,如何作取舍? 洪雷:首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作家要对生活的土地有足够的感悟和思考深度。他们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而且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阅读他们的作品不难发现,文字都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他们的语言饱含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达才能引发观众共鸣和启发。 其次,我们也考虑了作家在地域性和年龄层次上的丰富性。在年龄层次方面,我们除了邀请李洱、于坚这些50后、60后作家,还邀请了双雪涛等新生代的80后作家。从地域上讲,每一集的作家都来自中国不同省份,有来自陕西的陈彦,来自新疆的刘亮程,还有来自湖北的李修文等。我们既可以跟随刘亮程在新疆戈壁上欣赏一半生一半死的胡杨树,听他与牧民聊天,也可以陪着于坚在云南建水古城的渣精街感受拥挤的市井气息,聆听历史的回声。伴随着作家们的“漫游”,观众能看到更丰美、更广袤的风土人情,也能进一步体会层次更为丰富的百姓生活样貌。 问:《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延续上一季的叙事风格,还是相约游历、老友谈笑的方式,探索文学和日常的关系。为什么要选择“好友拜访”这种形式? 洪雷:这就要回归到电视表达这个层面了。国内有很多优秀的文学节目,他们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展开,但是人在“采访”这种情境下会相对拘谨,我认为在做一档节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让我们的拍摄对象有更自由、更轻松的表达氛围。在《文学的日常》中,我们并没有预设太多采访问题,大部分对话都是作家在熟悉的环境里,与熟悉的朋友共同完成的一次探寻和表达。这时候,他诉说的对象就不是摄像机了,而是他的一个比较亲密、了解他的朋友,即使他们的对话听起来好像没那么严谨、周全,交谈的主题变化不定,但是这样的表达最有感情、最真挚。 从日常出发,于烟火着手 问:第二季相比第一季更具烟火气息,让作家与朋友走在城市里,与生活中的人们交谈、互动。例如于坚在菜市场、双雪涛在胡同这些“闹市”中朗读,感觉片子更加“热气腾腾”,接地气。具体的场景是由导演组或者作家来设计的吗?在设计场景时有哪些考量? 洪雷:这些场景是由我们跟作家一起讨论确定的。你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烟火气”,这是节目最大的特点。人们提到文学就会想到“文学殿堂”,而提到“殿堂”,距离感就拉开了。我们不希望节目有那么强的距离感。我们将节目的场景放置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捕捉作家对于日常生活的感悟和人生感慨,让文学回到它的来处,这就是《文学的日常》的价值所在。 具体来说,如果一位作家只是坐下来跟你谈人生、谈梦想,观众可能没那么多具体可感的东西。如果他与你谈论的是他的父母、他的村庄、村庄里的一棵树、他脚下的土地,这些细节更容易感染观众。比如第一季的马原,他带着家人在云南的姑娘寨建了一个家,平时他很喜欢去家附近的丛林里散步。节目里他指着这些树说他想把父母的骨灰、将来自己的骨灰都埋在不同的树洞里,以后这些树冠长在一起还可以拉拉手,在另一个世界里聚会。他带领我们一起思考人类来源于原始丛林的过往,在丛林中感受生命的自我,这让我非常感动。 在第一季播出后,我们根据观众的反馈做了反省和调整,第二季在节目里注入了更多的“烟火气”。在场景的选择方面,我们让作家与朋友到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做更加深入的探索,走进街头巷尾、柴米油盐,随意地和遇见的人们闲聊,让他们与人间有更多的接触,伴随物理上的移动,进行精神上的远行。比如双雪涛与史航漫步在北京的红砖绿瓦间,随意拐进一个小胡同里,走进一户人家,喝着北京人打小喝的茉莉花茶,与主人聊起他小时候父母卖烤地瓜被城管赶着满街跑的情形,自然而然地谈起对“同情心”的理解;还有于坚也非常有趣,他为人十分热情好客,朋友也非常多,他跟我们摄制组见面,就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吃大锅菜,谈天说地,气氛非常欢快融洽。所以说我们从日常出发,于烟火着手。 以思想反刍生活,用文学照亮日常 问:第二季节目播出期间,屡屡获得全网纪录片热播榜第一名,作为一档文学类小众节目,您认为节目得到认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节目在全网的热度和美誉度? 洪雷:节目获得认可说明节目与这个时代达成了共鸣。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它最大的价值是要引起观众广泛的共鸣。《文学的日常》题材很冷门,节目并没有简单地从客户的需求上去邀请一些流量明星,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热度,但是第二季播出以来持续位列全网纪录片融合传播第一、微博纪录片热播榜第一,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说起文学,现在书店里卖的功能性书籍越来越多,文学类的书籍越来越少了。这说明文学消失了吗?作家消失了吗?其实并没有,只不过少了作品去替他们服务而已。我们只不过是替这些文学作品服务,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们。我们的节目围绕文学、拆解文学,为观众展现文学背后不离生活、高于生活的光明可能,至少能够跟一部分人在情感上有对话和沟通,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认可。 另外,可能也是在疫情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有时间沉下心来去思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去思考故乡、朋友,自己作为一个人最基本存在的意义。《文学的日常》并不只是谈文学,而是聚焦在作家消化生活的能力,以作家的角度帮助观众理解生活、提炼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帮助观众更好地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 △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剧照 让文化破圈带来产业破圈 问:在《文学的日常》中,贯穿了很多对人生、人与环境、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在制作这种比较有深度的题材时有考虑过收视率吗? 洪雷:基于现实当然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讲。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作为主流媒体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和资本,只做一些简单的娱乐传播。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做有价值的、有引领意义的内容传播,比如《文学的日常》《中国这么美》等等,这些作品都有思考、有分量,我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好作品。虽然肯定是会付出一定的探索成本,从经济、市场上一时回收不回来,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坚持要做,这是我们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感。 讲个小插曲,《文学的日常》第一季我们原来只准备在海峡卫视播出的,因为我们一开始判断这种题材的纪录片可能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所以优酷泛文娱内容负责人干超找我们合作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当时在电话里一口回绝了他,因为优酷毕竟是商业平台,我们不能耽误了人家。但是他非常坚决地说他们的观众群体需要这类的作品,没想到第一季在优酷上就反馈很好,豆瓣评分也比较高。这说明我们的作品在注重价值引领的同时,还跟市场做到了比较好的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做第二季我们也会比较有信心。 这就引出了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我们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在每一个圈层形成自己的话语权,也就是做到垂类的“头部”。目前我们的团队在制作美食和文学纪录片这一领域算是排在“头部”,我们的作品有鲜明的风格,在圈层内可以引发热议、启迪思考、浸润心灵,在一个圈层的影响力足够了之后,市场也会给你回报。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与其为了追求市场回报就全部都做综艺节目,还不如聚焦一些小众的垂类,让文化破圈带来产业破圈。 不断拓展“纪录片 ”的边界 问:相比综艺节目的更新迭代,纪录片的创新似乎并不活跃,您认为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创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洪雷:正如你所说,当下纪录片创新并不活跃,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为创新而创新。诚然,纪录片的表达确实可以不断拓展它的边界,我们近年来正在做一些新的尝试,让纪录片跟一些不同的题材结合起来,比如“纪录片 美食”“纪录片 文学”“纪录片 音乐”。我们想要影响某个群体,就以最合适他们的那种传播形式去影响他们。只有不断开拓纪录片的边界才能破壁出圈,与更多观众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但是无论我们如何拓展“纪录片 ”的边界,其内核都是不变的,就是我们始终尊重“从生活中来”这一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很注重团队“发现生活”的能力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最后才是“表达生活”的能力。同时,优秀的作品都是有优秀的典型和细节的,我们的创作中更多关注“个体”与“日常”,比较擅长从“小切口”讲故事,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 此外,我认为做纪录片保持初心很重要,我认为“初心”就是要找到与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点。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也不管是做综艺还是纪录片,我们的作品都要在生活中不断去挖掘与这个时代和人民达成广泛共鸣的点,然后从小人物的一个点出发,反映出大时代的一个面。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 刘心辰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1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天泰悠然(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1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