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6日讯 夏日炎炎,碧空如洗,校园里的梧桐树郁郁葱葱。49岁的姜冬霞被学生们围绕着,有学生拿出珍藏二十多年的习作本,当年姜老师的朱批一直激励学生笔耕不辍:“希望你保持细腻清新文风”“文学功底深厚,很有独到见解”……
这本习作本见证了一段长达20余年的师生情。(记者向洁 摄)
姜冬霞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当语文教师,从教26年,带了13届高三。7月22日上午,新一届高三的暑假课后服务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课间休息中的姜冬霞被一连串的电话“呼”到了操场上,眼前的一幕令她惊喜不已,2001届毕业的多名学生齐刷刷地站在她面前,一声声“老师好”,犹如一杯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让暑热与疲累烟消云散。
学生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形容姜冬霞。(记者向洁 摄)
小个子有大能量,她上语文课“声”入人心
1999年,26岁的姜冬霞中途接手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这对于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她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我到现在还记得姜老师上第一节课的场景,”毕业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现就职于同济医院的王隽回忆说,“姜老师穿一身棕色的职业套裙,身材娇小柔弱。我当时心里觉得年轻老师没什么经验,未必能带大家走到底。没想到姜老师有一种很奇妙的气场,读个课文就把我折服了,情感之投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不由得你不跟着她学。”
“对,姜老师每次讲新课文之前都会先给我们把课文读一遍,让我们用心去体会那种语境、语感。”已为人父的凃浩说,前不久,他读四年级的儿子学习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他眼前浮现的就是当年姜老师在课堂上为大家朗诵这首词的画面,当念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时,姜老师哽咽落泪……作为一名理工男,姜老师的引领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字的意境之美。“读写不分家,读得多了,写就不难了,逻辑自洽水到渠成!”凃浩用姜老师的话教导儿子。
在姜冬霞的影响下,一批学生爱上了写作。已是同济医院放射科副教授的熊颖特意带来了20多年前姜老师朱批的习作本。“每一篇习作,姜老师都会亲自批阅。正是有了姜老师的激励,我才会爱上写作,直到现在还坚持每天写日记。”
熊颖笑言,高中时虽然读的是理科,但她特别喜欢文学,经常自己创作诗词,集成了一本小诗集。对此,姜老师十分欣赏,多次在班上朗诵她写的诗,还说她是“熊徽因”。姜老师的语文课堂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还不时制造一些“小惊喜”,比如:读书分享会、小组PK活动等等,犹记一次晚自习,姜老师让大家放下书本,给他们放了将近两个小时的“世界名著赏析”。那个时候,多媒体还没有普及,姜老师的磁带给全班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惬意。
梧桐树下,姜冬霞与曾经的学生们共忆“当年情”。(记者向洁 摄)
有教无类,她用真性情教学生冲出“低谷”
“姜老师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毕业后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王宁说,在姜老师眼里从来没有“孬”学生,不论成绩如何都能在她的班上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宽容他们的错误;也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倾听他们有趣的故事、青春的烦恼、学习的困惑。大家都十分信任她,尊敬她,叫她“姜妈妈”。
2001届毕业生肖波直言,读书期间,他一直是比较调皮的“问题学生”。遇到姜老师之前,“表扬”从来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勋章,他第一次被当众表扬就是在姜老师的课堂上。那一次,向来不擅长写作的他被点名了,姜老师当着全班的面念了他写的作文片段,并表扬他把看足球的过程写出了现场感,看得人热血沸腾。“被表扬是有后劲的!”而今在精酿啤酒行业如鱼得水的肖波说,在姜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当年高考,他考出了高中三年里第二好的成绩,顺利进入武汉理工大学。
“感谢姜老师的不弃,我才有幸考入武汉大学。”周洁与妻子姜玲同届不同班,但都是姜冬霞的学生。他说,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曾是他的“老大难”。以前写周记,他可以一坐一两个小时只写个题目。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和音乐相关的文章,姜老师画了很多波浪线,还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语,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每次写的文章老师都有认真批阅。为了不辜负姜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开始在语文上下功夫。当年高考,他擅长的理科综合考砸了,幸得语文“开挂” 考出了高中三年来的最高分,他如愿进入武汉大学。
曾经的语文课代表张媛说,姜老师总能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在她的眼里,学生要么字写得漂亮,要么爱整洁,要么责任心强,要么乐于助人……至今,她都记得考试失利时,姜老师对她说过的话:“考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给你思考未来要怎么做的机会,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义。”
回母校探老师,学生熊颖特意带来了20多年前姜冬霞朱批的习作本。(记者向洁 摄)
学生为她写满一黑板“真情告白”
坚持每周3次在跑步机上跑4-5千米,每周至少3次瑜伽练习。“只要不是备课的时候,能站着我就不坐着,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仪态,咱们这个工作要有一副好身板!”姜冬霞笑说这是吃一堑,长一智。
2018年11月,姜冬霞持续出现咽部不适,并伴有咳血症状。经诊断,为声带会厌囊肿,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恢复期约需3-6个月,医生建议暂别讲台。
2019年3月,病后初愈的姜冬霞返校上课,爱她的学生们,为她写满一黑板的“情书”。(记者向洁 摄)
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2020届毕业生邱俊妍说,尽管代班的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山珍海味”,但大家还是十分想念姜老师主理的“妈妈的味道”。同学们纷纷为姜老师写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听着您的课,就十分美好。”还有同学写到:“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饮品,却只爱过一个像您这样好的老师。”开年后,当姜老师提前回到教学岗位时,同学们为她写了满满一黑板“告白”。
已经成家立业的学生们在姜冬霞面前还是曾经那群调皮嬉闹的少年。(记者向洁 摄)
学生王茹用李清照的词“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来形容姜冬霞,赞其犹如那点缀枝头的桂花,是学生们心中的“第一流”。
教学之外,姜冬霞还兼职硚口区语文教研员,她总是上完课,就赶往区里其他学校听课。她用前沿的教育理念引导全区教师,用磨课的方式提高全区的教学能力,用精确的数据分析来查找备考中存在的问题,跟个别老师谈心。有时,她还带领老师们走出区内,到省里、市里或其他兄弟学校观摩学习。
毕业20余年,老师的谆谆教导仍记心间。(记者向洁 摄)
曾经的学生武翀继承了姜冬霞的衣钵,现为武汉市第一职教中心机械专业教师。“姜老师是我的榜样。”武翀说,姜老师一直潜心研究教学教法,深耕课堂,轻负担,高质量,被学生赞为“无作业女神”,她更注重立德树人,追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成长。姜老师很善于总结和归纳,她为了给学生减负,不惜给自己增加工作量,每一次深入浅出的传授都是兢兢业业的耕耘。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王雯婷 苏敏 实习生胡明子)
【编辑:姚昊】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