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二战的话,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那“铺天盖地”的轰炸机在日本和德国上空狂轰滥炸的场景!虽然轰炸机这种装备在一战时期就已出现,不过一直到二战中、后期它才发挥出了应有的威力。在那个时代的螺旋桨式轰炸机的制造工艺相对(相比于现代轰炸机而言)比较简单,适合大量制造,再加上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于是在二战战场上一次性派出成百上千架的轰炸机机群对某一地区执行地毯式轰炸任务也就成为了可能。
比如美军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对日本实施的“东京大轰炸”,前后总计出动B-17/29轰炸机共3.3万架次,投下了超过16万吨的炸弹和燃烧弹,几乎将东京夷为平地;
另外还有像被称之为“史诗般悲剧”的德累斯顿大轰炸,1945年2月至3月期间美、英军队向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共派出了近2000架次轰炸机投下了超过6000吨的炸弹,差一点就将这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
东京大轰炸
在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各国也推出了不少著名的重型或者称之为战略轰炸机的机型,包括美国的B-17、B-24、B-29,英国的“兰开斯特”,日本的G4M1陆攻,苏联的Pe-8等等。
二战时期著名的重型轰炸机
不过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二战德国自始至终似乎从未列装过一款可以称之为战略轰炸机的机型。即使在轰炸英国期间该国空军主要以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容克斯Ju-88中型轰炸机、亨克尔He-111中型轰炸机等机型为主,类似于英国“兰开斯特”一样的重型轰炸机在德国少之又少。
亨克尔He-111中型轰炸机
德国真的没有列装过此类飞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其实也开发过几款重型轰炸机,不过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列装或只有少数装备。到了战争后期德国更是疲于应付东、西两线的敌人,根本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去开发耗钱又不出活的重型轰炸机,所以最终它也没有大量列装上重型轰炸机。
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
当然了,德国空军没有列装此类装备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与希特勒对装备的倾向性有关,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曾给出过一句经典的总结:
我们的元首从来都不问轰炸机到底有多大,他只关心数量!
在希特勒的潜意识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军队和装备数量、速度,而非性能或是质量,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了德国军队内为何没有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等这类重型装备的原因了。
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
不过元首需要考虑的是“大方向”问题,细节问题手下人多多少少还是要去跟进的。就比如重型轰炸机的开发来说,德国早在1936年就已上马了一款四发重型轰炸机,这个项目也是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唯一一款成功开发并少量列装(总建造数量为1100多架,相比于动辄数千架上万架的制造量其他战机而言,这点产量只能算是少量装备了)的战略轰炸机,它就是亨克尔He-177轰炸机。
亨克尔He-177轰炸机
这款轰炸机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德国空军中将瓦尔特·韦佛领导的“乌拉尔轰炸机”项目。在1936年德国空军参谋部认为在未来必将会与苏联一战,而使用战略轰炸机对苏联乌拉尔山脉一带的工业区进行轰炸会很好的遏制苏联,因此该项目正式上马。只不过后来两家投标公司容克斯和多尼尔航空拿出的Do-19和Ju-89轰炸机的性能实在差强人意,与此同时主导该计划的瓦尔特·韦佛在一次空难中丧生,项目一度陷入停顿。
接替瓦尔特·韦佛的恩斯特·乌德特对战略轰炸机毫无兴趣,他重点关注的机型是俯冲式轰炸机。加之与美国、英国这些具备洲际视角的国家相比,德国更关注与欧洲这一堆一块的事务,战略轰炸机根本不是急需装备,同时受限于资源、产能效价比制约,战斗机和俯冲式轰炸机带来的效果要远远高于战略轰炸机,所以这项计划被搁置了一年之久。
德国空军元帅埃哈德·米尔奇(犹太人)
直到1938年初,在德国空军元帅埃哈德·米尔奇的大力倡导之下,亨克尔He-177轰炸机的研制计划才得以再次“复活”,起初该机也不叫He-177,而是被称为“轰炸机A”计划。
虽然项目得以保留,可当时德国人为这款重型轰炸机提出的指标实在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 首先,该机的基本性能指标被定为巡航速度不低于500公里/时、航程必须超过5000公里、载弹量大于1吨。现在看来这种性能似乎没什么,不过在当时50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已经超越了那个年代所有现役战斗机的飞行速度!
- 另外,受恩斯特·乌德特对机型的偏见影响,他为该机附加的另一个技术指标是这款重型轰炸机必须具备可以进行60度角俯冲轰炸的能力,否则这种轰炸机就不值得生产。
重型轰炸机可携带一吨以上的炸弹,还需要能够达到500公里的时速,同时还具备俯冲轰炸的能力,这种在当时近乎“变态”的性能指标可能也只有在那个疯狂的国度才会被提出来。
可在这个能够设计出古斯塔夫巨炮的国家,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性能指标最终被亨克尔公司“忠实”地执行了。
1939年初第一架He-177原型机问世并首飞,该机机长22米,翼展31.44米,机身高度6.67米,空重16.8吨,毛重32吨,最大有效载荷3.5吨,配备有两台戴姆勒BD-610 24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2218千瓦,航程超过6000公里。
武器配备方面,该机机鼻内配备有一挺7.92毫米MG-81机枪、机腹吊舱内和机尾各有一门20毫米MG-151机炮、另外在机背和机尾吊舱内装有两门13毫米遥控MG-131机枪;
内部舱室内可挂载约2.5吨的各型炸弹,在机翼下方的武器挂架上还可携带将近1吨的弹药。
看字面数据似乎还不错,甚至还大大超越了原定的性能指标,可在实际使用中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为了让这款空中“巨无霸”能够飚出50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设计师在减小该机空气阻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单以外观而论的话,个人觉得这款轰炸机可能是二战中外形设计最为漂亮、简洁的一款轰炸机),以至于原本需要四台发动机来驱动的轰炸机最后被硬生生的缩减为两台。
当然,它只是看上去像是由两台发动机驱动的轰炸机而已,实际上在两个发动机舱内被放进了四台发动机(每个机舱内两台)。一台戴姆勒BD-610发动机是由两台DB-601发动机耦合而成的,驱动双联动四叶螺旋桨顺/反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可带来的问题则是在狭小的空间内发动机非常容易过热,甚至是起火,也正是如此,该机也被不少人戏称为
“燃烧的棺材”。
同时为了让它能够顺利进行俯冲,设计师们在机身和机翼的设计上都做了强化处理,这样做也大大增加了飞机的自身重量,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是太理想。
在第二架原型机进行俯冲轰炸测试时,该机在俯冲一半时就在空中解体了,所有试飞员当场毙命。而在接下来的测试中第三架得以保全、第四架坠毁于波罗的海、第五架因起火报废...
但随着德国所面对的战争形势不断恶化,即使有重大缺陷的He-177也被批准批量生产了,首批35架He-177A-0正式下线,随后是130架He-177A-1,这两个批次的轰炸机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由于缺陷问题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部署在二线或者是三线。
此后,亨克尔公司对于该型轰炸机采取的策略就是一边生产一边改进,终于在该款轰炸机的A-3型号上发动机容易起火的问题被彻底解决,在A-5型号时基本已达到所有的技术要求,甚至还可以俯冲轰炸。可是此时已是1944年了,重型轰炸机对于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国来说基本毫无用处了。
而且由于前型轰炸机的缺陷实在太过于明显、发生故障的概率实在太高,以至于大多数机组成员看见这款轰炸机就“头疼”,没人愿意驾驶一口“燃烧的棺材”上战场,即使A-5已是接近于“完美”的机型。
最终,这款轰炸机的结局就是从1944年开始因为燃料和机组人员短缺,大部分飞机只能停在机场,最后毁于盟军的“狂轰滥炸”之中。
He-177重型轰炸机在整场战争中除了后期执行了几次对苏联的轰炸任务之外再无过多亮眼表现,前期高故障率、后期缺油少人的尴尬局面让这款轰炸机自始至终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战力。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