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下来,家里用过的扫地机少说也有七八台,见证了它们从单扫地到扫拖一体的升级,也见证了它们从碰撞>视觉>激光的导航方式升级,现如今的扫地机完全可以摘掉人工智障的头衔。每次抱着娃一起看着它们定时出来自己清扫地面,就很惬意。但清扫之后还要倾倒打扫这个扫地机内置的集尘仓的操作就把我从理想生活直接拉回现实。为了进一步的解放双手以及免去恼人的倾倒扬尘问题,我入手了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文章略长,内容很认真,争取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细节体验。
支持自动集尘打包的扫地机,米家不是第一家,但能冠以米家标的扫地机,已经是可靠口碑的代名词。由于充电桩带有集尘打包功能,整体包装体积相当大,外箱毛重也达到了11.2kg。幸好快递送货上门。
附上全家福,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电源线、水箱、拖布、边刷、清理工具、备用尘袋、集尘充电座、说明书。标配内容相对我以前购买的扫地机不算多,边刷、拖布这类常规损耗品都仅仅提供了1件。不过很多人选择米家扫地机器人不仅仅是口碑性价比靠谱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在网上很容易找到相关配件耗材。
正面整体还是继承了米家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如果我没记错,米家最近几款扫地机多为这种黑色版本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和防撞条等内容的加入,推出白色版,依然要保留很多黑色区域,造成整体视觉不够统一,相信也是这个原因,米家扫地机目前主打黑色版。顶部仅有两个按键,为电源键和回充键。开机后短按电源键为启动清扫,回充键在长按下为局部清扫。比较人性化的是它在清扫、回充、局部清扫的过程中,短按主机上任意键都是暂停。方便发生意外情况时,最快的暂停运行。内置的5200mAh电池单次最多可以清扫240平的面积,一般都用不到断点续扫功能了。
正面的镜面材质细看还是那种珠光黑。剔透之中伴着细腻感。这里边缘微微凸起的部分为开盖的地方。
背面底板的设计依旧很家族式,可谓如果有其他牌子的扫地机,可以对比底部细节,米家这台扫地机底部元素设计分布成熟,曲面过度可以说运用的如火纯青。
底部一共有4组悬崖传感器,其中两个位于主滚轮两侧,而另两个就位于这万向轮附近。在万向轮的左右两侧正方形的金属片为充电触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这里还有个细节设计,它的万向轮少见的支持快拆取出,方便清理里面的赃物和毛发。
边刷方面同样也比传统扫地机有更细节的设计,看到里面的小刷头了吧,这样在运行中,可以有效避免毛发和杂物缠绕进边刷轴内。
主刷为毛刷和胶刷一体。有效应对各材质的地面。V型设计可以有效聚拢底面灰尘杂质进到内部集尘盒。
两个主轮的纹理设计是我见过最精密的,可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和越障能力。想到一个名词,全地形越野轮胎,后面也会带来越障能力实测。
在底部拖布组件的安装位上方相比传统扫地机多了两个开口。这是为了自动集尘到外部尘袋的预留开孔,后面也会实测这功能。两个大开口左右的金属触点是给外置电控水箱的接驳供电之用。
细节体现专业,除了边刷外,在主滚刷罩两侧的转轴区域也设计有小毛刷,通过我后面几天的实测,的确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杂质和毛发缠绕问题。频繁清理主刷头的痛点成为了过去。
这台扫地机采用了S-cross™ 3D避障技术,结合前置的ToF空间传感器,能够更为立体的感知小物件等障碍物轮廓,减速绕行通过。
在扫地机的右侧比起其它扫地机还多了一个沿边传感器(就是右侧二内凹开孔区域)。通过这枚传感器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墙面与物体沿边贴合清扫。此外,不同于顶部的镜面材质,地面和侧面都是更耐划的磨砂材质,兼顾颜值和实用。并且前方底部还有一圈曲面凸起的碰撞缓冲板,这凸起部分为橡胶材质,但与侧面过度衔接的相当自然。
顶部开机后会旋转起来的部分LDS激光传感器,结合向来以算法见长的米家加持,让我在入手前就很放心这台集尘扫拖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能力。
半开盖设计几乎是米家扫地机的家族式设计了。通过前面说果的尾部凸起区域可以很方便的打开。但在日常中,我把扫地机底部朝上拿起来时候,朝地面的面盖不是完全闭合,是会开一小段角度,虽然理性告诉我米家扫地机都挺靠谱,但感性下会有种这个产品不太牢固的错觉,所以希望扫地机顶部的面盖可以有微磁吸功能。即便翻过来抬起,面盖也能牢牢闭合。
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小米,谙熟用户体验细节,根据用户体验的深度,将不常用的WIFI指示灯和重置孔设计在面盖内部。外部仅有使用频率最高的电源键和回充键,这两个按钮。
激光传感器可以说是扫地机的核心大脑,为了保护这颗大脑,它的顶部面盖区域支持一定程度的按压,避免各种潜在的磕碰隐患,另外这个凸起的头部不同于正面其它大面积的镜面,是和侧面与地面一样的磨砂材质,不容易造成破相。
取出内置集尘盒,可以看到底部透上来的2个开孔,通过带集尘的充电座向尘盒吹气和吸气。这也是和其它扫地机最大的区别。另外,从底部滚轮进尘的橡胶连接区域贴合的相当牢固,之前我有台扫地机就是这里橡胶衬垫脱落,导致难以严丝合缝的进尘。打那以后每次到手新的扫地机都会留意这里。
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动清理扫地机里的小集尘盒,它没有传统扫地机集尘盒那种进灰挡盖。其尘盒滤网支持水洗这点我很喜欢,我就很不喜欢家里老的扫地机滤网不能水洗这点。其能自动打扫清理尘盒的原理是右侧倾斜的盖板进气,通过左侧独立区隔的一个挡板同步开启将灰尘垃圾向着左下方吸出。这环节后面自然会带来直观的测试体验。当然,你依然可以通过尘盒上面两个橙色三角指示区域打开侧面来手动清理这个小盒子。
由于这个充电座带自动集尘打包功能然比常规充电座要大的多,准确来说是高的多。除了尘袋空间外,还带有16500Pa的双道循环集尘设计。用白话来说,就是里面相当于内置了一个吸尘器。单论占地面积上,加上回充的扫地机后,实际占地面积和常规扫地机的差不多。
正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充电座,所以重量达到了4.478kg。搬动不那么容易。但我并不认为它是缺点。其它扫地机的充电座特别轻,放在墙角并不牢固,尤其是家里不止一台扫地机的用户,A扫地机有时候会推开B扫地机充电座,B扫地机会推开A扫地机的充电座,这种互相伤害的行为在前两年经常发生到恼人,就算用胶条把那些充电座固定在墙角也坚守不了很长时间。所以充电座有一定的自重对我来说是利大于弊。
仔细留意可以看到这个多功能充电座的底部比传统扫地机的要向外延伸的更多,长长的轨道,有些像科幻电影里的火星车停泊站。除了靠内的两个凸起的充电触点外,外部还有两个和扫地机底部匹配的双道循环开口。
看着充电座底部,可以看到吸入的那个通道底部区域做了块透明的盖面,一般来说,采用双道循环就已经比起市面单通道吸尘的扫地机无论在效率和成功率都更好。但谁也不敢说百分百不会堵塞,所以这个可以清楚看吸灰的透明通道还是有其存在意义,万一有使用异常,可以查看定位问题,并且这个透明盖板还支持拆卸,便于清理排除问题。
背后是可拆卸的三相插头,支持左右或者直接向后,这三种走线。找到插座后,充电座背板中间内凹区域可以缠绕理起电源线多余长度。这条电源线看着虽然比较粗,但其实上手很柔软,缠绕很轻松。
这个带有集尘的充电座顶部有一枚按键,通过短按和长按可以支持启动清扫和集尘(扫地机回充电桩默认也会自动开启集尘)。虽然我多用小爱音箱语音和APP操作。但扫地机不像手机,是属于整个家庭的。家庭里还是有习惯传统按键操作的成员。顶部这个实体按键正好照顾到这类人群,按键边上的提示贴纸也很清楚的说明了按键用途。并且这个充电座整体较高,中老年不用大幅度弯腰就能按到。
打开充电座盖子,可以看到里面已经预装了一个尘袋。通过袋口纸板的提拉,在提手抽出来的同时,尘袋口也完全密封上,完全杜绝以往倒扫地机垃圾时候的了灰尘弥散问题。
不得不说这种尘袋的设计很巧妙,在提手抽出的同时,袋子是密封上,在充电座仓按上尘袋时候,袋口正好打开对应着进尘通道口。这个尘袋是消耗品,很多人肯定会担心使用成本问题,官方说法这个4L的尘袋(相当于10个扫地机内置的尘盒容量)可以做到45天一丢。我细查了这个45天一丢的测试标准是在100平的屋子测试。但一般装修入住,随着家具添置和娃的出生,一两年后,相信我,实际地面可清扫面积都远不到50平。这就是我的真实使用情况,所以按照这个面积,一个袋子最少能有90天以上的使用期限,加上还有附带一个备用尘袋,到手这台扫地机,即便每天清扫,半年才丢两次垃圾也不是不可能。也不用担心垃圾异味,这个尘袋是密封抗菌的。在半年后,官网的相关配件价格应该也不会太贵,也可以去某宝找找相关耗材。我这个解答足够让很多观望用户放心。
对于扫地机,我习惯在下地之前先在桌上遛遛。结合其悬崖传感器和沿边传感器,在实际运行中完全不担心跌落的可能,也很好的避开了障碍物。
切到红外相机,可以更形象的看到多组传感器以及LDS激光导航的工作情况。也可以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导航避障以及地图绘制的原理。
自从家里有了宝宝之后,更为注重居家环境卫生,这几天扫地机每天都定时出来清扫,家里宝妈也可以解放出时间来及时给宝宝准备辅食。宝宝的餐椅宜家的经典款,底下四个椅腿很细,但丝毫不妨碍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在餐椅底部灵活清扫。得益于其多传感器和有别以往的3000Pa大吸力。在不撞击到椅腿的同时也能把椅腿边缘的灰尘给清理干净。
以前用过的扫地机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一个坏习惯,会把拖鞋给推走。之前我陪宝宝在爬行垫里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出来时候,拖鞋不见了的尴尬,而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搭载的S-cross™ 3D避障技术,就能很聪明的减速绕行,虽然也会有一定概率碰触到拖鞋,但完全没有发生过推着拖鞋跑路的现象。
这台机子直径35cm,和家里其他几台扫地机差不多,但其它的扫地机都很难进入家里这个贝卡姆脚踏凳底部清理,最近有个把月没都没去清扫了。而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就能轻松的进去(当时扫地机左右两侧剩余间距仅有1cm左右)。
得益于沿边传感器和LDS激光导航的协作,在沿边清扫时候可以尽最大程度的清理到贴墙角的灰尘,进一步减少了卫生死角。
越障通过性这个方面,也是我对扫地机比较关注的,部分房间会有些高低落差或者导轨门槛,对扫地机的通过性也是一大考验,上图是我家里最高的那个槛了,通过的相当轻松干脆。按照官方说法,最多可以翻越2cm高度差。所以目前,只有我不给它开的门,没有它过不了的槛。
那种地上撒点瓜皮纸屑走过场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反应真实情况,这里就放上因为忙于带娃,导致近两周未及时打扫的次卧场景实测。
机子一共提供4档吸力,默认为第二档“标准”。在这个情况下,经过一轮清扫之后,床底和床脚边灰尘笼罩情况大大改善。
拖地功能已经是如今扫地机的标配,在这台扫地机上,电控水箱的安装真正做到了一步到位,拆装都能一气呵成。水箱卡入到位,会有语音提示。
另外有个细节,我们知道拖布本身也是耗材之一,用的多后,即便清洗的再干净也会让布料表面暗沉。而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标配的拖布不同于其他扫地机的明亮蓝色,而是蓝灰色,这个色相当耐脏。
日常扫地的话,地面不会太脏,但家里的奶渍等污渍残留就需要借助扫地机,这是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在拖地前后的对比,全程扫地机,并无人工干预。可以看到拖地后的确把家里的难以清扫的污渍给拖干净了。水箱容量不大,但结合我的实际使用情况,清理100平绰绰有余。
家里有了娃之后,餐椅、高景观车、伞车、爬行垫等等婴儿用品的添置。让100平的屋子,实际空出的地面都远远不到50平。另外充电座按照官方说明,左右需要预留50cm的间隙,我也没能做到,为了节省空间,我的充电座几乎紧贴了左侧的按摩椅。但扫地机依旧能在紧张复杂的地面环境下,通过极窄的间隙成功进出充电座。
之前家里近一周没清扫,这一波全屋清扫之后,内置尘盒里各种纸屑灰尘垃圾填充了近半的空间。在打开充电座自动集尘功能后,可以看到扫地机内置的尘盒里的垃圾通过双道循环迅速被抽入充电座背后的尘袋内。
这就是尘盒被自动清理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到除了边缘还有些细微的灰尘,总体整洁度颇高。更重要的是免除了手动清理尘盒带来的扬尘问题,至此,扫地机的最大痛点,手动清理打包垃圾的困扰终于解放了。
这台米家集尘扫拖机器人的米家APP控制功能几乎不用多说,该有的功能都给到位。不过有个细节交互值得一提,只有你插入水箱,APP的功能主页才会有水量设置相关功能卡片出现,不插水箱直接不显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始终聚焦于你所需要关注和操作的重点内容。可能有用户觉得上面房型图识别的不够清晰,但这个锅我要澄清一下,有娃之后,相关东西一时间没及时整理收纳,加上最近入了几个超级大件,以及还没清理的包装盒,让这个原本100平的房型图实际可行走的面积仅有不到40平。┐( ̄ー ̄)┌
传统扫地机有APP的也不少,但基本就用来远程开关和设置定时。而米家扫地机相比传统扫地机最大的软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联动功能。在米家APP添加扫地机后,并且家里有米家智能门锁的话,会推荐你加入“我出门了”的预设联动,设置为每日出门后,自动开启扫地机清扫。以及通过人体传感器检测有人出没,就停止清扫并回充。更多联动操作可以自己探索和搭配。
S-cross™ 3D避障技术、3000Pa大吸力、5200mAh大电量、自动集尘打包、不用再重复以往的弯腰收纳垃圾的枯燥和倾倒扬尘的苦恼。这才是真正解放双手的扫地机,懒即生产力。它的到来让我可以把时间更多的花在自己需要的地方。也相信扫地机市场会继续普及类似的自动集尘打包功能,这才是扫地机的进阶发展方向。当然,还是要提个小意见,相关配件耗材可以在包装中多附送些。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