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典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千百年来,《周易》一直被先民们尊奉为神圣的经典。
对于“易学”的概念界定,学界有种种说法。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前言中说:“《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1]唐明邦认为:“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2]刘大钧指出,易学以《周易》经传、易学史、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为研究对象。[3]郑万耕说:“易学是对《周易》所作的种种解释,并通过其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4]这些描述,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易学的内涵和特征。
总结上述说法,我们认为,所谓“易学”乃是关于《易经》的解释及应用之学。从狭义上看,易学即是《周易》的解释学。它探讨《周易》的起源、性质、内容、形式等问题。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音韵、训诂等手段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注解、阐释。从广义上看,易学还包括《周易》基本原理应用、发挥,《周易》体系变通一类学问,延伸至风水、命相、太乙、六壬、奇门遁甲等术数学。
易学源远流长。上古之时,先民们由于特殊际遇,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灵性的植物,这就是蓍草。根据《史记》等资料的描述,蓍草长到五十条茎的时候,其根部伸展的地方就会有乌龟栖息于下。先民们特别重视这种植物,将其摘取下来,作为工具,力图通过蓍草的自然分组排序,来预测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先民们渐渐有了体验,也积累了大量知识,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预测基础上,加强与深化了解释的力度,形成了象数推演与义理阐发的基本方法与体系,这标志着易学的诞生。
而后的两千年中,以《周易》为对象的研究代代传承、蓄力发展,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流派,易学也得到不断丰富和衍生,其范围不断扩大。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5]易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它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聚焦《周易》经文内容之余,更关注“易”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它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作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