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隐身轰炸机,大家都知道美军的B2和B21,还有俄罗斯正在研制的PAK-DA,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采用了飞翼气动布局,像只“大蝙蝠”,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隐身轰炸机都要这样设计呢?
隐形轰炸机为何都要采用飞翼设计?
这得要从飞翼的源头说起了,说到飞翼的源头,肯定又有人要举手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B2的源头是二战德国的霍顿HO229,它是世界最早的飞翼战机,外形科幻,堪称真正的黑科技。
有动力的BICH-3
BICH-3渲染图
从1920年代到50年代,切拉诺夫斯基设计出一系列滑翔机和动力飞机原型,几乎所有作品使用了某种形式的飞翼和往往远超那些时代的设计元素,他甚至设想过研制一种喷气式飞翼战斗机,拦截美国的YB49飞翼轰炸机。
不要小看苏联设计师的脑洞
不过,切拉诺夫斯基虽然是飞翼的开山鼻祖,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垂直尾翼,并不算是纯粹的飞翼。稍晚一点,差不多是1929年,研制B2的诺斯罗普上线了。当然,此时的作品并非B2,而是X-216H。和切拉诺夫斯基一样,X-216H也有垂尾,而且还是双尾撑结构。
飞翼最初是用来增加升力
与此同时,由于飞翼的内部空间比较大,所以非常适合对载弹量有着较高要求的轰炸机,诺斯罗普因此设计出了XB35和YB49这样的产品,而纳粹德国也曾计划在霍顿HO229的基础上,设计放大版的洲际轰炸机,去轰炸美国本土,看中的也是飞翼的航程和载弹量优势。
B2巨大的弹舱
飞翼真正对隐身起作用的,是因为它没有垂直尾翼,少了一大块反射雷达波的垂直面,而且机身机翼边缘容易做成平行结构,再通过精心设计的机身长宽比,从而实现在雷达波的波峰波谷中“隐身”。不过要想去掉飞翼的垂尾,并不容易,切拉诺夫斯基没有成功,诺斯罗普也曾在这个问题上碰得鼻青脸肿,不得不给YB49加几对小小的垂尾,来实现平衡,最终也没有投入现役。只有等到电传飞控和开裂式襟翼技术成熟之后,B2和B21才能变成现实。
真正的PAK-DA是这样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