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由于冷战结束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之前的战斗机,这大大拉长了其服役周期。不过,在俄乌战争的促动下,第四代战斗机的好日子也开始出现变化,全球主要国家均在近年对其主力战机发展进行调整。这种万花齐放的姿态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而其中正在同时生产歼-16、歼-10C、歼-20,预计在几年后开始量产歼-35的中国航空工业,无疑是最复杂的存在。
▲歼-20A是目前中航工业的最高成就
3月3日,法国国防部宣布第一架达到F4.1技术标准的“阵风”,已经交付法国空军使用,表明“阵风”的升级改造达到全新阶段。此外,据称达索公司还在开发“阵风”F5重大改型,以强化其无人机联动和战术核巡航导弹挂载能力。相比之下,另一个欧洲大国——德国则选择了更加有效的方式,即添购美制F-35A隐身战机,这意味着其装备的“台风”战机,将沦为次要装备。事实上,在传统的欧洲富国中,以英国、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均已开启了将美制F-35作为下一代主力战机的进程。而法国和瑞典则坚持国防自主,进一步强化各自国产的“阵风”、“鹰狮”,等待新的发展机遇。
▲歼-16和歼-10C往往被视为密切合作的搭档
任何军队的发展资源都是有限的,歼-16、歼-10C的大量生产,必然会挤占歼-20A的制造资源。还是以美国F-15EX为例,美国空军之所以高价采购这批四代机,是因为其现役F-15、F-16机队实在是顶不住了,平均30年的服役年限已经岌岌可危。而偏偏F-35的生产速度提不到那么快,只能通过F-15EX这种成熟装备来“顶岗”(之前波音对外出口F-15时就有成熟的生产线),这等于进一步压缩了F-35的生产资源。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外部压力骤增后,F-35生产得到更大的支持,F-15EX总产量降低,缩短“顶岗”时间就变得理所当然。
▲美军现役F-15C的服役时间实在太长了
事实上,国内空军在反复思量下,按照国内需求和国际局势变化,最终其实走了一条充满妥协的道路。具体来说,从2016年前后开始高速生产的歼-16、歼-10C、歼-20A,迅速填补了国内空军的战力空缺。到2022年前后,歼-10C成为最先被调整的型号,生产速度逐渐降低。这一方面有助于成飞整合资源,增加歼-20A的生产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发挥歼-10C的出口潜力,在国际上收获战略、经济收益。与此同时,歼-16的生产还在继续,这不仅仅是因为双座歼-16主司对海/对地攻击,可以与歼-20A组成搭档,也有助于维持沈飞先进战机的生产节奏,使得相关生产体系能坚持到歼-35量产到来。
▲歼-20的主导地位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
因此,中国空军在战斗机领域的选择其实与美国空军相似,只不过受限于歼-20A明显低于F-35的生产速度,稍微向歼-16倾斜了一点。而以2016年之后10年的发展理念来看,国内空军的选择较好地解决了早期先进战机数量不足、生产资源有限和量产型号偏多等问题。唯一还稍显可惜的是,歼-20和歼-16都属于装备、使用成本较高的双发战斗机,同时维持两者的快速生产成本稍高。在这个隐身战机初显峥嵘的时代,大量歼-16才开始服役意味着其使用时间,会一直持续到2040年前后。如同在歼-10A生产早期服役的歼-7G,在如今这个时代稍显尴尬一样,有朝一日歼-16也会成为外界眼中不协调的装备。
▲歼-16肩上的担子很重
不知不觉间,中航工业已经在战斗机领域,实现了从二流到一流的巨大突破,曾经在国内眼中难以逾越的法国、英国、俄罗斯航空工业,如今已经被甩在身后,仅剩下美国航空工业这最后一个对手。很有意思的是,美国空军恰好在冷战结束后的和平环境中犯下致命失误,舍弃了传统的双发重型F-22,转而以单发F-35为绝对主力。相比于未来歼-20与歼-35组成的高低搭配,单一的F-35在组织架构上稍显单薄。这意味着即使在近2000架的数量优势下,中国空军依然能有一战之力,直到在下一代战斗机问世后,再来一场巅峰对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