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一、何谓“易”与“经”?
“易”是变化,“经”经历、经过、经典。《易经》研究宇宙自然人生经历、经过变化的规律的永恒和绝对的经典之作。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古人说: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意思是指《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期。上古时代约三皇五帝时期,对应伏羲时代;中古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等时期,对应周文王时期;下古时代则从汉代开始,对应汉初孔子的《十翼》也就是《易传》的形成期,一直延续到清代。表明我们对《易经》的认识有个逐步加深、逐步拓展丰富、逐步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易经八卦推演
三、从易经到周易再到易传:发展变化的脉络
《易经》是“经传一体”的著作,“经是断,传是案”。是说《易经》包罗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吉凶判断,也有历史和现实案例作为佐证,就像一篇议论文,做到了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论证分明,充满逻辑思维。从易经到周易再到易传,其实有着清晰地发展脉络。
1、表现形式的变化,是指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从图到图文、再到文字发挥阐释说明的变化。
2、语言形式的变化,是指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从简古质朴、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到语句生动,充满故事性、历史性、自然哲理性、生动易懂好懂,再到充满人生哲理、指导人生发展道理的变化。
3、人的作用体现和发挥作用变化整体上看,是指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是一个从自然之理、到人生之理、再到社会之理的变化。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是一个人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加强增强的过程。
《易经》学以致用的智慧 人类认知提升
四、哲学认知提高的三个阶段变化: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关系
1、《易经》重视“静观”。反映的是人们的“认”与“识”,处于孔子说的“格物”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的阶段。这一时期表现的是人类开始学会开眼看世界、冷眼观世界;是物观我、我观物的客观冷静观察,世界与我的关系是:世界是世界,我是我;物我两观,物我两离,物我两端。这时期是宇宙自然“上天垂象”展示永恒自然规律,人间世间是“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体现的是“万事万物顺自然、遵循自然”,人依照宇宙自然规律办事。这以《连山》、《归藏》为代表。
2、《周易》重视“坐等”。反映的是人们静待天时地运与时间趋势变化带来的物的量和质的变化。在“致知”的基础上,适时趋利避害,做出选择,采取行动,待机而动,顺势而为,从而使人走出困局困境,走向成功。处于孔子说的“致知、格物”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等”的阶段。这一时期,反映的世界与我的关系是:我在世界中,世界围绕着我,世事困扰着着我,我在困境中,思考我该怎么办?如何解决外物困我?答案就一个字:等。以时间换空间,以等待换自由,思考破局之法。这时期体现的是人在宇宙自然规律面前,懂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按照《易经》乾卦呈现出来的“潜、现、惕、跃、飞、亢、用”的规律时机,静待作为时机的出现,善时而为。这以《周易》为代表。
3、《易传》重视“善用”。反映的是人们不论面临如何环境,都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养身心,增长德能,强大自己。是孔子所说的“诚意、正心、修身”阶段,也是人们常说的“行”的阶段。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现在我在哪,思考未来我在哪?思考我想要去哪?未来我是谁?这时期体现的是对“易”、“道”的体用,就是人生天地间,既不能像《易经》那样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为而治,也不能象《周易》那样静等时机、坐失良机、痴痴等待、体道明道而不会或者不善于用道去主动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而是应该自强不息、自觉作为、厚德载物、丰厚学养修养和品德,不甘平庸,主动作为,主动寻找人生的破局之路。这就是孔子为我们找到的一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功之路。这以《易传》为代表。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所以说,从《易经》到《周易》再到《孔子易》(十翼),不仅仅是书的名字的变化,他凝聚了从上古到中古、再到下古三代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其间熔铸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的巨大努力,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认知宇宙自然世界和探索人类“趋利避害”有所作为的伟大著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