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学,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绳绳相继,不绝如缕,涉及到了太多的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本文在这里只是提纲挈领地作一分期略论。
1、萌芽时期(先秦)
远古及夏、商、周三代,有关相学的记载很少,但关于“圣人有异相”的观念和看相的意识已经出现。《竹书纪年》载:“黄帝生而能言,龙颜有圣德。颛顼首戴干戈。帝喾生而骈齿。帝尧眉八彩,面锐上丰下。帝舜目重瞳,龙颜大口。帝禹耳参,胸有玉斗。”《五帝外纪》载:“伏羲人首蛇身,神农人首牛身,后稷枝颐异相,皋陶色如削瓜。伊尹面无须麋,付说身如植鳍,周公身如断菑。”《史记》的《五帝本纪》《补三皇本纪》中亦有类似的记载。这些话日后每为历代相家所称引。
至春秋战国时期,相学初见端倪。《左传》文公元年、宣公四年、昭公十一年,《逸周书•太子晋解》,《史记》的赵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秦始皇本纪,《战国策》等保存了一系列相人的记载。出现了善相的叔服、叔向、梓慎、卜偃、子韦、姑布子卿、唐举等人,其中以叔服、姑布子卿、唐举三人最著名,在相学的发轫阶段,他们0是一行筚路蓝缕者。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较多。关于孔子与相学的关系,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中可见一斑。《孟子•离娄上》中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眊焉;脑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瘦哉。”这里精辟地论述了人之外貌与内在思想的关系,对日后相学的心相论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历代心相论者奉为圭臬。荀子对相学也较有研究,还专门写下了批判相学的《非相篇》。
2、形成时期(两汉)
至两汉时期,相学获得重大进展。《汉书》的高帝纪;《史记》的绛侯周勃世家、外戚世家;《楚汉春秋》等史籍中保存了很多相学记载。出现了许负、吕公等相学人物。在汉代相学家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一妇人,以善相被汉高祖封鸣雌亭侯。据《怀庆府志》载,许负著有《徳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相学著作。《夷门广牍》中收有明代周履靖校梓的《许负相法十六篇》,敦煌相书残卷中亦有传为许负之作者。东汉,王充《论衡》中有《骨相篇》,王符《潜夫论》中有《相列篇》,对相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汉书•艺文志》中有《相人》24卷。由此可见,汉代已有了专门的“相工”,属大鸿胪管辖。从上述情况看,相学在汉代已基本形成了,这与汉代神秘文化的兴盛大有关系。(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