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硝烟弥漫、各大战场厮杀不断,谁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以何种方式落下帷幕。
战略轰炸,这个由意大利杜黑将军提出的军事理论终于在战场上得到实战检验,1940年开始德国率先成为盟军重点轰炸对象,四发布局、载弹量2-4吨之间的B-17、B-24、兰开斯特等轰炸机开始满天撒炸弹。以1943年7月汉堡轰炸为例:盟军共投下9000吨弹药,造成42600人死亡,37000所房屋被毁地面基本被夷为平地。负责军工生产的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表示:如果再有6个城市遭受同等规模轰炸,那么德国只能选择投降。
战略轰炸
1943年,二战空中最强的战略轰炸机B-29横空出世,四发布局、9吨载弹量再加上高达6000公里的航程足以让对手战栗。目标转移到东方战场,在它高强度的火海攻势下日本本土一片焦黑,以东京大轰炸为例:300多架B-29投下的燃烧弹令东京1/4地表被夷平,近10万人死亡27万幢建筑成为焦碳。堪比原子弹打击效果令B-29名声大振,在投下两颗原子弹顺利促成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后B-29更是成为全球唯一的战略核威慑平台。
战略轰炸
战略轰炸机的作用不言而喻,通过战略轰炸可以将对手战争潜力、资源消耗的一干二净。但是B-29轰炸机6000公里的航程对于美国来说只能算是“半球防卫武器”,无法直达还得全球找起飞基地以满足轰炸需要,因此研制能直飞目标的全球洲际型战略轰炸机成为首要任务。
洲际战略轰炸的需求
1941年初,经历了敦克尔克大撤退,还在承受着伦敦大轰炸的英国显得极为虚弱。在闪击战下包括对岸法国在内的整个西欧大陆都已经成为德国占领地,岌岌可危的英国随时都有可能落入德国之手。如此一来美国将失去欧洲所有盟国,缺少了前沿基地的美国航空兵必须从本土起飞作战,跨越大西洋直达德国本土进行轰炸(两国间最近距离超过5000公里),以此时的B-17等主力机型为例腿有点不够长。在现实需求下,美军需要一款载弹量更大、飞行高度更高、航程更远的洲际战略轰炸机。
美德距离
最初的选型研制过程
1941年4月11日,陆航开始了新型洲际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计划,初始设计要求如下:最大飞行速度724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3710米、7620米高度以443千米时速巡航时最大航程19310千米。挂载4.5吨弹药时作战半径8050千米,不重点考虑航程的情况下最大载弹量可达32吨。这款新机型性能指标出奇的高,同期研制中的B-29号称二战最强轰炸机,集成了一大堆当时最新技术成果不过在性能指标上也远低于该机。可以这么说:目标定位很清晰但实力不允许,超过当时航空技术发展水平。
提前剧透包括B-17、B-29、B-36同框对比照,就算是B-29“超级空中堡垒”在未来的B-36面前也是小弟弟一个,大小比例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B-17、B-29、B-36对比图
美国陆军航空兵开始邀请联合飞机(1943年联合飞机公司被合并,为阅读方便下面统称合并后的康维尔)、波音、道格拉斯、诺思罗普公司提出设计方案,然后对照方案进行评估筛选。其他几家反正最后都没上榜就不过多描述,直接呈上康维尔的几款方案造型,1941年5月3日康维尔给出了Model 35方案。该方案采用B-24“解放者”轰炸机的H型尾翼布局,由于不确定最终成品将要采用的发动机数量,因此又细分为4发和6发两个版本,估计他们也想不到最终成品是十发。
这是第一版的Model 35方案模型,6发布局H型尾翼,外部特征看基本就是B-24的放大型号。
4发H型双垂尾推拉混合方案
在第一版基础上细分出6发H型双垂尾推进式方案,这也是初期的最终版本,发动机后置通过螺旋桨驱动前进。设计构思和喷气机型类似但产生推力的是螺旋桨,不过在后期调整中又加上了四台涡喷发动机,成了一架风格更加怪异的过渡期产物。
XB-36全尺寸模型
就这么拖着时间进入1943年,由于中国战场局部态势恶化,美国面临着失去在中国前沿轰炸基地的可能。虽然在整体对日作战态势上受到影响,但对于XB-36来说反而是件好事,由于担心失去可供B-29前出轰炸的基地(航程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快速投入可洲际飞行的XB-36。1943年6月19日,在康维尔不断催促下陆航不得不在压力面前妥协,批准订购100架生产型并预计原型机将于1944年9月首飞,100架生产型也将于1946年10月前交付完成。其实大家一点也不要怀疑这种研制进度,在战时体制或者冷战期间类似或更夸张快速的研制进度都有,只要战争需要凡事皆有可能。
重新有了动力的康维尔在风洞测试中开始进行微调,最大的变化是将XB-36原来H型双垂尾改为14米高的大型单垂尾,造型上更加简洁明了对于自卫炮塔来说视野也更好。
XB-36单垂尾布局 三视图
和外部因素相比发动机研制滞后才是最大的硬伤,由于普惠R-4360-53“巨型黄蜂”发动机迟迟不能按期送达,再加上发动机的重量超过预期。康维尔一时头疼甚至打定主意半路更换发动机,不过终归配套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直接套用,没办法回过神来又开始了修修补补。在这种情况下时间进入1944年,太平洋战争局势已经相当明朗,在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之后包括塞班岛等落入美军之手,B-29不再为航程而困扰并以此为基地直飞日本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于是可怜的康维尔XB-36再一次被忽视,虽然项目仍在继续但优先级也再一次下降,甚至有了是不是该结束此项目的感觉。
姗姗来迟的B-36
还好这个担心没有成真,随着时间的推移XB-36项目反而成了香饽饽,正如前面提到的为夺取可供B-29前出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美军不得不为塞班、硫磺、冲绳诸岛陷入苦战。在血的教训面前崇尚火力至上的美军决定高度重视XB-36洲际轰炸机,而且由于原子弹的实战应用让美军看到将要开启的冷战,终归是战略运载工具的比拼(有弹无机等于零)。双重压力下虽然二战都结束了,但和其他因战争结束被无情削减的项目相比,XB-36风头正劲开始了加班加点的最后冲刺。
1945年8月,第一架XB-36原型机已经完成了80%的进度,由于变态的火力要求增加了机鼻机枪(来自战场经验敌机喜欢迎头攻击)。导致机头部分重新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机头上多了一个凸起的座舱,外形不好看重量增加只能安装在第二架原型机上再调试。
新机鼻特写
四轮小车式起落架的采用,大大降低了对地面跑道混凝土厚度的要求,也使这个又大又重的飞机起降更加安全。起落架轮胎数据是这样的:单轮直径2.79米、四轮直径1.42米,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照片中人物对比直观感受——飞机真不是一般的大。
四轮小车式起落架
B-36原来的标配是六台普惠R-4360-53发动机,随着喷气时代的来临为了提高动力性能,从D型开始另外增加了四台通用J47涡喷发动机,并联吊挂在两侧机翼下的短舱内。这种风格在螺旋桨跨入喷气时代时有发生,虽然再怎么加动力也飞不过超音速,但是一次10台发动机轰呜着飞行绝对很有震憾力。
五架B-36编队飞过白宫
B-36除了常规轰炸机型,还包括运输机(XC-99)、战略侦察型(RB-36D/F)、空中母机(Tom-Tom计划),以及更为夸张的核动力机型(NB-36H)。服役期间主要驻守本土,还有少量部署于英国和关岛等基地,主要侦察目标苏联及中国。
XC-99运输机,这是在研制阶段基于XB-36基础打造的运输机,XC-99有效载荷可达45吨货物或者4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就现在而言这款运输机的性能也一点都不弱,实力完全可以媲美现代俄制伊尔-76大型运输机,除了速度之外航程更远。不过该机只制造了一架原型机,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
B-36轰炸机搭载F-84战斗机
NB-36H核动力型,冷战期间美苏为了取得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开始了疯狂的武器研制计划而核动力飞机绝对是其中的极致。拥有一款可以实现不间断空中巡逻,随时向敌方发动核攻击的轰炸机,对于军事上进攻的主动性、突然性来说绝对是不二选择。于是美国人给B-36装上一台核反应堆,同时装备4台带有热交换器的核动力间接式喷气发动机,1955年9月17日首飞。不过这东西并不靠谱,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发生故障掉落在本国国土,那就相当于在本国领空部署了一枚不定时核炸弹随时可能炸到自己人。
NB-36H核动力轰炸机试飞画面,后面跟着的B-29是为了随时救援跳伞的NB-36H机组成员,谁也不知道这东西靠不靠谱。
NB-36H核动力轰炸机
注定是过渡机型
B-36轰炸机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上世纪40-50年代已经是新旧两个航空时代的过渡期,虽然早期喷气式飞机性能并不比螺旋桨式强多少。但是随着喷气式发动机的逐渐成熟完善,包括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性能已经得到很大提升,在半岛战争中米格-15就已经好好教训了B-29,那么以螺旋桨加喷气式为动力的B-36同样已显过时。
只是由于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B-47航程不足,才使耗费巨资不惜得罪海军的B-36在上世纪50年代仍充当主力。但随着波音公司B-52“同温层堡垒”登场,不论是技术还是航程上都不占优势的B-36终于走到尽头,1959年2月12日最后一架B-36J退出现役。
几款机型同框
B-36远程战略轰炸机
B-36基本性能参数:
机长49.4米、翼展70.14米、机高14.22米、最大起飞重量186吨(相当于三架B-29),最大飞行速度700千米/小时、最高升限13700米、最大航程16000千米,最大挂载38吨。
B-36远程战略轰炸机
B-36远程战略轰炸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