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今天是第八个“世界土壤日”,记者邀请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方面六位国内知名专家,畅谈江苏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义、成效与思路,共话江苏“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
耕地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写于《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十周年
“万物土中生”,地球上目前生活有870万种生物,其中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一方面,土壤中的生命组成一个庞大的食物网,驱动着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物质循环,这些过程使得土壤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生命死亡后的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了各种有机质,特别是腐殖质,创造了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保肥保水的能力。因此,土壤具有了它独特的东西——土壤肥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力”。12000年前,当人类意识到脚下的土壤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不再因狩猎采集而疲于奔命,土壤便多了一层人类学意义。耕种产生了“耕地”,让人类诞生了农业文明。
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是食物供给的主要来源,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一寸表土的形成需要数百年的时间,耕种会带来地力的变化,耕地的地力保持就在于管理。在耕地的耕作和管理史上,人类吃过不少苦头。曾经是农业发源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为土壤的盐渍化最终导致了文明的消失,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复活节岛也因为岛上树木被大肆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文明不再。上个世纪初,美国农业快速西进,开垦美国西部的大草原,肥沃的土地带来了丰厚的收成,但土壤的裸露遇到了长期的干旱,形成了美国最惨烈的环境灾难——沙尘暴。1934年5月11日凌晨,史上空前的黑色风暴爆发,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3天内把3亿吨肥沃表土送进了大西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占用了耕地,另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措施的滞后带来了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大量投入在助力粮食产量提升的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了板结和酸化等问题,耕地质量管理压力很大。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对此,江苏于2011年出台了《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了耕地质量管理体制,完善了建设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十年间,条例为江苏省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驾护航,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期待条例也能与时俱进,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筑起强大的法律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
科学施肥,促进农业增产与耕地提质双赢
“人要饭养,稻要肥长”,植物是人或动物的粮食,肥料是植物和土壤的粮食。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庄稼要好,施肥要巧”,这里的“巧”,就是看土、看苗、看天,缺啥补啥、需啥补啥地科学施肥。
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物生长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转化为枝叶果实带离土壤,如不及时归还,年复一年,土壤养分变少,土壤地力下降,难以维持作物产量。科学施肥是提高土壤地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另外,通过全面平衡施肥,特别是施用有机肥培肥土壤,增强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能力、养分供应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土壤微生物和酶活力等,可达到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风味、延长蔬菜和水果保鲜期的效果。
我国化肥每年用量折纯后约为5500万吨,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我国土壤pH值20年下降0.5个单位。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每年产生的6000万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农田利用率不足40%,带来资源浪费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实行化肥减量增效,推进有机肥料的生产施用,既能有效消纳农业有机废弃物,又能推进自然界养分循环利用,是兼顾农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然而,单施有机肥料很难满足作物当季高产需求,因此我国肥料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有机无机生物全元复混肥料逐步替代无机化肥,并结合土壤—作物-—肥料特性,做到化肥与有机肥平衡施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耕地地力提升、促进作物优质高产,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
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
2021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题是“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盐渍化是可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积聚、导致土壤基本特性恶化和质量下降的过程。耕地土壤盐渍化会造成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下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耕地荒废,影响粮食安全和耕地保障。开展土壤盐渍化的防控和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可以在生产提效、生活提质和生态提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盐渍土约占世界盐渍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以北方和滨海地区为主,在江苏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沿黄河故道地区。盐渍土的成因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生产活动也是诱因之一。灌溉设施不配套和管理不当造成地下水位抬升,应用咸水和碱性水进行灌溉而没有控盐措施,温室大棚保护地种植管理不到位,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忽略了盐渍化防控,大水面养殖或水旱插花布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入侵等等,都可能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继而影响土地质量。开展盐渍土治理和土壤盐渍化防控,要根据土壤盐分类型、分布特点、时空变化及环境要素特征,通过灌排工程、土壤改良、耕作栽培、生物农艺等技术措施进行土壤水盐调控,消减土壤盐分、防范盐分积累、抑制盐碱对作物的危害。
今后,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盐碱障碍耕地土壤的精准治理和生态治理,研究推广长效型的盐碱治理与盐碱地利用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上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积极发展抗盐植物适生型、节水型、资源节约型技术。总之,要发挥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
加强耕地污染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净土产洁食。优良的耕地土壤环境是保障耕地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及工业化推进,我国耕地呈现的重金属、农药、残留农膜、新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单一或复合的化学性污染及其导致的生物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江苏省统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以耕地为重点,以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为核心目标,从防、控、治关键环节入手,强化监测评价,突出风险管控,实施分类管理,注重综合施策。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确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明确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制定并实施了农艺调控、替代种植、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等安全利用方案,确保产出来的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未来五年,江苏在耕地污染防治上,首先仍要加强污染源头防控,有效阻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其次要遵循科学、精准、依法的原则,因土治污,因地制宜,构建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策略。同时,要以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为抓手,实现受污染耕地持续安全利用,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耕地污染风险管控、减污修复和分区治理是国际性难题,可借鉴的技术经验不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分区治理”和“减污修复”理论与方法,攻克一批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减污修复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耕地土壤健康养护和安全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形成耕地污染科学防治的系统解决方案。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邹建文
藏碳于地,提升耕地系统固碳减排能力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其碳库量是大气的三倍左右,在全球所有的碳中和负碳技术中,土壤固碳被公认为最具有潜力、成本最低、最易操作和实现的技术途径。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我国政府大力提倡通过农林生态工程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固碳量。
目前,我国一米深土壤碳库仅为900亿吨碳,由于中低产田比例高,土壤贫碳,耕地土壤平均有机碳比欧美低三分之一,据预测,2030年到2060年我国土壤碳库若增加56%,就可抵消全国总排放。作为人工高强度干预的耕地生态系统,农田土壤富碳提升空间巨大。近20年,中国政府通过“沃土工程”,使中国农田土壤每年新增固碳近1亿吨CO2当量。
在现有气候条件下,整合已有技术体系,我国耕地系统理论固碳减排空间每年大约为5亿至6亿吨CO2当量。一方面,通过种植制度革新、品种选育、少免耕、土壤改良剂应用、生物炭施用、微生物固碳调节、微生物沉积碳酸盐、土壤黏土矿物碳保护等农艺综合调控可大幅度提升土壤富碳能力,每年固碳可达到3亿吨CO2当量。另一方面,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算,农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直接贡献达14%—22%。因此,通过优化水肥管理、理化和生物调控等精准农艺技术升级,可降低50%左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每年追加固碳2亿至3亿吨CO2当量。
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实施“耕地增碳、藏碳于地”和农业减排对于“双碳”目标实现和农业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田墨池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