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科技与古老医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5月5日,在CCTV-1播出的《简牍探中华》首次发布了天回医简数据库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国内首个出土医学文献专门数据库,天回医简数据库在原简红外扫描图基础上,基于矢量摹绘技术,加入了全文阅览、图文对照、智能化检索、自动切分等特色功能,在科学保护简牍的同时引发了网友无限期待:“居然可以‘云’看2000多年前的医书”“活久见!迫不及待想查阅扁鹊的医学经典”“这不仅是天回医简的数据库,也是扁鹊的‘数字生命’呀!”
天回医简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令网友纷纷感叹“活久见”?又与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有何关系?
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书”重见天日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汉墓出土的大批简牍是迄今为止最能系统反映秦汉时期医学面貌的出土医学文献,整理者将这批简牍命名为“天回医简”。在清理简牍时,人们注意到“敝昔”这个名字在简文中频频出现。“敝昔”是谁?在查阅文献和多方论证后,学者们基本可以认定“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天回医简记载的“五色脉诊”内容不仅是扁鹊医学的突出标志,也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汉代名医仓公拜师公乘阳庆时所学的“五色脉诊”内容相互印证。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载入正史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天回医简的出土让失传2000多年的扁鹊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
目前,天回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等8部医书,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医学体系。随着科技发展,扁鹊的“数字生命”也被上传至云端,为中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服务支撑。
天回医简的“前世今生”
《史记》记载,扁鹊“为医或在齐,或在赵”,为何这批医简会出现在四川?汉墓的主人又是何身份?
2000多年前的医书今天还能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提到“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观察面部气色进行诊断的方法至今仍有所运用。例如,面黄肌瘦往往是脾胃虚弱的表现,面色苍白则说明可能存在贫血之类的病症。
此外,和医简一同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也令学者们为之欣喜,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十二条经脉,但此前出土的汉简医书对人体经脉的记述都仅有十一条,而髹漆经脉人像上存在两套经脉系统。其中一套刻划的十二经脉一目了然,且与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相对照,成为古代经脉学说发展演变的有力实证。
现代科技让千年简牍“青春永驻”
节目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柳长华首次发布天回医简数据库的最新成果。刘毅介绍,天回医简的数据库共有四个特点:可全文阅读、支持图文对照、可查看高清简文图片、支持智能化搜索。柳长华特别提到,数据库还支持字形切分,支持单个字放大功能,有便于研究者的识读。本次天回医简数据库的建立,是医学简牍整理史上第一次以数字化的方式制作简文摹本,将让千年简牍“青春永驻”,使简牍研究更加具象可感。
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推动学术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也在古籍文物的保护、传承和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首次以天回医简为代表开展出土医学简帛的数字化整理,以“原图原貌”的图像实现出土简帛文献的永久保存和再生性保护,实现出土医学简帛文献资源的网络共享。
据介绍,通过“天回医简”数据库,用户可以浏览到简牍的高清原始图版,并通过矢量摹绘技术,实现了简牍细节的无限放大。同时,数据库提供全文检索、图文对照、字形切分等功能,使用户能够快速定位到查询内容,对照查看简图和竹简现阶段的释读、注释内容等。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天回医简的数字化整理及数据库的构建,能够在现有出土文献整理标准基础上,和行业内共同探索一套形成不同层次出土医学简帛文献数字化整理规范。
跨越“难于上青天”的险峻蜀道,穿越2000多年的时间长河,天回医简将中华医学的智慧娓娓道来,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等突出特色的鲜活例证。(石秀 综合CCTV一套、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