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超大杯。」
在今年国产手机发布会后,在社交网络上,总能看到这清一色的回答。
可能这并非是对目前旗舰产品的不满,而是有种厂商们「藏东西」了的感觉,为高端市场留了个后手。
纵观来说,除了苹果、三星的按部就班,有「超大杯」外,国产厂商们的上半年旗舰有种「浅尝辄止」,出到 Pro 就停下了脚步。
按照以前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三机策略来说,这些新机不过只是「中杯」和「大杯」,「超大杯」更多的存在于流言之中。
「下半年会有超大杯,该有的都会有。」超大杯可以算是厂商最能凸显实力的集大成者,期待不无道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超大杯的等等党可能也无法赢到最后。
「超大杯」存在的意义? 分杯的状况在手机市场大概存在了四年,但其实早在汽车市场、餐饮市场出现,并且屡试不爽。
作为商业市场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它的目的无非就是卖货。
▲ 星巴克分杯著名梗图. 图片来自:《幸福 59 厘米之小马》
这就好像去星巴克买咖啡,买走的多是大杯。当你喊出「中杯」时,店员会再三确认你是否真正理解星巴克式中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中杯。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现象也可以用「锚定效应」来概括。
▲ 超大杯:不干了. 图片来自:《觉醒年代》
当然了,无论三杯是何种策略,鲁迅曾提出的拆屋效应就概括的更为精准些。让你花钱买超大杯,可能很难成交,但随之再提供两个选项,就更容易接受。
对应到手机厂商这里,最先采取三杯策略的其实还是 iPhone。自 iPhone XS 这代开始,便一下子提供了三个选项,相对于万元以上的 XS Max,几经对比售价 6000 多块的 XR 却成了真香机。
这种策略一直延续到 iPhone 13 这代,只不过这次为了继续细分,提供了一个「小杯」iPhone 13 mini。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原本「中杯」iPhone 13 的销量,同时,也有消息表明 iPhone 14 这代将会取消小杯 mini,而推出一台 6.7 英寸屏幕的 iPhone 14 Max。
▲ 传闻中,iPhone 14 Max 将会取代 iPhone 14 mini.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届时,曾经主打的「中杯」数字系列很有可能被这个大屏所取代,从而变成新的「中杯」,伴随而来的则是起售价的提高。
而在国产厂商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它们所让你买单的实则是「大杯」,这就与星巴克很像了。
▲ vivo X70 Pro .
原本发布会上绝对主角的「超大杯」更多的是秀肌肉和上探售价,当然了几乎没有短板的超大杯也更利于品牌的传播。
归根到底,超大杯策略,就是细分市场、秀肌肉以及卖货。
「超大杯」真的不见了 这个不见了其实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个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消失。仔细对比一下去年产品线,一些厂商明显收力,新机之中少那么一款能与去年 Pro 或者 Ultra 相提并论的产品,比如说小米 12 系列。
▲ 小米明显还有一台 12 Ultra 来补充.
按照每半年就更新迭代的国产厂商们来说,明显节奏放缓了。甚至很多中杯、大杯的配置也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最为明显的就是以往出现在大杯产品上的「潜望镜头」。
在超大杯出现之时,繁荣的手机市场就开始陆续萎缩,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冲击,萎缩幅度更大。存量市场里,卖手机其实更难了。
▲ 一加 10 Pro.
倘若还是以「三杯」策略,实则对库存周转有着更高的要求,无形之中成本压力提升,延缓或者取消超大杯也算是一个缓解之法。
甚至降配之后释放出的利润,也依然能够维持与前作相接近的售价,这在缺芯的大环境之下,也算是一个取舍。
另一个则是喜闻乐见的全线「升杯」。
最明显就是 vivo 刚发布的 X80 系列。X80 系列发布之前,vivo 产品经理韩伯啸就在微博上点明,X80 Pro 原本的就叫做 Pro ,且他们也取消了原来的低配,也就是「中杯」。
▲ vivo X80 Pro.
从最终的产品端来看,vivo X80、vivo X80 Pro 的产品力也足以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大杯」和「超大杯」。
甚至,vivo X80 的升级诚意更高,锚定效应更为明显,在看到 3699 元的起售价之后,甚至有些心动推荐给父母或者朋友。
▲ 升杯之后,性价比凸显的其实是 vivo X80.
不过,升杯之后,起售价不变,依然与去年的 X70 Pro 相同,同是 5999 元起售(12GB 256GB)。超大杯不过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第三,「超大杯」以折叠屏的形式重现。
超大杯的作用并非承担着走量,而是品牌上探价格空间、秀肌肉,之于消费者,那就是「新鲜感」。
▲ vivo X70 Pro 内置了 vivo V1 自研影像芯片.
比如此前的华为 P 系列超大杯,小米 11 Ultra、vivo X70 Pro ,无一不是把影像拉满,全焦段、大底、独立 ISP、独特的算法等等。
只是随着手机市场大环境的萎缩,以及中国手机用户的平均换机周期已来到 28 个月,数据来自市场研究机构 Strategy Analytics。
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同质化严重,新鲜感正在消失,换机欲望不高。
▲ 荣耀 Magic V.
荣耀 CEO 赵明曾在采访中表示,「手机厂商一定要给消费者找到一个换机的合适理由。」
而这个理由,便是形态可变的「折叠屏」。
同样是在去年底今年初,国产大厂们都推出了自己的折叠屏产品,虽然配置规格不同,但价格却都是所有产品里最贵,且用上了旗舰级序列。
▲ 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下半年旗舰开始着重主推折叠屏产品。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
同时,厂商们的传统旗舰策略也被重新梳理,三星的 Z Fold、Z Flip 取代了 Note,OPPO Find 系列引入了 Find N,vivo 的 X 系列分化出了 X Fold。
除了定价比超大杯更高,折叠屏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也要比传统的直板机更胜一些。它也渐成为厂商为高端市场「弯道超车」的重要一环。
而原本负责上探空间、秀肌肉的超大杯,要么消失不见,要么变成大杯,进而避免与折叠屏的定位重合。
折叠屏的不同形态是新的分杯策略 厂商超大杯的出现,实则是厂商们在存量市场中换取更高销量的一则成熟的商业策略。
而如今超大杯的消失,同样也是一种商业策略,但与餐饮和汽车行业不同的是,智能手机的创新正在触及天花板,市场萎缩,用户们的换机意愿回落,厂商们需要不断地打造更稀缺的特性来换取更多的知名度,从而转化为销量获取市场份额。
▲ 三星第三代折叠屏已经支持 IPX8 级防尘防水。图片来自:androidcentral
依旧有着足够新鲜感的折叠屏,也犹如此前的直板机一样。厂商们纷纷入局,盘活了产业链的同时,也开始催熟产品,降低售价,推向市场。
目前,三星已经将下半年的高端市场分给折叠屏,且同样采取了双机策略,一则是横向的 Z Fold,一则是竖向的 Z Flip。
▲ 华为 P50 Pocket.
国内最先引入「三杯」策略的华为,同样也开始在折叠屏上开始分化,Mate X 系列的全尺寸折叠屏,P50 Pocket 的小尺寸折叠屏,以及今晚就发布的外折形态 Mate Xs 2。
表面上来说,不同形态的折叠屏其实是不同的产品序列,但实质上,分杯的策略其实是形态。
相对于直板机,不同的「形态」才是折叠屏产品的最大的差异化,也更利于做所谓的「分杯」策略。
所以,传统意义上「超大杯」正在消失,但基于「锚定效应」所做出的商业策略永远都会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