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星术(Astrology)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存在。仅从词源上看,Astrology源于希腊文ἀστρολογία,是星星与学问结合,因此在学术语境下被译为星占学。而天文学(Astronomy)是“星星的法律”。虽然两者有共同的起源,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两者今天的地位不可同语。占星术在今天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也被认为是一种带有迷信、神秘主义的文化现象。世界范围内仍有大量的人迷信占星,而占星师还常常把他们的“技术”与科学联系在一起,更令人迷惑。本文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占星术与天文学的区别。
作者/特伦斯·海恩斯(Terence Hines)
翻译/张烁
占星术好使吗
撇开占星术在历史上、逻辑上和理论上的缺陷,询问一个纯经验问题仍然是很重要的,占星术管用吗?也就是说,占星术可以预测诸如个性、命运、婚姻甚至是性生活等等问题吗?事实上,此类研究非常之多,有的非常详细。比如,迪恩(Dean)用长达600页的篇幅,只为说明占星术和相关影响这一个问题。
讨论占星预测的研究前,有必要回顾一些基本的统计学概念。这将在实际的占星预测背景下完成。这个讨论不仅对这一章节来说是重要的,在后续章节中,也采用了统计学检验来评估各种各样的伪科学声称。
根据占星师们的介绍,占星术中对人类个性影响最大的就是生辰与黄道十二宫的联系。琳达·古德曼宣称,“一个人的星座对描述他的性格有80%的准确性”。现在已有关于人格分类的百余种方法,但将人格二分,再确定一个人属于哪一类是一个常见的方法。虽然这是一种过度简化的方法,但是它很受心理学家们的欢迎。
占星师琳达琳达·古德曼(Linda Goodman) (图源:asrto.com)
二分法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是把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似乎恰好和大胆、果断、积极、自信和坚定等白羊座的典型特征相符。所以,占星预测中就说明白羊座的人更偏于外向。如果占星预测是不存在的,那么白羊座的人中外向者与内向者的数量应该是大约相同的。大约这个词正是一些麻烦的来源,也是统计分析为什么必要的原因。
我们曾在一份校报上刊登广告,寻找在3月21日至4月19日之间出生的人来作为被试。有32人与我们联系,之后他们参与了一次内向与外向的测试,这份试卷能保证有效性和可靠性。
为了测试以上应试者的占星预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白羊座出生的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加起来。要是发现这些白羊座的人中有16位外向者,另16位是内向者,该怎么办呢?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证明占星预测的正确性。要是发现32位外向者,没有内向者,那不必多言,结果完全支持占星预测,也没有必要再去做统计分析。
很难确定到底哪些非偶然因素影响了统计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第一场测试中,8点上课的学生平均分是68;11点上课的学生平均分是79。统计学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这一结果是偶然发生的概率仅为2%。人们可以推断出许多可能原因,可能是8点上课的学生总体没有11点上课的学生聪明,可能是8点的时候学生比11点要困,还有可能授课教师在11点时比8点状态要好……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趣的是,学生们表现的差异贯穿了整个学期。可见,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能通过差异具有“统计显著”就能简单回答。
非偶然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上面关于内向-外向人格的讨论中,尽管一些情况统计显著,但我仍不断提到“非偶然因素”,并没有直接把生于白羊座这两种人格类型的数字差异归因于占星影响,甚至当这些差异显然是统计上显著的。
例如,通过第4行和第5行的数据,可以明确提出其结果不是受到占星影响的作用,这是怎么实现的呢?在我们的假设试验中,被试是通过校报的广告招募的。因为外向者比内向者更有可能对这样一则消息作出反应,所以在这样的取样标准下,我们的实验结果中可能外向者会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仍然统计显著,但显然不是受到占星影响。因此,统计显著就不足以作为任何推断的“证明”。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案必须能够消除其中能够发现的人为因素来确保数据的可信性。
此外,还有一项统计因素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先前提到,统计显著的结果是指根据统计分析,它偶然发生的概率要低于5%。这意味着结果可能是单纯的偶然因素导致的,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会非常低。罕见事件的确会发生,尤其是在人们给予足够多的机会时。事实上,罕见事件,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几乎是肯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大数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也是很多伪科学信念为人们接受的原因。
星座代表的性格来古代神话 (图源:Human Explore)
问卷显示的结果与学生们阅读的性格描述相关,不管他们读的是不是传统占星术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一位被试是白羊座,读到了白羊座是外向的,他的问卷结果更有可能显示他是一名外向者。
如果一位白羊座被试读到了白羊座是内向的,他的问卷结果有可能显示他是一名内向者。这项测试不仅揭示了梅奥、怀特和埃森克的实验结果,不是由于占星影响,还更进一步揭示了微妙的不可控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他们还向我们展示出精确实施试验、保证实验结果、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
尽管被试的预先认识导致星座和人格的虚假联系仍然存在,但埃森克和尼亚斯也没有发现占星术对另一人格变量——情感性与稳定性有任何影响。
星座配对毫无根据
占星师们认为,夫妻的默契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星座,两个星座“契合”的人比两个星座“不契合”的人更可能维持一段和谐美满的婚姻。但几项研究已经表明,实际上星座对婚姻或者离婚没有影响。
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得到离婚和未离婚夫妇的生日数据,如果星座对此有任何影响,那么离婚夫妇中应该属于星座不符的更多,婚姻稳定的夫妇中属于星座不符的很少。但结果显示,实际上婚姻状况与星座匹配没有任何关系。
卡尔弗(Culver)和扬纳(Ianna)还指出,在占星师群体内,对于星座的匹配也有很大争议。图8上面列明了四位占星师所认为的相配和不相配的星座配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4位广受欢迎的占星师中间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他们各自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但都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撑。
占星师有不同的配对“标准” (图源:《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
这些研究表明,婚姻状况(或者离婚)与星座搭配没有关联。换句话说,这些研究检验了所有星座配对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却发现,在任何情况下,星座配对与婚姻稳定性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这些研究不是简单测试了那些占星师们的预言。
科学家只能验证一小部分
卡尔森(Carlson)对占星预测进行了细致入微且精心设计的研究。这项研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引入了占星术领域的“专业”帮助与合作。我们征求了“全国地球物理研究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eocosmic Research)的意见,参与研究的占星师在占星界颇有名气(第240页)。此外,在进行研究前,参与的占星师们已经同意这项研究的程序和设计对测试占星预测是公正的。
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报纸广告征集了177名受试者。通过他们的出生日期、时间和地点,精确限定了关于他们星座的种种信息。之后,占星师们根据这些信息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解释。每位受试者都被给予了3种不同的星座解释。一个是他们的星座,另两个是随机选择的其他两个受试者的星座解释。如果占星师可以通过星座占卜出被试的个人信息,那么被试从中选出他们自己的解释的概率应该不止是偶然因素的作用。
加州心里测量表(CPI)主要用于人格测试。(图源:omania.testcentral.ro)
研究的第二部分,对116名受试者采用加州心理测验量表(CPI)进行测试。这一量表是广泛采用的正常(非病理)个体人格测试。然后,向占星师提供受试者的星座情况以及CPI测试中 3个人的个性概况。3份CPI的个性概况中,有一份是与占星师给出的星座分析相符的。占星师的工作是找出3份CPI报告中与星座情况相符的那一份。
此项研究的两个部分的结果,都没能为占星术提供支持。
研究的第一部分中,被试不能在偶然因素外,从3份星座解释中找出他们自己的那一份。在研究的第二部分,占星师不能找出和星座相符的CPI测试。这项测试进行以前,受到业界承认的占星师们已经认同测试的公平性,但研究的两个部分都为占星术的虚假性提供了深刻的实证性论据。
占星师们声称,很多其他的人格特征——包括身体特征、职业和医疗在内——都受到星座的影响。卡尔弗和扬纳总结了关于这些预测的几项研究。这些预测都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说,对60种不同职业的研究表明,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与星座有联系的,对于任意职业,相关从业者都不会存在集中于某个星座的现象。
但是占星术涵盖的可不仅仅是星座,完整而准确地计算出星座需要一定的数学能力和相关训练。除了星座以外,据说还有很多星座影响着个体的情况。其中包括行星连珠、运星、行星关系,以及行星不同的位置信息。卡尔弗和扬纳计算得出大约有1035种占星预测,这个巨大的数字只能与所谓地球上1027颗砂砾相比较。
面对这么多的不利结果,有时候占星师会争辩说,除非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数)预测被证伪,不然人们就不能轻易地否定占星术。占星师对自身的辩护显然不令人满意。
首先,因为可能的预测范围过于宽泛,学者们可能只能检测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占星师们就总会说不能证伪他们的理论,就算今后的情况能证明他们的每个占星预测都是错误的。
再者,通过前面的叙述已经可以看出,没有必要对所有占星预测的理论进行证伪。如果一个占星预测理论的主要预言都是错误的,那么科学家就可以否定这个理论,不用继续进行无谓的、事无巨细的检验。
占星术中,其理论的主要预言就是关于星座对个性、职业选择等的影响。这些预言已经一再被证明是错误的。
本文选自《伪科学与超自然现象》一书,作者美国心理学家特伦斯·海恩斯(Terence Hines)长期探索伪科学和超自然现象,他对诸如占星术、通灵、UFO等诸多普通人难以理解或深信不疑的内容进行了科学与非科学要素剖析,以及为何人们会相信这些,在这本书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察。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88年,第二版出版于2002年,时间虽久,对现象背后的内涵理解却无本质区别,仍需要我们用科学思维对待。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授权请联系cfinewmedia@163.com
征稿启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普知识、科学文化、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cfi@crisp.org.cn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