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力重重、由数字驱动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在星座中找到了慰藉,也有所体悟——即便他们并不真信。
占星学广为流传,盛极一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占星家和占星学公众号的关注者动辄达到数十上百万之众;人们拿水星逆行说事;啥都能往十二星座上安:猫的品种、王尔德名句、电视剧中的人物、薯条类型,等等等等。在网络出版物中,每日、每周和每月星座运势,以及按星座主题分门别类的文章大行其道。
这不是占星学首次盛行于世,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形式的占星学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就近现代而言,六七十年代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纪元又称“水瓶时代”,即从地球角度观看,太阳位置处在黄道带水瓶宫内的2000个年头)。
“新时代”运动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占星学固然没有销声匿迹——星座运势文还是频频出现于杂志后页——但它“稍稍淡出了舞台”,家住洛杉矶的占星家查尼·尼古拉斯(Chani Nicholas)表示,“而近五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使之具备了一点新意,跟这个时代不那么脱节了,这是前面35年都不曾有过的。千禧一代接受了它,并且玩得不亦乐乎。”
我采访的很多人都说,占星学的名声虽然还是不太好,但已经洗白不少。在网络文化中,它已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传播土壤“过去两年中,‘新时代’运动改头换面,再次兴起,基本是面向千禧一代和X一代,”智威汤逊广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创新部门的露西·格林(Lucie Greene)说,该部门从事文化趋势的预测。
卡莉·布斯曼(Callie Beusman)是《Vice》杂志女性频道《Broadly》的高级编辑,她说在该站,星座运势版的点击量“呈现出了指数级的增长趋势”。文化时尚类杂志《The Cut》的总裁兼总编斯黛拉·巴格比(Stella Bugbee)表示,2017年,一篇普通星座运势文在该站的点击量比2016年高出一半。
从某种意义上讲,占星学跟互联网时代是绝配。它门槛低,而且近乎无底洞,只要你想,就可以借助谷歌层层深入,不断钻研。这也给占星学这波文化浪潮平添了些许学问感——多了土星回归的幽默打趣,少了“你是什么星座”的老套搭讪。
我预先声明:占星学不是一门科学;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星座真的和个性特质相关联。但这个系统有它自洽的逻辑。占星学将天空划分成十二个区域,并给日月和各大行星所处的区域赋予意义,这就是十二星座。即便不是占星学发烧友,你也很可能知道自己的太阳星座,这是最广为人知的星座。但你出生的那一刻,月亮和每颗行星的位置也都在你的“星座命盘”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
星座运势文要做的,就是告诉你当前及未来,那些星球的运行状况,以及各星座将受何种影响。
“不妨把这些行星想像成鸡尾酒会上的宾客,”高人气占星家苏珊·米勒(Susan Miller)说。“可能有三个人围着聊天,两个人在一旁吵架,而金星和火星正亲热着。我每个月都要为你们解读这些对话。”
《雾海上的旅人》
智威汤逊还联手另一家趋势预测公司WGSN,发布了一份名为“千禧一代:灵性新篇章”(Millennials: New Spirituality)的报告,其中除了占星学,还涉及到治愈水晶、音浴、塔罗牌等等,都是近些年来为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新时代”神秘趋势。
两年前,The Cut主编巴格比就注意到了这种转向。“我可以感觉到,人们开始厌恶某种带刺的语气,”她说。那个时候,这家网站还在刊登略显老套的星座运势文,联系每个星座的本周情绪,配上动图。但巴格比意识到,“人们最想要的莫过于诚意。于是,我们(在做星座运势时)就拿出了十足的诚意,真正的兴趣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来的。”
但人们对占星学兴趣高涨,并不等于大家都全盘抛弃理性,转投神秘信仰去了。尼古拉斯·坎佩恩(Nicholas Campion)是一名占星学历史学家,他指出,人们“信不信”占星学,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也没有意义。人们也许会说,他们并不“信仰”占星学,但还是觉得星座挺准。他们也许会阅读星座运势,但不一定照着改变行为。一个数据无法涵盖这些的微妙差别。
很多主流媒体在解析占星热时,都格外关心科学性问题。他们喜欢搬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调查(内容是询问人们占星学是否科学),然后提醒人们,占星学不科学。本来就不科学嘛。但这不是关键。
信与不信之间当然,盲目接受占星学,把它当成事实,跟生物学这样的学科相提并论,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在推动占星学复兴的青年人中间,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多见。我采访到的那些人通常将占星学视为一种工具,或是某种语言,而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语言更多的是隐喻而非直陈。
“我们很把占星学当回事,但我们又不一定信这个,”供职于Broadly的占星学家安娜贝尔·盖特(Annabel Gat)说。“因为它是一个自省的工具,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它不过就是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当初招募盖特进来的布斯曼也是这种观念。“在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我有很多相互冲突的信念。”她说。“所以对我来说,这两种观念并存是轻而易举的事:一方面我知道,这不可能是真的;另一方面我又会想,‘下个月,有三颗行星进入天蝎座,职业决策上可得精明一点了。’”
女性内容网站The Hairpin上有个专栏,名为《占星学是假的》。它就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占星学是假的,但狮子座很出名》,《占星学是假的,但金牛座讨厌改变》。
这也许是因为,千禧一代更习惯于生活在怀疑和信仰的边界上,因为他们那么多时间都泡在网上——另一个真实与虚假并存的空间。这么多人觉得占星学有意义,这一点也提醒我们,感觉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得是真的。虚构作品里不也能找到真实吗?
在描述对占星学的态度时,莱菲尔回忆起了尼尔·盖曼(Neil Gaiman)的《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里一句台词,其中,男主角影子(Shadow)疑惑道:空中的闪电是来自某只神奇的雷鸟,“还是只是大气放电,或者在某种层面上,这两种观念是一体的。当然是一体的。毕竟,这才是意义所在。”
“占星学是假的,但它没有错”的立场看似矛盾,但也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种自相矛盾。
针对占星学卷土重来的原因,人们帮我提了很多假设。有人说,数字时代的人们都很自恋,而占星学正代表了对自恋的沉迷。还有的人说,人们在现实中感觉无力,于是转而求助于星辰。当然,两者兼而有之。有的人藉此逃避逻辑化的“左脑”思维;有的则渴求这个复杂系统给混沌生活带来的秩序。两者都对。而这,才是关键。
要理解占星学的魅力,你就得适应自相矛盾。它兼具宇宙之宏大和个人之细微;既关乎灵性又有其逻辑;既不可言喻又生动具体;既真实又不真实。
在一个割裂的时代中,不用选择反让人释然。在一个非黑即白的时代,在灰色地带中寻找答案,能使人放飞心灵。在不同时点、或者夜空中闪烁的微光之间人为地画线,从中得出一套套理论,这也许不无意义,哪怕你深知,它们之间隔着无数光年,而且风马牛不相及。
翻译:雁行
校对:李其奇
编辑:洪漫倩
来源:The Atlantic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点击蓝字“了解更多”,获取更多「造就」精彩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