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家商店里,发现只能和店员一对一结账,不能扫码买单;
你刚走进电梯里,迎面又走进来了一位没讲过话,却常常碰面的邻居;
你在餐厅遇到了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一起吃饭时朋友去卫生间,只剩下了你和这位不认识的新朋友……
相信以上几个画面,恐怕已经让社恐人士警铃大作了。当我们不得不和陌生人聊天对话时,许多人都会感到恐惧、慌张、尴尬。
不过,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变得极其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了?
和面熟的邻里热情地打招呼,与常去的商铺店员闲聊,在出租车上和司机畅聊一路……这些场景,似乎都变得遥远了。
不和陌生人交谈的理由,可以立刻总结出许多:陌生人可能存在威胁,人们不愿意浪费时间闲谈,无法信任陌生人……
但是,阿信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却给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陌生人没那么可怕,和陌生人交谈会让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
这本书名为《陌生人的力量》,作者乔·基奥恩在书中大量援引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力证在人类社会中,人类不仅因为进化而社交,也因为擅长社交而进化。
心理学家瑞安·德怀尔曾组织了一项研究,在与家人或朋友共进晚餐时,让一些人将手机放在口袋里,另一些人则把手机放在桌子上,相对于前者,后者明显更不喜欢这顿晚餐,因为他们感到更加心烦意乱。
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也发现,18~29岁的年轻人中,几乎有一半人反馈说,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避免与其他人交流。
或许,可以试试放下社恐既然与陌生人交流如此困难,如此让人感到恐慌,为什么还要与陌生人交流呢?
与陌生人的完全疏远,带来了日益加剧的孤独症,也带来了社会信任度的急剧下降,并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陌生人的力量》作者提出了自己观点:当孤独的个体走出个人世界,走向更宽广的人际天地时,便是瓦解整个社会的精神隔绝、社交恐惧、信任度低等困境的开始。
那么该如何开始呢?作者乔·基奥恩也给出了一些小建议。
比如,在公共场所里,与陌生人随意交流会没那么令人焦虑。
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中,两个人都在注意同一件事情时,社会规范的界限就消除了——无论是一起目睹了车祸现场、欣赏了哑剧表演还是看着同一座雕像。
再比如,如果你想要与人闲聊,需要打破套路。
如果你在常去的商店里,和店员聊天问:“最近怎么样?”店员说:“还好,你呢?”这就是一种套路。
如果当有人问“最近怎么样”时,你可以不单纯地回答:“还好”,而是会说“我给我自己打7.5分”,然后简单解释一下。或许你想要闲聊的人,就会感兴趣你为什么会给自己打分,打分的标准是什么,于是,话题就此展开了。
控制好距离感,也是另一个交谈的小技巧。
如果你在一个博物馆参观,直接冒失地走到一个正在看画的观众面前,脱口而出“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大概率会得到对方不解的神情。
而如果你先现在对方旁边30秒欣赏一幅画,之后再开口,一场交流很有可能就此展开。因为你一直在对方附近,对方已经适应了你的存在,说话并不会给人一种压迫感。
当今的世界发展变化如此之快,在全新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们变得既害怕又孤独。
一说起陌生人,我们就感觉来者不善,若要与陌生人交流,就更觉得压力倍增。可我们时常忘记,我们的朋友、伴侣或同事也曾是陌生人。在恐惧与亲近的两极之间,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不仅关乎个人,而且关乎整个社会。
让我们一起打破层层阻碍,试着与陌生人聊聊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