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在中国文人的诗里、画里、生活里,琴有真音,亭有真趣,石有真风,砚有真手,古董有真赏,清茶蔬食有真味……
这些“物”不是人基于自身的目的就可以规定、役使的对象。相反,文人在对它们的亲近、体察、反省和诗画表达中,建立起了一个区别于世俗逻辑的生活世界。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其实,文人之物的诞生,皆曾经历过文人长久而艰辛的澡雪。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
作者李溪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在这部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作品中,她通过大量诗文、图像、器物、造型艺术等在内的各类史料文献与物质材料的旁征博引与深入解读,论述这些器物之于文人文化生活的非凡意义。
作者的通透还在于:“无可否认,无论原初曾被如何苦心地澡雪,‘物’一旦进入世俗社会的话语和实践中,便立即有了被‘浊化’的可能。自魏晋南北朝之效颦名士,到北宋末年大肆发掘古墓,再到明清时期伪造名画、名砚,抑或跟风制作太湖石‘旧石’,这些行为的目的,正是朱光潜先生说的‘俗’与‘伪’。”
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言物“一受其形”“终身役役”的命运,即便文人之物也不能避免世俗化的危机,或者说这是一种必然的“常态”。苏东坡也曾劝人“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怀抱这样的想法,本书尝试抽丝剥茧,在散乱的辞句中重拾那一个个文人之物的真性曾在的瞬间。“倘若读者在阅读之后,比起在现实中去再造一个仿佛的世界,更愿意对文人之物那时的在场展开一种追忆,或许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评价本书说,“清浊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置身人文世界与现实世界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人”与“物”的对话正是其间的核心线索。李溪追本溯源,从几、琴、剑、砚、亭、杖、石、古、茶、菜十种物件与文人生活的意义联结入手,调动大量文学、哲学与艺术典籍,书写了一部别致的中华文明精神史。这本《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不但向古典传统致意,对于人们应当如何在物质高度发达的当下自处也充满了启示力。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李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定价:168元
本文来自【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