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居家观影时,纪录片已经成为热门推荐样式,一改其“小众”“高冷”的形象。更有不少“懂经”者在网上直接询问:经典影片或经典纪录片,有啥可推荐的?
一切皆非偶然。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纪录片的政策。更可喜的是,纪录片市场本身也在自然而蓬勃地生长,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国产纪录片似乎拉开了新的帷幕。它们究竟有哪些“进化”和创新?凭什么俘获年轻观众的心?有没有一些模式可供启迪?
硬话题,拍出软感觉
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两季都创下豆瓣9.0左右的高评分。无数网友给它打下五星好评——“像追剧一样看完”“不再是印在纸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看纪录片哭得稀里哗啦”……
书籍题材,不算是一个小众的题材。但很多年轻人一听这个词出现在片名中,就不太有打开的兴趣。因为在刻板的印象中,书籍类纪录片似乎跟深奥、严肃、一本正经联系在一起,必须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看。《但是还有书籍》恰恰打破了这种印象。没有专家正襟危坐,没有知识灌输,也没有心灵鸡汤式的文艺旁白。从真实主人公的柔软与温暖的生活画面入手,带人入“书境”,不知不觉间,观众跟着片中人物又哭又笑。
比如,98岁的沈燮元是版本目录学元老级专家,人称“古籍活字典”。片子的开头并没有从沈老的身份讲起,而是以他每天出门的生活场景作为开场。
早上7点,沈燮元出门等公交车,镜头随着他的脚步移动,在市井的街道、喧嚣的人群里,他仿佛就是其中一个普通的老爷爷。公交车来了,沈燮元没有挪动身子,说:“这部车子不要上,你看那么多人,害怕。”
片中,他和友人互相打趣,说买书好比交女朋友,没成功的时候不要说。每到此时,弹幕上飘过的几乎全是赞叹:“好可爱的老爷爷”“缺了颗牙,讲话好可爱啊”“想起我爷爷,太可爱啦”。
涉及专业问题,你以为沈燮元会一本正经开讲吗?没有。镜头里,他一边翻书一边嘀咕。有些是感叹:“不可能的。”有些是惊喜:“是个明抄本,黄丕烈题跋,头一次发现,而且是昨天刚好发现的。”有些则是满足:“一个比较完美的版本。”
旁白娓娓道来,有层次地串联起这些生动的场景,观众很快与片中的人物共情,逐渐理解了版本目录学的重要和有趣,点评“有点像侦探”“好厉害”。
另一位片中主角马爱农,则是《哈利·波特》全系列中文版的主要译者。她说,《哈利·波特》涉及炼金术、巫师传说等冷门知识,作者罗琳还会“生造”一些词,翻译时,有些词连字典都查不到。
比如魔咒,一开始马爱农选择音译,如“羽加迪姆乐维奥赛”。译到后来发现,很多魔咒重复出现,且非常重要,于是改为意译,并统一为四个字,让念咒显得短促有力,如“昏昏倒地”“幻影移形”“神锋无影”等。
更有趣的是,纪录片用了大量简笔动画。提到“神锋无影”时,只见一个动画小人对着书页上“神锋无影”几个字一划,四个字“唰”地一分为二,生动再现魔咒效果。还原漫画《镖人》的动作场面时,一页页静止的漫画在镜头里“动”了起来。有时候,主角回忆一段往事,也会出现动画场景还原。有时候,主角只是安静地坐着翻书,阳光洒向书桌,动画小人落在主角的肩上、跳到书上,画面温馨而生动。每次出现动画效果时,弹幕都纷纷为之惊叹。
片子的旁白同样俏皮活泼,比如把图书管理员比作游戏里的“NPC”。弹幕里直呼“内行”,表示被这个比喻“戳到了”。
在国家图书馆当了十几年“NPC”的顾晓军,自学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波斯语、希腊语等十几种语言,被网友形容为“扫地僧”。镜头里,导演让他用外语朗读一段文字。只见他上一秒还开心地捧起书,看了一眼后,下一秒忽然像个孩子一样大哭。他在抽泣中读了法语《最后一课》中令人伤感的句子。
弹幕表示:“他一哭,我好想笑……”“哈哈哈,太可爱了”。网友的笑,不是嘲笑,而是感受到这位图书管理员对阅读、对文学,有着如孩子般的赤忱。
真实、生动、睿智、温暖,手法新颖、节奏活泼、风味软糯,《但是还有书籍》不仅俘获了年轻观众的心,也获得了第13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纪录片奖。
找到“年轻的语感”
“年轻观众逼迫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把书籍里的故事讲得有趣、不闷。”叶深感叹。他是《但是还有书籍》的总导演、艺术总监,一位80后,而团队分集导演大多是95后。他们非常在意主题、叙事、风格、人物、音乐等元素与年轻人是否有共鸣。拍摄前的调研,主要对象也是年轻人。
动画的手法是该片一大特色,诙谐有趣。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就是被独特的动画开场所吸引,一路看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得益于团队里有一位95后动画导演,她毕业于清华美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纪录片动画专业。
从未来趋势看,创意动画、创意视觉,在纪录片里有很大的发挥舞台,使用恰当,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老一代纪录片很少采用的手法,却十分契合B站年轻人的阅片习惯。
叶深很喜欢看B站另一位UP主的视频。其视频主要是为电子产品做测评,其中有一期,对方搭建了一个创意电脑桌,呈现出科幻片一样的视觉效果。叶深认为那个桌子堪比“装置艺术”,一个测评视频却充分运用了视觉创新手法,年轻网友的创造力可见一斑。
几年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台播出时不温不火,没想到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播出后,顿时引爆话题。这件事引起B站平台方的注意,也让朱贤亮意识到“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纪录片,问题是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纪录片”。
朱贤亮曾在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频道任职,如今担任B站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负责纪录片的编审、策划。2017年7月,B站开始重点布局纪录片,多次在各个场合发布“求贤令”。
2018年,B站投拍的国产纪录片《人生一串》成为爆款,一季度点击量超过1亿。这让朱贤亮和平台方都坚定了“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纪录片”的信心。抓住年轻人,也就抓住了纪录片的未来。
传统印象中,纪录片比较小众,中老年观众更多一些。朱贤亮认为,喜爱看纪录片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颇有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当代年轻人本就符合这些特征,本应是纪录片的目标群体。问题在于,如何让国产纪录片变得“年轻化”“有网感”。
几年的实践中,朱贤亮为纪录片找到了一些“年轻的语感”。首先是主题,得从年轻人关心的话题入手,如美食、历史、青春、人文、宠物。
其次,要接地气。比如美食类纪录片不乏珠玉在前,但《人生一串》却能杀出重围,恰恰得益于它贴合年轻人的视角,勾勒出美食的烟火气。
再次,找网感。比如,解说词恰当使用网络语言,不说教,甚至刻意押韵和玩梗。玩梗比较多的纪录片当属《历史那些事》,有些梗只有B站网友才能心领神会。看不懂梗的观众怎么办?不怕,网友在弹幕里会帮忙解释的,由此片子与人产生良性互动。
“我们在制作纪录片时,提前考虑了弹幕。”朱贤亮说,比如片子刻意在某个点上空出个几秒,让弹幕飞一会儿,预判这里是弹幕宣泄情绪的点。
不同纪录片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传统观念认为,解说词不能太满,但《人生一串》如果没有那些满满的接地气的解说词,就没那么好看了。因此,网友戏称它的解说是“百万文案”。
制作《历史那些事》时,朱贤亮建议团队必须在每个段落上,输出不少于3个知识点。他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心理节奏普遍较快。叙事拖沓、知识点不够密集,他们就会立刻转移注意力。
此外,“注意力”这个因素,也影响了纪录片的时长和集数。数据表明,B站网友比较习惯在30分钟内看完一集,超过40分钟,观看数据就往下掉。而传统纪录片每集有50分钟,不如拆成两集效果更好。同理,总集数也不能太多。有的纪录片前6集平均点击量达到300多万,但第12集就只剩下几万。数据表明,纪录片保持在6—8集的体量,效果更佳。
突破黄金档,站上新“咖位”
传统媒体对纪录片的重视也在与日俱增。
今年伊始,东方卫视平台拿出每周二夜晚的黄金时段播放纪录片,形成固定播出机制。固定周播,背后要有大量的纪录片片源来支撑。
布局三年前已经开始。彼时,上海广播电视台把本来散落在不同频道、部门的纪录片团队统一合并,成立“纪录片中心”,形成17个制作人工作室。这17个工作室,相当于17个准市场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从市场上寻找合作伙伴。中心不再采用传统的拨付预算的栏目制,而是采用充分授权与动态监管相结合的项目制,从而激发工作室的生产力。
纪录片有了一个“固定出口”就像有了一个自己的店面。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表示:“工作室负责人在沟通项目资源时会更有信心,也为纪录片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纪录片中心旗下工作室制作的《人间世》系列,已经在市场上形成很好的品牌效应。那种沉浸式、有调查味、有价值观照和饱满情感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好几次,中心与别人沟通合作时,只要一说纪录片采取“《人间世》的拍摄手法”,对方就秒懂。该工作室今年又推出了体育纪录片《走出荣耀》系列,同样获得好评。
这两种题材其实都比较特别。前者需要长期蹲点医院,必须获得医疗系统的信任;后者长期蹲点运动员队伍,项目与体育系统达成深度合作。由此可见,驾驭重大题材、重点领域,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这片曾经孕育了海派纪录片的土壤,在创新和探索中发挥优势,很有可能培植出一支有别于网络风格、独具魅力的纪录片创制队伍。
数据显示,周播档的纪录片《冰雪梦启程》《走出荣耀:女足小将》,在冬奥会期间的收视率分别位居当晚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和第二。纪录片中心已经规划好整年的播出片单,如考古题材《何以中国》、长三角题材《太湖之恋》、消防题材《火线救援》、生态文明题材《草原,生灵之家》《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叶尔羌河》,以及现实题材《人生第二次》等。
王硕团队负责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系列。第一季聚焦青海国家公园,播出后颇受好评。草海、冰河、峡谷之壮美,令人心驰神往。如今,第二季正在拍摄中,对象是武夷山国家公园。
几个月前,武夷山下起了十年难遇的大雪,半山腰银装素裹,云海起伏,美得震撼人心。拍摄团队的2辆车、8个人驻扎在半山腰。天气危险时,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会劝阻他们上山。团队在武夷山几进几出,拍摄自然风景的挑战非常大。
王硕说,第二季依然是从都市人的视角,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起高海拔的青海,武夷山更显秀美,有摩崖石刻、文人书院,朱熹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迹。它不仅具有生态之美,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区别于第一季的壮美高原。
摄制组跟随科学家们的脚步,一一展现武夷山独特的气候与生态。一些珍稀动物,比如金斑喙凤蝶,数量稀少,极难拍到,要花大量的时间寻找、跟踪,很考验摄制组的耐心与体力。当久经艰辛,捕捉到关于鸟、植物、天象的生动美丽画面,摄制人员又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自己的自然地理纪录片一直是个类型短板。但这几年颇有追赶之势。如《水下中国》以独特的水下视角展现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航拍中国》则从空中视角俯瞰中华大地,如今已经在央视播到第三季,拥有大批固定粉丝。
善于向全球观众讲中国故事
如何向海外观众讲中国故事,纪录片中心总导演陈亦楠颇有心得。
从《东京审判》到《亚太战争审判》,陈亦楠的团队拿过多个国际纪录片奖项。去年,团队制作的纪录片《行进中的中国》第一季聚焦中国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广受好评。第二季如今正在制作中,这一回难度更大,通过政治、经济、科创、生态、民生等主题,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比如,开篇第一集里向海外观众介绍中国的“两会”制度。从何入手?团队选择了云南象群的故事。
2021年4月,云南省北迁的亚洲象群在网络上引起全球热议。其实早于此前,当地卫生院副院长资艳萍已经关注到西双版纳的亚洲象。
西双版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后,亚洲象数量逐渐增加,曾经也发生过“人象冲突”。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资艳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一番调研。
她了解到,西双版纳早已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2019年的补偿标准是玉米每亩400元、甘蔗每亩800元。而实际上玉米每亩收入可达800元、甘蔗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补偿差不多一半损失,群众受益程度较低。走访3个村寨后,资艳萍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提升补偿标准的提案。通过资艳萍的视角,纪录片展现了“两会”制度如何发挥作用。
新一季《行进中的中国》由中外联合出品。外方出品人Warner Bros.Discovery负责把该片向全球输出,其大中华区副总编辑张元说,合作时,他们也会提出一些基于全球视角的参考建议。
比如该片有一集讲述中老铁路的故事。对铁路的理解,中国视角与东南亚视角是不同的。Discovery建议片中增加东南亚的叙述视角。如此,放在全球视野、国际语态中,就能更好地理解中老铁路的价值。
又比如,正在Discovery海外平台播出的纪录片《数字里的中国》,是由海外团队联合本土团队共同创作的。一提到数字,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GDP、人均收入、住房面积等。但纪录片需要拍得吸引人才有传播效果,创制团队为数字赋予了新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生动表现呢?选用数字“1111”,引出居民购买能力提升、网络电商发展、可支配收入提升等话题。中国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斐然,然而外国观众缺乏亲历,难有感性体会,仅仅介绍里程数,传播效果未必好。于是,这一集的数字定为“318”,从318国道两边的基础设施发展讲起,一路由西部串联到东海之滨。还比如数字“5”,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到“十四五”规划等,“5”在中国有着丰富的演绎,可以拍得趣味横生……
用理性、客观、真实的纪录片样式和语汇,向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今时今日,纪录片承担“国家相册”功能的生动注脚。
让更多人乐见,还需探索“破圈”
“国产纪录片的进步肉眼可见,市场成长飞快。”张元感叹。
近几年,Discovery在中国市场的综合指标(包括内容指标、商业维度、观众规模等)连续保持增长。过去,制作片子时,集团或许会从海外“空降”团队,但现在更多培育和使用中国本土团队,与本土机构合作。比如Discovery和B站合作出品了《决胜荒野之华夏秘境》《星际杀手》,联合呈现了《流言终结者》《追踪海洋巨兽》等节目。
此外,SMG、B站与央视网三方合作出品了《人生第二次》。中外合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作、新媒体之间的合作等,推动纪录片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内容也日益丰富。
张元举例,Discovery出品《决胜荒野》第一季时,B站购买了节目在中国新媒体播出的版权,播出后反馈非常好。于是第二季,B站参与了联合出品,并将第二季节目的“决胜战场”带到中国。节目达到了非常高的预期,产生了不错的商业回报。今年两家正在联合生产第三季。这无疑是从单纯授权、联合出品再到深入合作的变迁和跃升。
一般来说,探索类、野外求生类节目在B站表现较好,关注度更高,这符合B站用户的画像——年轻学生多、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而Discovery与优酷、东方明珠新媒体联合出品的《给我一点甜》,用户则集中在18岁—34岁年轻人之间,三线以上城市占比超过一半。
从市场来看,纪录片的商业变现能力也在拓宽。《人生一串》借助品牌效应,开出了线下实体店。《给我一点甜》则有甜品商在口播条、贴屏条上插播广告,与内容相得益彰。未来,好的纪录片可以诞生更多延伸产品,甚至制造线下的商机。
政策支持、市场活跃是一种利好,片种发展前景可期,但业内人士也表示,纪录片有一定的观赏壁垒,再怎么发展,其市场规模也无法和大众化的影视剧相媲美;纪录片的观众基础还得增大,“破圈”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如何“破”与“拓”,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空间。
在“破圈”方面,Discovery颇有经验。“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纪实类节目。”张元道出“秘诀”。近几年,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流言终结者》《决胜荒野》究竟算纪录片还是综艺节目?恐怕很难界定。还比如,传统纪录片有解说、采访等段落架构,但现在受真人秀节目的影响,一些纪录片直接放弃解说词,纯粹靠主持人、现场采访或人物原声进行串联。两种类型之间有越来越趋向融合、跨界之势。
“纪实类节目”显然更容易聚集人才、吸引资源、扩大影响力。相关探索,刚刚开始。龚丹韵
来源: 解放日报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