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法律 > 律法与实践的背离,漫谈宋代官员们在儒学影响下,以情夺理的现象
律法与实践的背离,漫谈宋代官员们在儒学影响下,以情夺理的现象
来源:一枕古书
2022-08-18
255
管理
情,理,法,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巨鼎的三足,在文官系统高度发达的宋代,官员们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在儒学基本道德观的影响下,不单纯的过分依赖情理法的某一面,而是根据案例的基本情况来调整司法判罚的尺度。 宋朝的官员在案例的甄别上,在司法程序上都做到了系统的综合考量,这样就努力在宋朝法理情的拉扯中做到司法公正。 秦律 这种综合考量是中华法系这颗巨树绽放的鲜艳的花朵,也是中华法系有别于西方海洋法系的重要方面,他在公正层面的法,道德层面的理,人文层面的情中寻找一个满足官民两方面的基点。这种充满了古老东方睿智思想的司法考量,在距离今天将近千年的宋朝就到达了很高的高度,并且在今天还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司法系统做出哲学上的指导。 一.宋代细化案例甄别,系统划分各类案件 1.情法可疑成最具判罚难度案件,遭单独择取 1099年出现的《元符断例》,是宋哲宗时期对司法案例由国家倡导发起的,大规模的政府行为,他将一万多个案件根据类型细化,做成指导性的判罚,为以后类似案件的审理做出纲领性文件。 他将哲宗时的一万多件案例,分为情法分明,情法可疑和法所不载三类,简单而一目了然的将繁琐的刑事,民事案件分类处理,是具有现代科学司法精神的行为。 情法分明的案件顾名思义,就是法理情很干净清爽的案件,此类案件判罚毫无牵扯,基本可以做到一步到位。法所不载则是律法中没有具体对应案例的条文,他是法律不能顺应社会现实的产物,属于特殊的情况,不在我们今天文章考虑的范围。 2.情法可以细分各样情况 宋代的情法可疑,分为案情可疑和情理法不协。其中案情可疑就是具体案件判罚的不清不楚,存在冤假错案的可能性。而情理法不协则是判罚没有顾及司法三方的平衡,过于的强调了情法理的一级,而在判罚中存在伤害被告利益的行为。 情理法不协的情轻法重和情重法轻,是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社会道德体系,人文关怀体系激烈冲撞的产物。是律法精神和儒家道德观的纲常理论具体碰撞的结果。这些让人头疼的案件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儒家精神情节,而在儒生为主要司法官员的宋代,以情夺理的现象在很多案例的判罚中都非常突出。 在儒家的伦常和司法体系碰撞的时候,以皇帝为最高审判官的宋朝司法体系在1032年的劫匪胡参案中,由于劫匪的犯罪行为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做出的,就免除了该类犯罪通常的斩首刑罚,改为刺面发配。 在1034年的为杀母杀子复仇的谢翔案中,甚至完全的免除了被告人的惩罚,以古老的代表着情的血亲复仇和代表着理的孔孟道德体系为基础,推翻了法的杀人偿命的判罚。 3.社会问题萌生,以情理照顾群众 宋代的社会问题,受宋的政治环境影响很深,由于民族政权的并立,在战乱的年代,宋的执法者对迫于生计的犯罪活动,采取了灵活的判罚模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权益。 南宋由于大量情轻法重案件的出现,出于减免百姓刑罚的考虑,大理寺卿等官员做出了大量的批文,中央采取行动来维护司法的正义性,努力在情法的夹缝中给百姓一条活路。 二.儒家思想与情理对司法之影响体现于何处? 1.儒家情理思想:本为一体,难舍难离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情理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是孔孟道德哲学体系的基础,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理渐渐的被抬高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他不但碾压了情,甚至指导了法。 在合理的司法体系中,一切判罚和量刑都应该是有法律条文和基本案例指导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程序。而情理是无法量化的,被孔孟思想教导出来的司法官员,本该将理看的大于天,但是事实上,谁都逃脱不了情的侵蚀。 2.情:无处不在,不可忽视 儒家看来,道始于情,发乎于情,情是世间万物的基础。具体到宋朝,亲戚朋友之情,袍泽同窗之情,君臣之情,各种各样的情纠结在一起,情理法中,以情为万事万物的出发点成为了最合乎大道的思量。 宋朝虽然具有当时世界上几乎最先进的司法体系,然而执行这些体系的官员却是孔孟思想熏陶出来的儒家司法官员。在具体案例的执行中,法让道于理,理让道于情。 在三纲五常的孔孟道德体系和具体的司法体系的碰撞中,中国的官员偏袒哪一头是显而易见的 3.封建皇帝对司法体系严重伤害 宋朝的司法体系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作为最高的裁定者,皇帝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对这样的司法体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我们不能忘记史上著名的莫须有罪名发生的年代,不能忘记因为政治斗争牺牲的民族英雄岳飞。同政权的稳固相比,司法体系的公正是异常脆弱的。 这些当然是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王朝的局限性,在皇帝如此深切的损害了司法利益的时候,具体的执行官员又为什么不能出于同样的政治理由破坏司法的公正性呢? 情才是最符合人性自然特征的考量因素,我们不能苛责宋代司法官员在情理法三足中的取舍,他们也是时代的洪流的参与者和牺牲者。 三.情理界定于现实司法发展是否还存在意义? 1.现世清理并行的司法案件 在新中国,司法体系已经高度完善的今天。几个特殊的案例还是将情理的冲突在司法的放大镜下展现在了全体国人的面前。 著名的2016年的山东辱母杀人案,就是情与理的碰撞,从欠债还钱的理处考虑,如果说苏银霞借贷的不是高利贷,那么欠债还钱是立的住脚的。 然而具体追债的过程中,令人发指的逼债行为,恶劣的人格侮辱,当着亲子的面对母亲的侮辱,都是与人情冲突剧烈的地方。每个公民都在这样的侮辱中感同身受到了于欢受到的伤害。 这样的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共鸣,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小伙子拿起刀具对催收人员造成伤害的时候,大都感觉到了复仇的快意,这是对司法精神的践踏吗?显然不是,这种最朴素的人情恰恰是法治精神的基础。 2.情理法考量平衡成司法系统永存话题 中国古代的法治精神,情理法的排位应该是情为主,法为末的,这是人治社会的必然结果。而现在的法治环境,要求的清理法顺序是法理情,这就给中国的司法体系出了巨大的难题。 我们在具体的司法执行中,既要避免过分的注重人情而罔顾法律,又不能死板的生搬硬套西方法系的案例判罚。我们应该将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放在时代的背景下考量,做出合乎实际的,兼顾清理法的判罚。 司法制度是服务于人民的,这才是一切司法行动的基础,现在社会矛盾特别是经济矛盾种类繁多,如何切实的保护广大社会群众的利益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情上倾向于低收入,低福利的底层人群。在理上维护道德上的传统正义和汲取古老儒家思想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在法的执行上纯洁执法队伍,保证程序的公正性,才是法治大旗滚滚飘扬的基础,才是司法服务于中华民族再崛起的根本核心。 宋朝就建立起来的情理法的司法体系,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偏颇,却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对法的重视,对司法精神在民族命运中至关重要作用的深刻考量,这点是在我们批判宋代司法官员的时候也该时刻牢记的。 结语: 宋朝发达的行政体系中,司法体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宋朝从中央立法监督,地方执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同时代的地球,宋的司法体系是先进的,是合乎民情的,虽然他在中央集权制的背景下被一再的被伤害 ,然而他提出的情,理,法的司法三要素到现在都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的。 研究中国的历史,秦汉后儒家的哲学体系几乎是所有行为最根本的注解,不理解儒家对情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视,就不能理解宋以及以后的朝代那些超多的以情夺礼的案例,这些案例中并不全是贪腐和自私的因素,他有着最基本的道德考量。在古人的心目中,代表着朴素的自然感情的情才是处理事情对错的基础,而更依赖体系的法律条文和具有道德指导意义的理,都是从属于情的。 只有理解这种传统的中华法律观,才能从中汲取符合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法律养分,让稳固的情法理三角形司法架构更好的为现在的人民服务。
参考资料: 《比较法律文化》 《资治通鉴》 《 宋刑统》
1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卿嫣(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1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