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科学 > 科幻 | 只知道《海底两万里》?海洋科幻还有这些经典作品
科幻 | 只知道《海底两万里》?海洋科幻还有这些经典作品
来源:中国科普网
2022-08-05
271
管理
探索海洋一直是人类多年以来的梦想,而关于这方面的科幻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启发了潜水艇的改进 《海底两万里》说的是尼莫船长和他的“鹦鹉螺号”,以12公里的时速,在近10个月时间、行程8万公里(小说中的里是指法国的古陆里,1古陆里约等于4公里)的海底旅行中,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旅行从日本海出发,途经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最终到北冰洋。期间经历了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惊心动魄的故事,最终回到挪威海岸。 有一种关于《海底两万里》的误解是,这部作品预言了潜水艇的发明。其实,早在凡尔纳写小说之前就有了潜艇的存在,他还看过塞纳河上的潜水艇试验,并在1867年世界博览会上参观过当时展览的潜水艇。不过他的小说确实启迪了潜水艇的改进,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在阅读了《海底两万里》后,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险,并于1898年制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潜艇,还收到凡尔纳的贺信。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美国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正是纪念凡尔纳的伟大构想而命名为“鹦鹉螺(SSN-571)”号。而这也反映了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科幻很多时候并不能直接预见某种科学发明,但会预见到科学的发展。 海洋科幻探险设备花样翻新 俄罗斯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也创作过海洋科幻三部曲,分别是《水陆两栖人》《最后一个大西洲人》《沉船岛》,这三部作品的科幻色彩明显就浓厚得多。《沉船岛》是关于“百慕大三角”之谜的故事,别利亚耶夫为“百慕大三角”之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这篇科幻故事中,在“百慕大三角”中失踪的船只并没有沉没而是漂流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荒岛,在这个荒岛上不同国籍的劫后余生者组成了一个有着众多政治斗争的小“社会”。 《最后一个大西洲人》则是关于传奇的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岛的故事。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曾描述过亚特兰蒂斯岛,他写道:“传说12000余年以前,有座亚特兰蒂斯岛(大西洲),建立在岛上的亚特兰蒂斯王国曾征服过埃及与北非地区;在与希腊人作战后,亚特兰蒂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国土。后由于火山的突然爆发,仅一日一夜的工夫,这块陆地便沉入了海底。”别利亚耶夫正是根据柏拉图的描述,添加了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关于亚特兰蒂斯王国由兴盛到灭亡的故事。 《水陆两栖人》则是描绘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一位神奇的医生移植了鱼鳃,变成了可以在水陆生活的两栖人。这个故事也启迪了后世很多科幻作品,像我国最早引进的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还有韩松的《红色海洋》,这些作品中都有两栖人的踪迹。 凡尔纳与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也启迪并引领了很多后续的海洋科幻作品,并形成了海洋科幻独特的类型。比如有一些科幻中有关于潜艇和海洋探险设备的描述。 除了《海底两万里》写到了潜水艇,中国的早期科幻中也有关于潜水艇的描写,晚清作家吴趼人1905年在《指南报》上连载了小说《新石头记》,其中描写贾宝玉来到晚清时候的中国,见到许多前所未闻的事物,有一场景就描写到宝玉乘“海底潜艇”绕行地球一周探险。另外,许地山的《铁鱼的腮》也是一部新型潜水艇的科幻。 此外,凡尔纳自己还创作过《机器岛》,设想了人类在大海上造出了一个钢铁的岛屿,在这个由钢铁制造的机器岛上人类可以耕种农作物、制造机器,甚至可以控制天气,不用离开岛屿就可以满足所有的衣食住行。 林林总总的海洋科幻生物 另外还有一些海洋科幻是关于海洋中的生物。像我国科幻作家迟叔昌,1963年就写过《大鲸牧场》,描绘未来的中国人在海洋中“放牧”鲸鱼。当然现实中大鲸牧场还没有实现,但深海之中的三文鱼牧场却早已变成了现实。此外郑文光的《鲨鱼侦察兵》和刘慈欣的《鲸歌》则聚焦在了改造利用海洋生物,只不过一个是利用鲨鱼发现敌国的潜艇,一个则是利用鲸鱼来运输毒品。 此外,关于海洋中的怪物也是海洋科幻中层出不穷的主题。比如捷克作家恰佩克的《鲵鱼之乱》,科幻电影《大白鲨》和《哥斯拉》系列等,还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水形物语》,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当然,深海中除了怪物也可能有外星人,比如科幻电影《深渊》中的外星生物就深藏于海底。同时,人类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生活在海洋中,比如《未来水世界》中人类的手脚长出了蹼。韩松的《红色海洋》则更直接,人类演变出了鱼鳃,只能生活在海洋里。当然,这些想象都不如给海洋赋予生命,如波兰科幻作家莱姆的《索拉里斯海》把外星球的大海直接想象成星球最大的生命体,德国科幻作家弗兰克·施茨廷的《群》则给了海洋生物赋予了报复人类的智慧。 海洋面积占了地球表面的71%,人类的命运也是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所以还有更多的科幻关注的是人对海洋的污染,如陈楸帆的《荒潮》、灰狐的《固体海洋》、凌晨的《海平面下》、吴明益的《复眼人》。这些作品关注了海洋周边的电子垃圾,大海深处的塑料垃圾以及海洋中的赤潮,并用超自然的想象提醒我们,如果人类对海洋只有索取没有保护,则大海对人类的报复也会很快袭来。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付昌义(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轻随风之舞(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