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体 > 历史 > 持续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轮回,让每个朝代末动乱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持续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轮回,让每个朝代末动乱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来源:历史大学堂
2022-08-03
353
管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事物走向的永远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就像17世纪中叶全球范围的小冰河期,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就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治乱循环,除了气候变化这个外因外,还有着土地兼并这个内因,土地兼并与气候变化一起,共同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循环往复、无限轮回。
▲陈胜吴广起义
  • 中原王朝的治乱循环
自秦帝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制中国以来,中国就陷入了一个经济和政治上的死循环之中。那就是没有一个王朝能连续维持统治长达300年,唯有的两个超过300年的朝代,汉朝和宋朝中间也经历了全国性的动乱和法统上的断代。如果我们细细品读史料,就会发现,每一个王朝末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就是土地兼并和因此引起的农民起义。 东汉末年 大姓豪强,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庄主不像国家缴纳租赋,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割据势力。 唐朝末年 唐朝后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吏腐朽贪婪,他们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 ——《中国古代史》 宋朝更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以至于朝代中期就爆发了梁山、方腊等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自不必说,民族矛盾加之土地兼并的阶级矛盾,使得元朝90年而亡。 ▲天朝田亩制度 之后是明朝末年,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之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期,共同造就了明末屡剿不尽的农民起义,西北的大批农民因为贫苦揭竿而起,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虽然接连被明军击败。却总能“逝者不死、其势更猛”。杀死高迎祥这样的起义军首领很容易,但是失去土地的饥民却源源不绝,一个高迎祥死了,就会站出千万个高迎祥,大明帝国的覆灭,已成定局。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更是轰轰烈烈,起义军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时,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思想。太平军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从根本上否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 每一个朝代的末期,总是逃不过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这一阴影,而旧王朝覆灭后,新王朝又会开启新一轮的轮回。每一个朝代都会在土地兼并——农民起义——战争消灭大量人口、荒地较多——鼓励农耕,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土地兼并间循环往复。每一个朝代的建立者虽然在初期尚能打击土地兼并,维持农民的权益,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政权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士绅阶层的形成,以前的轮回又会再次上演。 土地兼并,为何在中国古代史上始终无法消除,他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推进呢? ▲太平天国起义
  • 高利贷——土地兼并的主要手段
通俗的讲,土地兼并就是地主用各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兼并,让农民成为无地的无产者,这些游民没有土地后,要么作为佃农依附于地主为地主打工,要么就沦为游民,成为王朝不稳定的因素。虽然土地兼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用经济手段进行兼并,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农民怎么会傻到将土地全部卖给地主,毕竟钱是死的,地是活的,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财富。地主要想按照市场价格购地,的花多少钱? ▲天灾 没错,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土地兼并并不会大规模发生,但是闹了灾就不一定了。中国的季风气候有着极高的不稳定性,由此导致中国爆发旱涝的次数远多于其他地方。一旦大灾来临,地主,由于家大业大,银子多地也多,自己生产的粮食虽然减产,但养活自己一家完全没有问题,就算不够,还可以从未受灾的地区购买粮食。而普通的农民由于土地较少,一旦青黄不接,很快就会陷入饥饿的境地。面对如此窘境的农民,要想生存,便有两个选择: 一是作为流民逃到外省,乞讨为生。 二是像地主借钱借粮。 只要思维正常的农民都会优先选择后者,即向大户借粮,但是借从来不是没有代价的,中国历代的私人放贷利率都十分之高,根据王安石的记载,宋朝年间的放贷年利率就达到了70%。而按照今天国家的规定,年利率超过36%就算高利贷,足以见得古代的高利贷有多么可怕。虽然利率高的吓人,但是农民为了燃眉之急,往往也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 ▲清朝的土地凭证 在借到粮食或银子后,农民或许可以度过灾年,不至于饿死,但是很快地主的要债人员很快就会找上门,而刚刚度过灾年的农民往往一贫如洗、身无分文。此时的农民除了将土地抵押给地主外,别无他法,如果情况再糟糕一点,农民本身都会沦为地主的佃农,成为地主的打工仔。地主只要通过灾年时的一点点投资就可以在灾后大发横财,而拥有自己的田地的自耕农则彻底沦为依附于地主的无产者。 但是这样一项弊政,为何迟迟没有改善呢?封建王朝为了自保也应该予以抑制啊?事实是,历代都有有识之士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相关改革,但由于士绅地主阶级的阻挠,这些改革纷纷走向失败,无一成功。 ▲农民耕作
  • 士绅阶层——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
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曾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改革,其中最早的实践者是王莽,王莽改制的一条核心政策就是将全国的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王莽想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平均分配土地,抑制土地兼并,但这项制度既得罪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又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很快便流产了。 王莽之后,北宋的王安石提出了更为可行的政策,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经济改革措施就是实施“青苗法”青苗法旨在青苗不接、收成欠佳时向急需资金的农民每年提供两次贷款,农民缴纳赋税时按20%的利率返还利息,虽然20%的数字也不算低,但相对于私人放贷的70%,还是要合理宽松的多。但是到了北宋年间,士绅阶层的力量已经十分强大,这些人在朝中是官,在地方就时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们的亲戚更是通过高利贷从贫苦农民那里榨取了不少利益。因此,王安石的改革一出,就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当然大臣们不会说是因为破坏他们利益才反对改革,其中司马光的理由是国家从金钱交易中获得利益是不道德的行为,大臣们深得真传,十分善于给自己的卑劣行为披上道德的外衣。王安石的改革在满朝的反对下很快流产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在王莽和王安石接连失败后,清朝的雍正帝再次向士绅阶层宣战,宣布实行“士绅一体当差”,即士绅也要像农民一样缴纳赋税。雍正的着眼点是让士绅像农民一样纳税,用征税的方式缩减贫富差距,并为国家增添更多的税源。虽然雍正的改革并没有直接触及土地兼并,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能缓解这一现象。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越有钱的人越应该交税,但是在当时,最有钱占有土地最多的士绅阶层却不用交税,不管是出于公平还是国家税收,这都是莫大的损失。如果向士绅征税,国家的税收就会成几何倍数增加,这样当天灾发生,农民失去土地,饥不择食时,国家就可以利用多来的税收救济灾民,让灾民不用依靠地主的高利贷也能过活,当年的明朝,就是因为没钱救灾才被农民起义军推翻,雍正无疑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
但是,即使雍正贵为皇帝,而且心狠手辣,但是依然遭到了所有大臣的一致反对,就连平日里分文不贪的清流也加入到反对的行列,理由竟然是读圣人书的学子就该和老百姓不一样。想当年清朝强令他们剃发易服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如此的顺从,但是一旦触怒到他们的核心经济利益,他们却连杀头都不怕,宁死也要苦谏,可见当时士绅阶层的流氓与无耻。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雍正到最终也没有废除这项改革,但他的儿子乾隆为了讨好士绅阶层亲手废掉了他老爹的心血。不出所料,大清王朝的衰败正是从乾隆开始。
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呕心沥血,力图根治土地兼并这一帝国的痼疾,由此让民众不再受饥饿冻馁之苦,让中国摆脱300年治乱循环的周期律。但是他们全都失败了。1840年之后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非要革命不可,不革命不足以推翻腐朽的士绅阶层和这吃人的制度,最终,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下,土地兼并终于随着士绅阶层的消亡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结束而成为了历史。中国也终于走出了这持续2000多年的无尽轮回。 【团长说历史专栏 第一期】 每周四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 文:埃尔文
0
点赞
赏钱
0
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威派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 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威派)”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2443165046 邮箱:info@goodmaoning.com
关于作者
榴莲啾啾啾(普通会员)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签到排行
0
0
分享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个人中心

每日签到

我的消息

内容搜索